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太爱我了怎么办/我是雍正嫡次子 第38节
作者:梦自闲梦入槐柯      更新:2025-09-02 08:40      字数:3697
  而六阿哥还只是一个五岁的孩子。
  “对了,我安排个人过去学习你不介意吧。”讲完基本安排后,弘书随口问道,“我身边的曹康办理庶务能力不错,我想锻炼锻炼他,等以后出宫开府了,也有个能用的人。”
  出宫,奴才感觉您可能出不了宫,来保大逆不道的想着。
  “当然不介意,不敢瞒阿哥,奴才才接任内务府总管一职就得皇上如此重任,心里正发慌呢,曹公公跟在您身边耳濡目染,肯定能力卓著,有他帮忙,奴才也能安心些。”
  弘书点点头:“也别给他太重要的活儿,嗯,我想想,就让他负责招流民和蜂窝煤的生产吧,这两样他有经验。”
  来保答应的很爽快:“没问题。”
  曹康激动的跪地谢恩:“奴才定不负阿哥所望。”
  弘书摇头:“我对你没有什么厚望,只是希望你用流民的时候想想自己的曾经,能对他们好些,别一味压榨盘剥。若叫我知道你不能善待流民,你也不用回宫来了。”
  “奴才不敢。”曹康哐哐磕头,“奴才定不会使阿哥名声沾染丝毫污迹。”
  弘书道:“记住你说的话。”
  来保带着曹康风风火火的去忙了,三月已经过了大半,再有一个来月天气就会回暖,介时蜂窝煤需求减少,就不好推广了。来保打算,在一个月内,让京城人人都知道蜂窝煤和六阿哥的名字。
  弘书开始写自己的计划书。
  用骈文写了上百字后,弘书怎么看怎么别扭,将纸一揉,重铺一张。
  标题:儿臣叩请圣安,现已做好蜂窝煤推广计划书,请上御览开头:为将蜂窝煤尽快推广惠及百姓,……,预备做以下几项工作:一、……;二、……;三、……
  以上内容只是暂定,将会在行动过程中随时根据现实情况调整,望悉知。
  皇六子,弘书敬上。
  弘书满意的放下笔,吩咐朱意远:“等晾干后,送去养心殿。”
  于是在两个时辰后,胤禛看到了来自儿子的第一封奏疏。
  第一眼是显眼的句读:“不伦不类。”奏折哪有用句读的,回头得着人教教这小子奏折该怎么写了。
  细看内容,简单直白,详细易懂,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无处不在的马屁。
  镇日被朝臣奏疏里连篇累牍的啰嗦马屁烦的不行的胤禛舒服了。
  不愧是朕的儿子,第一次写奏疏就能写到朕的心坎上!
  这群大臣就不能学学朕的儿子?!
  一封奏疏正事说不了两句,全是拍马屁,读书人的风骨呢!
  胤禛看完后,除了满意儿子表现出来的办事有条不紊、统筹全局的能力,更想做的是将儿子的奏疏挂在御前展览,让那群大臣都知道知道什么样的奏疏才是他老人家的最爱。
  但是……
  胤禛叹了口气,想到被他压箱底的奏请立太子的折子,默默将儿子的奏疏收起来。
  “去跟六阿哥说,朕知道了。”
  弘书看着来传话的小黄门,有些懵:“所以,该发还我的折子呢?”
  小黄门更懵:“啊?苏公公没给奴才东西啊。”他就是个传话的,连皇上面都没见着。
  弘书无语,便宜爹不该朱批之后将折子还回来吗?这样以后要是有什么问题,他也能把折子拿出来说早就汇报过了啊。
  现在是怎样,扣着他的折子当没这回事,以后要是不满意了随便找借口收拾他?
  脑补阴谋的弘书挥挥手,示意章元化给小黄门看赏。
  来保带着曹康在外面四处奔走、积极筹备,弘书在宫里遥控指挥,不过没指挥几天,他就不得不放手让来保自己看着办。
  康熙要移葬景陵了。
  胤禛亲自扶棺过去,宫里宫外,上到太后,下到官员,全都要去送葬,弘书自然也不例外。
  三月二十五日,所有人在寿皇殿集合,经过一套复杂的仪式后,大部队奉着棺椁从朝阳门出,往景陵而去。
  弘书走在队伍中间,一边哭一边看路两边跪伏哭嚎的百姓,心里猜测着,这里面有多少是官府找来的,有多少是真心自发来送行的。
  等他死后,会有百姓真心来送吗?
  景陵距离京城不远,送葬队伍却也走了五日才到,又是一番复杂的仪式,终于将康熙梓宫送进了享殿,期间胤禛哭的几欲晕厥,甚至一度想留下守陵几日,被众大臣再三劝阻才作罢。
  他不能留,就下旨给诚亲王和十四,让他二人暂留数日,照看陵寝一应典礼。
  翌日回銮,又五日,回宫。
  来保早就等的心焦了,弘书一回来便来毓庆宫觐见。
  “准备的如何?”
  来保道:“一切都已妥当,煤炉备了三千,陶壳两千,铁皮七百,瓷壳三百,单孔、三孔、六孔各档皆有。”
  “煤球呢?”
  “奴才考虑还有一月天就热了,只备了一百万块。”
  弘书点点头,不算多,按一户人家一个月用150块来算,一万户就要一百五十万了。当然实际不能这么算,有人可能就买几块试试,也有人会大手一挥,买个两千块。
  “好,那就明日启动吧。”
  货品未上,炒作先行。
  西城区,路边茶摊,一群闲汉聚在这里说闲话。
  有一个惯常爱吹嘘的人道:“听说了吗,最近东城区那边装修的那家铺子要开了,听说卖的是御用之物!”
  旁听者翻了个白眼:“这话你也信?卖御用之物?不要脑袋了不成!”
  “你知道什么。”吹嘘者不服气的道,“我二舅家的女婿的叔叔可是在内务府供职的,这个铺子就是内务府开的,卖的就是御用之物!”
  围观者都知道这人,齐齐嘘道:“那叔叔之前不还是在皇庄吗,现在就去内务府了?”
  吹嘘者忘了自己上次说的什么,此时脸憋得通红,强辩道:“因为人家能干!内务府的大人看重他,亲自把他要过去的!”
  “吁~”围观众人嘘声越发大了起来。
  吹嘘者恼羞成怒:“你们不信算了!我话撂在这里,那东西可是难得的好物,据说皇上用后赞不绝口,特令内务府向百姓售卖,令咱们也能用上。”
  有围观者叫道:“就算你说的是真的,那御用之物咱们能买得起?”
  “就是,就是,把咱全部身家掏出来,怕是都买不起一个角。”
  “就会吹牛。”
  “铺子开在东城区,那租金都得多少啊。”
  “人家可是内务府的,还要租金?东家肯定白送啊。”
  “也对。”
  吹嘘者见众人开始自己聊起来不理他,忍不住道:“那东西才不贵,听说一文钱就能买三个!”
  围观众人顿时笑喷:“御用之物一文钱三个?你喝的这一碗茶都要一文钱呢。”
  这还是最低等的茶沫子。
  在一片哄堂大笑中,吹嘘者忿忿不平的离开,离开前还扔下话:“你们不信算了,到时候买不到可别怪我没提醒你们!”
  类似这样的流言有好几个版本,在内务府的推动下迅速在京城流传起来,当然正经的宣传也有。
  比如雇人在走街串巷的喊:“东城区景山街新开铺面,卖蜂窝煤,可替柴薪,一月只需耗费50文。”
  还有:“一次买七钱银子的蜂窝煤,就送一个价值五钱的煤炉。”五钱这个是陶壳的,剩下铁皮和瓷壳的都要贵些,送的要求也更高。
  听到的百姓大多不信,不过许多人还是打算在铺子开业当天过去瞧瞧。
  为什么?因为一般铺子开业,东家都会请舞狮或者杂耍的表演,更甚者也有当场撒钱的。
  如果这即将新开的铺子背后真是内务府,那不得撒个几框铜钱才显得有面子。
  开业当日,东城区宽阔的街道竟出现人挤人现象,五城兵马司的士兵出动管理秩序。
  “这么多人,一会儿还撒钱吗?”有人问。
  “撒钱咱也抢不到,也不看看离得多远。”
  “唉,叫你早些出来你不听,真是吃屎都赶不上热乎的。”
  被教训的年轻人不服气:“你那撒钱的消息也是道听途说,有证据吗?”
  稍年长的人不以为然:“大家都这么说,还能有错?”
  好家伙,这不知道谁提起的猜测,已然变成事实了。
  曹康站在铺子里面,看着外面的人头攒动有些紧张:“大人,不会出事吧?六阿哥千叮嘱万嘱咐了,一定不能出现踩踏事件,闹出人命。”
  来保信心满满:“放心,五城兵马司的人出动了大半,还有内务府的人也在,出不了乱子。”
  曹康放心了些,又看了看时辰:“快到吉时了。”
  “嗯,让掌柜的准备。”
  他们两个一个代表皇上、一个代表六阿哥,当然不可能因为一个小小的铺子抛头露面,即便这个铺子未来可能会赚上万两。
  锣鼓敲起来,唢呐吹起来。
  三头狮子跑出来,人群顿时激动。
  “来了来了,竟然请的是罗家班!”
  “别挤别挤。”
  “谁踩我脚!”
  五城兵马司的人紧张起来,奋力将拥挤的人群拦住,大喊:“不许挤!不许往前!”
  弘书这一天都有些心不在焉。
  胤禧,哦,不对,现在该叫允禧了。便宜爹登基,为了避他的名讳,所有同辈人的‘胤’都要改为‘允’。
  允禧拍他:“想什么呢,方才夫子可看了你好几回。”
  弘书叹气:“想今天要开的铺子呢,也不知道会不会出事。”
  “就是卖你那个蜂窝煤的铺子?今天开业了?”允禧道,“这有什么好担心的,开在东城区,能去那儿的人非富即贵,都知道是背后是内务府,怎么可能闹事。”
  弘书回道:“不是全在东城区,面朝着南城区呢。况且蜂窝煤又不是要卖给达官贵人的,针对的都是西城区和南城区的百姓,百姓最爱看热闹,今儿又有舞狮杂耍,我担心他们来的太多、拥挤出事儿。”
  允禧对这种事不感兴趣,他劝道:“虽然这是皇上交代的差事,但你也不能太过上心、舍本逐末啊,咱们如今还是得以读书为要,这些庶务只管交给奴才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