第301章
作者:庄九儿      更新:2025-08-28 09:12      字数:3299
  周祈安说:“我不是郑士仁,郑士仁已经驾崩了。”
  高祖皇太后便又道:“那你是郑士仁的儿子啊?
  周祈安道:“我也不是郑士仁的儿子......”
  高祖皇太后紧跟着便又道:“那你是郑士仁的孙子啊?”
  周祈安哭笑不得,也不知该如何解释,为了尽快结束这对话,只能道:“......对,我是孙子。”
  高祖皇太后眉眼低垂,只叹这岁月真快。
  ///
  永安十一年,张贵水病逝于三清观。
  也不知是不是巧合,又过了几个月,那棵树也枯死了。
  周祈安又请了大师,大师果然无法再在观内召唤到亡灵。
  周祈安想了想,觉得那露天席地的,总归不是个安稳去处,便还是将郑士仁移葬入了前朝皇陵,让张贵水随葬在旁。
  第259章 番外(三)
  永安元年,登基大殿一结束,周权便又整顿兵马,马不停蹄征战楚南。
  而随军出征的,还有周祈安派过来的计口授田工作小组。
  去年褚景明一退兵,楚南之地便只剩土匪、伪王势力,没有太大对手。因此周权此番不像是来打仗的,倒像是来打扫屋子的,可以说是毫无难度。
  但因角角落落都要打扫干净,以免山匪又出来祸害百姓,而此地又山多地少,十分便于匪帮藏匿,因此多耗费了些时日。
  一直到了七八月份,才推到了黔中一带。
  周权想着,最西最南也就到黔南了。
  本想停在这儿,申请转战南吴,可周祈安却忽然来了道圣旨,叫他把“六诏”也拿下来。
  原因是此地四季如春,风景如画,很适合居住。
  “六诏”是位处黔地西南方向的六个部落的统称。
  大周朝国力强盛之时,曾不断开疆拓土,对六诏也实行了羁縻政策,使得六诏归附于大周。
  但后来天下大乱,南方被吴国占据,而吴国向来偏安一隅,对六诏毫无兴趣,便也逐渐失去了宗主国的地位。六诏左右观望之下,又归附于了旁边的吐蕃。
  总之这段历史曲折复杂,不是他一个武将能够独立解决的问题,至少得派个使节过来,先跟这六个部落谈谈。
  周权给周祈安上了道奏疏,周祈安看了觉得有道理,便“就地取材”,将坐镇长沙的“楚南荣誉大都督”公孙昌给派了过去。
  公孙昌也是第一次代表国家出使邻国,也十分重视。
  他着重学习了一下这段历史,便先选了其中一个最弱小,且跟另外五个部落都有仇的部落来走访,向该部落输送了一些利益,使得该部落归降大盛。
  然后,公孙昌便上了一道奏疏,表示日后只要利用该部落制衡剩余五个部落,六诏之地便可安定。
  若是不安定,也可以巧妙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按“谁弱帮谁”的原则,让他们持续内斗,自顾不暇,无暇关心天下事,总之是已不足为惧。
  这道折子递到周祈安案头时,已是隆冬时节。
  其实公孙昌这计策不错,满朝文武也觉得公孙昌此事办得漂亮。但周祈安一时不知该如何答复,这折子便一直压着没发。
  直到来年元月,卫吉离世,周祈安难过了许久。
  等打起精神,开始批阅奏疏,才见公孙昌又上了一道折子询问他。
  他这才回了句一-就按公孙大人的意思来办吧。
  这一年时间,盛国边境线不断向南推,且推得稳扎稳打。
  周权在前方打仗,赵秉文便在后方推行计口授田。因此盛军所到之处,皆是民心所向。
  永安元年,楚地彻底归入了盛国。
  来年,周权把怀信留下来对付蜀国,自己则转战吴国,兵分两路,一路从楚地沿长江向东,一路则从檀州陆路南下。
  两军联动之下,南吴堆砌在国都附近的四十万大军一时兵败如山倒,金陵迅速被攻破,城头改换大王旗。
  王宝姝的江南之行,因这两年南方战乱而极不顺利。
  黄牛也很后悔接她这一单,但看王宝姝有钱有人,身边还有一个武功高强的女保镖,便也只好继续跟她们抱团,为她们带路。出门在外的,总比落单要强。
  这一日,王宝姝一袭纱裙走出了画舫,轻轻掀开了罩在脸前的纱笠,远远一瞧,总算瞧到了“金陵城”三个大字。
  只是仔细一看,这城楼上插着的怎么是盛军旗?
  一行人靠了岸,找了路人来询问,那路人道:“你们不知道吗?盛军上个月打进来了,金陵已经被占领了,咱们的皇上逃到江南西道那边去了!”
  王宝姝:“.....”
  这算什么.....出走半生,竟然还在盛国?
  收复了江南东道后,周权并未西进。
  江南西道地形复杂,且南吴势力已经不成气候,继续攻打,是个细活儿。
  再者,功劳也不能全让他一个人给占了,他下面这些将领也需要大施拳脚的机会。
  他便把战场交给了阮迁与怀青,自己则先回了长安,干干净净交出了兵权,每天只在王府种种菜,顶多帮周祈安带带兵,深藏功与名,日子过得清闲自在。
  他十三岁便入了行伍,这辈子从未如此清闲自在过。
  来年,阮迁与怀青拿下了江南西道。
  南吴皇帝走投无路,被迫自尽。
  回到长安后,周祈安便封了两人为侯,封三千户。
  同年,怀信、褚景明拿下了蜀地,周祈安加封怀信五千户,加上原有的五千户,怀信成了盛国唯一一位万户侯。
  褚景明则保留长沙王封号,封三千户。
  周祈安大方封赏,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有功,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们都是周权的下属。
  而对于这些安排,周权也很满意。
  周祈安看他不愿再在仕途上进一步,金子银子又不缺,便也时常送些各地的土特产给他。什么草原的肥羊、江南的茶叶、西域的珠宝,主打一个心意满满。
  两人感情也依旧很好,在朝堂上是君臣,下了朝还是兄弟。
  都说功臣与皇帝不好相处,容易一山不容二虎,周权寻思,这不是也挺好相处的吗?
  第260章 番外(四)
  永安三年,仗打完了,分裂了几十年的南北终于在这一年完成了统一。
  周祈安很高兴,为了笼络南方贤士入朝为官,也为了通过这些士族,进一步巩固他在南方的统治,特为南方学子单独开设了一次恩科。
  永安元年时,朝廷便举办过科举,但南方学子未能参加,如今盛国朝中又是清一水的北方人,这样做也很公平。
  诏书一发,南方学子反响十分热烈,皆踊跃报考。
  来年春闱,长安城内便随处可闻南方各地的口音,酒楼内也住满了南方考生。大家在赶考之余,也在京城游玩,与当地人接触,促进了分裂已久的南北两地的融合,可以说是热闹非凡。
  见此盛况,周祈安更是高兴,特命礼部扩招、扩招再扩招,最终招录了八十一人为进士,是盛国科考史上上榜率最高的一年。
  发榜当日,他又下令长安城弛禁十日,夜不闭市。
  南北分裂,乃是国殇,如今甫一统一,便有不少大户人家在街道上为考生发放小吃、糖水,图个热闹。
  周祈安听闻此事,心中甚慰,又大笔一挥,下令这几天长安东西两市所有酒楼、茶舍、酒肆的消费,全都由他个人买单,走他私账,彻底将气氛推向了高潮。
  于是那十日来,坊间张灯结彩,酒楼通宵达旦,曲江池边,烟花夜夜燃放到深夜,可谓是让长安再次伟大!
  落榜考生与北方学子也并未气馁,因为根据盛国三年一科考的制度,马上明年又有一场会试,于是踏踏实实与之同乐,沉浸在此次盛事当中。
  永安三年,盛国四海升平,海晏河清。
  ///
  然而,摆在周祈安面前的还有两道难题,一个是体制改革,另一个便是立储。
  这三年来,朝廷的重中之重便是打仗,计口授田次之。朝中所有事都要为这两件事让步,只要事关这两件事,便都能特事特办。
  为了供应军费开支,周祈安垄断了楚地茶叶,实行官府专卖,除供应百姓所需外,其余一律高价卖给西域商队和白城互市。
  直到江南收复,茶叶产量翻了一倍,供大于求,开始在仓库内堆积,周祈安这才把茶叶生意逐步开放给了商人,不过只允许商人在盛国民间进行买卖。外贸则仍由朝廷垄断,十几处名茶产地也直接由中央控制。
  他专门设立了茶业局来负责此事,将卫吉留下来的人手一律纳入了编制,又派了官员共同协办,派了八百营进行督察。
  他又在江南设立了织造局,专产高档丝绸,与官窑烧制的高档瓷器一同远销海外。
  因着这些收入,盛国打了几年仗,倒是没怎么缺钱花。
  仗一打完,国库更是迅速充盈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