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太爱我了怎么办/我是雍正嫡次子 第35节
作者:
梦自闲梦入槐柯 更新:2025-09-02 08:40 字数:4356
“匠气去了不少,有进步有进步。”
平心而论,弘书的诗倒不是写的有多差,只是中规中矩,格律韵脚这些都挑不出什么错处,但是吧,就是匠气略重,没什么灵气。
不像胤禧,有时候结构虽跳脱,但灵气四溢。
弘历恰好从旁边走过,瞄了胤禧手上的诗一眼,没说话,却发出嗤鼻之声。
胤禧皱眉,但人家没说话,他也不好拦住人说什么。有些后悔地将诗递回给弘书,小声道:“小六,你别在意啊,我刚才就是跟你闹着玩的,其实你写的挺好的。”
弘书对自己的水平有自知之明,也知道胤禧没坏心,接过来道:“没事,我自己写的我还不知道吗,这有什么,诗写的好不好又不能决定我们的未来,对于我而言,它也就是个陶冶情操的作用。”
“我在这里没有天分,但在别的地方有啊。”
“不过,禧叔,你既然有天分,可要好好努力,我还指望你以后给我一首《赠弘书》,让我和汪伦一样流传千古呢。”
胤禧被说的心花怒放,豪气云干的承诺:“没问题,我给你多写几首!”
“呵。”旁边又传来轻讽声。
胤禧眉头一皱,转身道:“小四,叔叔我得罪你了?”
弘历惊讶地看过来,不解道:“二十一叔何有此言?”继而恍然大悟,“可是我方才的声音让叔叔误会了?二十一叔见谅,我并不是针对二十一叔,只是方才在外面听到一个太监大言不惭的说什么管事的不赏识他是管事眼瞎,觉得有些人真是没有自知之明,颇觉讽刺而已。”
“可能正好与二十一叔您说话撞上了,您别多心,我方才都没有注意您在说什么。”
胤禧眉头皱的更紧:“小四……”
胤祜忽然过来了:“二十一哥,你啥时候变得这么小心眼了,怎么还和侄子斤斤计较起来了。”
胤禧表情变淡:“我计较什么了?”
胤祜道:“嗨呀,我的哥,你别这样看我,我害怕。我就随便说一句么,哥你怎么还多心呢。”
弘书站起来:“二十二叔,禧叔什么都没说啊,你怎么就说禧叔多心呢?”
“啊,是吗?”胤祜眨了眨眼,开始装糊涂,“我老远看着,还以为弘历不小心冒犯二十一哥了,想着过来劝劝的,看来是我误会了?”
“是你误会了。”弘书肯定道,“四哥没有冒犯禧叔,他只是对禧叔的诗作表示不屑,认为禧叔没有自知之明而已。”
“啊?”胤祜傻了。
弘历也傻了,怒道:“六弟你不要胡说八道,我什么时候说过这种话!”
“啊,不是吗?”弘书表示装傻你们比得过我?“可是四哥你方才的行为,和夫子讲的指桑骂槐典故一模一样啊。”
“是吧,禧叔?”
胤禧:……
虽然好侄儿你是和我站在一边的,但你能不能别张冠李戴,弘历明明暗示的是你,你把我推出来挨莫须有的骂?
我不想上赶着当被骂的槐树,你莫叫我,胤禧绷着脸不说话。
弘书叹息:“好吧,那可能是我也误会了,看来成语典故没有我自以为学的那么透彻,得重学一遍了。”
“人果然还是得有自知之明啊。”
胤祜面色古怪,这是在指桑骂槐吗?是吗是吗?
夫子进来,该上课了,众人立刻回到自己座位。
“先将昨日的课业交上来,老夫一个个看。”
不管什么时候的老师,都喜欢公开处刑。
老夫子喜欢按年龄来,跳过还没有开始学写诗的弘为,从弘书开始,先念一遍,然后点评道:“六阿哥今日这篇有进步,无错漏,‘平’字点睛,不错,继续保持。”
老夫子也不是盲目要求所有人都是作诗天才的,在了解各人的天分和水平后,对各人的要求也不同,像胤禧有天分,就会对他要求更高,而弘书没灵气,就会要求他别犯错、保持水准,偶尔有亮眼之处也会夸奖。
“二十四阿哥,你这篇格律和韵脚都有错漏,一会儿老夫再给你细讲。”胤祕属于才开始学作诗的。
“永璥阿哥……”
……
“四阿哥。”老夫子难得沉吟了一下,“格律韵脚都没问题,但用字太过考究,虚字堆砌太多。虽然作诗要求炼字炼句,但过于考究字词只会让诗作显得累赘空洞,失去意境。”
“以四阿哥你目前的阶段,还是不要过于追求炼字炼句,随心所发可能更好,即便用词直白些,也无妨。”
其实类似的话他在之前摸底的时候也单独跟四阿哥说过,只不过说的比较委婉,还以为以这位四阿哥的聪明能听懂,没想到今日交上来这篇不仅没改,反倒还变本加厉。
弘历嘴唇抿的紧紧的,这首诗,他昨日作了一个时辰,翻了许多典籍,本想着今日在课上一鸣惊人,夫子却如此作评……
甚至还不如对弘书的评价。
夫子他,是不是针对我?福敏老师明明说过,作诗要细心雕琢,玉经雕琢方成器,句要丰腴字要安。
弘历垂着头:“是,老师。”
老夫子也没有深说,毕竟要顾虑皇阿哥的自尊,还是一会儿单独讲授的时候再教吧。
弘书嘴角微微翘了翘,就喜欢这种当众打脸的情节。唉,可惜,偏偏作诗他没什么天分,但凡他能跟胤禧一样,今儿这打脸绝对更爽快。
喜爱作诗的乾隆唷,这辈子如果当不上皇帝,没有人对你无脑吹捧,你还能完成一生写四万多首诗的成就吗。
咳咳,有点得意忘形了哈,弘书在心里批评自己,你还没抢到这个皇位呢。
最近好像有点懈怠了,光读书也不是个事儿啊,还是得多整点活儿,让便宜爹别忘了他。
有心整活的弘书每日回毓庆宫,第一件事就是听朱意远复述便宜爹今日发的明旨,想从中找灵感和切入口。
本来以为要花上一段时间,没想到没几日就听到有用的消息。
便宜爹发给礼部的圣旨,说的是皇室陵寝风水遭破坏的问题,启发弘书的是,旨意里说小民在陵寝私自偷砍树的原因,是因为陵寝周围被圈,获得柴薪艰难、难以过冬。
缺燃料啊,这不得上煤?
不过单纯的煤还是不行的,天工开物里就记载了煤的存在,古人又不是傻子,有好东西不知道用,事实上现在冶炼金属用的就是煤炭,达官贵人家里也会用煤炭取暖。
而没有大规模普及,主要是因为露天煤矿少,煤炭开采、运输也困难,利用率低、成本高,没有多少人用得起。用的起的人少,利益就少,也就没有人愿意去研究开采技术,提高利用率、降低成本。
毕竟这个时候个人要研究大型采矿技术是很难的,需要官方支持,可在官方眼里,这些都属于小道,很难投钱去关注。
弘书想着这些,愉快的决定,先把蜂窝煤搞出来!
有了这个便宜好用、造福百姓、还能挣钱的好东西,就不信便宜爹不动心投钱搞技术。
第33章
说干就干,蜂窝煤很简单,80%的煤灰加20%的黄泥,搅水拌一拌,拿工具压出来晾干就行。
弘书开始列与蜂窝煤相关的东西:煤灰、黄泥、手摇煤球机、煤炉子、火钳子。
额,这么一看,煤还是小事,这一套配下来,铁用的也不少啊。
现在铁产量如何,民间用铁普遍不?弘书挠挠头,决定明天先查查这方面的资料,可不能最后搞出来个普及不了的花架子。
蜂窝煤这个东西要是不能大规模惠及百姓,搞出来的意义就不大了。
不过可以先把手摇煤球机和煤炉子的设计图画出来,火钳子就不用了,跟剪刀一样的结构,简单。
翌日,弘书来到上书房,一眼就看到了蔡夫子。
蔡夫子名叫蔡世远,是翰林院编修,如今的主要差事就是入值上书房,每日都守在上书房,卯时到、酉时走,格外敬业。
“夫子安。”弘书施礼。
蔡世远回礼,格外和蔼可亲的道:“六阿哥安,找老夫有事?”他对这位皇后所出的阿哥印象很好,身为嫡皇子,身上却不见半点高傲之气,对老师十分尊重,哪怕是他这个还不算上老师的侍读,也给予了同样的尊重。
弘书点点头:“学生想知道目前咱们大清一年的铁矿产量如何,民间用铁器是否普遍?”
蔡世远疑惑:“六阿哥怎么突然关心起这个了?”
弘书没说原因:“就是突然好奇。”
蔡世远捋捋胡须,回道:“铁矿产量乃是国之要事,老夫并不了解。不过民间用铁的话,要分地方。比如京城,百姓用铁器就很普遍,铁锅、菜刀、农具,都少不了铁;但在偏远些的地方,一家都难有一口铁锅,还在用陶器煮食。”
弘书暗自点头,如果蔡世远说的是真的,那蜂窝煤在京城打开市场应该不难,他也没想过一下子就这把这东西推向全国,那不现实,先在京城推广试点,只要百姓用得好,周边地区会自动引进的,介时甚至只需民间力量都能辐射全国,只不过那样速度太慢就是。
刚好京城西边的门头沟就有煤矿,还是优质的无烟煤,这下运输的困难也可以暂时略去,成本又能降低不少。
市场前景没问题、原材料没问题,弘书就信心满满的开干,一边找造办处做手摇煤球机和煤炉子,一边让朱意远去问内务府要煤灰和黄泥。
结果内务府一样都没有。
朱意远没办好差事,很心虚:“内务府说,送进宫里的都是成块的好碳,您要的煤灰实在没有,若是少量的话,还能现给您砸些粉末出来,但您要的量大,他们人手紧张,一时半会儿也砸不出来。况且…况且…”
“况且那些好煤炭砸成粉太可惜了,供给宫里各处的数量都是定好的,能匀出来给我的量没多少。”弘书帮他补完了后两句。
朱意远讪讪的:“瞒不过您。”
“黄泥呢?他们不是有窑,还要育植,御花园那边时不时也要换土吧,一点储备都没有?”弘书不信。
朱意远都不敢说话了。
弘书倒没怪他:“你去内务府找的谁?”
朱意远道:“奴才找的内务府总管。”本来想着找总管好办事,谁想到人家半点面子不给,倒让他在主子面前丢了个大脸。他还毫无办法,毕竟人家是从二品大员,他呢,不过是个没有品级的首领太监而已。
弘书还算心平气和:“现在的内务府总管是谁?”
朱意远垂首道:“是李延禧大人,雍正元年正月出任。”
便宜爹才提拔上来的?弘书微微皱眉,问的很直接:“姓李?可是与三哥舅家有关系?”
朱意远连忙摇头:“非也,李大人乃是镶黄旗包衣。”
弘书嘴一抿,眉头微蹙,那这个李延禧搞什么鬼?
“你找人家时态度不好?”
朱意远连忙叫屈:“奴才冤枉,李大人是从二品大员,奴才哪敢有丝毫不尊重。”
“啧。”弘书烦躁的用舌头顶上颚,没想到在最简单的地方卡住了。
可这事不通过内务府又不行,他总不能自己出宫去挖煤灰和黄泥吧,他倒不是不愿意亲自挖,但也要他能出的了宫啊。
但要为一点子煤灰直接和李延禧对上又又有点丢分,何况李延禧这个从二品虽然有点水,但那也是相对于其他朝堂重臣来说。实际上内务府可一点不水,内务府说来好像只是一个服务皇家的小机构,但仔细了解过后,就知道它的权利可一点都不小。除了负责最基本的物资供应、皇庄管理外,它还掌握着武官铨选、内廷礼乐、太监宫女考核、上三旗刑狱案件、宫廷武备、监刊书籍等等一系列权利,是个庞然大物。
包括御茶膳房、御药房、上驷院都归它管。
内务府的枝蔓渗在这紫禁城的每一处,也是因此,到清朝后期,就连皇帝都能被内务府蒙蔽,吃一个鸡蛋要一两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