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家没有余粮啦 第7节
作者:
芒鞋女 更新:2025-09-04 09:07 字数:3038
“找到了水,又有你们放粮...”回想族里人说这话时的神情,老村长不禁落泪,“六月就旱成这样,七八月只会更严重,都说酷暑必有寒冬,现在不走,冬天也熬不过啊...”
赵家祖辈就是逃荒来的,当时老村长已经有记忆了,因此特别敏感。
尤其是朝廷。
旱灾这么久,朝廷没有任何动静,太反常了。
这种反常,像极了暴风雨前的宁静。
赵广安没见老村长哭过,有些无措,“族里人多,单靠我家开仓放粮,粮食也不够啊...”
老村长茫然抬头,“什么?”
“我家的粮食,去年就卖得差不多了。”
照理说,他家是不缺粮的,他家做米粮生意,丰收年的米粮价格低,他家会低价买来囤着,等米粮价格上涨再卖出去,前几年风调雨顺,他家最多囤了几百石粮食,偏去年粮价好,全被东边的商队买去了。
现在粮仓顶多也就二三十石粮食。
老村长老泪纵横,“那可怎么办呀?”
地主家都没粮了,其他人可怎么活?
梨花搬椅子给老村长坐,与赵广安商量,“阿耶,要不咱们再开一次仓吧?”
让族里人知晓她家的情况。
赵广安皱眉,“但你大伯不在啊...”
梨花看向太师椅上打盹的老太太,“阿奶不是有粮仓的钥匙吗?”
赵广安当机立断,“那就开仓。”
老村长急得嘴里起了泡,“那我赶紧通知大家伙。”
“等一会儿,我让刘大他们挑些粮食回来我带去县里。”
…
累了一宿,村民们挑水回家倒床就睡了,迷迷糊糊间,隐约听到一声高昂嘹亮的声。
“放粮咯,放粮咯...”
整个近溪村,有资格放粮的只有地主。
赵铁牛家挨着赵家,当‘放粮’两字在耳边重复了五遍时,他悠悠转醒,“媳妇,听到了没?”
话音未落,就听咚的一声,刚刚还在床上的人已蹿到了门边。
“铁牛,快!”
赵铁牛瞬间清醒,甩腿就冲了出去。
清晨的风不像白天闷热,赵铁牛觉得身上凉丝丝的,犹如冲了个凉水澡,浑身舒坦得不行,这不,两条腿像马蹄似的停不下来。
直至,一阵尖锐声从背后响起。
“赵铁牛,你他娘的发什么疯,衣服不穿就出门!”
赵铁牛怔怔的低头,脸色大变,“啊啊啊...”
双手捂胸,慌不择路的冲进了赵家,见赵广安站在老黄牛前,鬼使神差的跑过去扒了他的半臂衣套在身上。
赵广安给牛喂草呢,一双粗糙的手突然伸过来三五下扒了他的外衣,待他定睛看过去时,那人如脱缰的野马溜了。
赵广安低头看自己仅有的里衣,脸黑如墨,“谁啊?”
“三堂弟,借你的衣服穿一下。”
“……”
……
棺材已经搬到车上了,里面放了香蜡纸钱,还有几十斗粮,而老太太最爱的草鞋则串在竹竿上,用绳子绑在棺材木上。
老太太这么做时,梨花欢喜的跑进灶房,顺走了一个铜鼎,一个陶鬲,一个铫子,以及四个空箩筐。
依葫芦画瓢,找绳子绑在棺材木。
这样一来,除了棺材,箩筐也能囤东西,众多物件里,她选择囤被褥,她屋里的,老太太屋里的,一床褥子都不给佟婆子留。
老太太看她从这屋跑到那屋,唤道,“梨花,走了。”
“来了。”梨花收好被子,蹦蹦跳跳的找老太太跑去。
老太太弯腰抱起她放在棺木旁,“扶着棺木,别摔了。”
“好。”
天色已亮,梨花和老太太扶棺而坐,其余人则在放行李的板车上,四头牛,两辆车,赵广安和刘二各自赶着一前一后出
门。
村道上,村民们抱盆的抱盆,挑箩筐的挑箩筐,像长龙似的往粮仓涌去,牛车接近时,他们喜气洋洋的让路,寒暄问道,“三堂弟,去哪儿啊?”
赵广安提了提牛绳,声音洪亮,“去逃荒。”
“???”
这时,穿着赵广安衣服的赵铁牛狂奔而来,“完啦,完啦,地主家没有余粮啦。”
“!!!”
第7章
近溪村多山,耕地并不辽阔,梨花阿翁做货郎攒了钱后,四处雇人开荒才有现在的几十亩田地,有了粮食,他又开始做米粮生意,粮仓从一个建到四个…
十几年间,梨花家一直是最富裕的。
而现在,村道上那个裸着腿毛的赵铁牛竟说她家没有余粮了,怎么可能?
“三堂弟…”村民指着癫狂跑回家的赵铁牛,难以置信的问赵广安,“你家粮仓空了?”
“不然呢?”赵广安垂目,俯视着说话人,“你当我吃饱了撑着的没事带全家老小逃荒玩啊…”
“……”
村民们震在原地,而赵铁牛仍在呐喊,“媳妇,装上粮和水,咱逃难去啊。”
不知是不是太过急切,“啊”字都破音了。
关于逃难,昨晚老村长苦口婆心说了许多,他们再不当回事也知道老村长没有坏心,村里除了地主,老村长家的田地最多,这一走,庄稼只能烂在地里,明年田地该休耕,种不种,日子都不会好过。
…
村民们听到赵铁牛家里霹雳哐啷的,不由得烦躁,偏老村长还在远处嘶吼,“广安啊,咱祠堂祖宗们的牌位给你装好了,你记得搬上车啊。”
村民们心里头更乱了。
有急性子的汉子问他媳妇,“媳妇,咱跑不?”
他媳妇犹未回神,“往哪儿跑?”
还能往哪儿跑?当然是往城里跑啊,他扔了箩筐,“我问问娘去。”
知道地主家开仓放粮,村里老人孩子都出来凑热闹来了,孩子们围着牛车,满脸艳羡,而老人们的目光都被那口油漆锃亮的棺材吸引了去。
黄褐色的木材,纹路清晰,四周栩栩如生的花鸟相衬,比几年前看着更大气了。
望着这些羡慕的目光,老太太心里十分受用,脊背挺得直直的,目不斜视的看向前方。
见妯娌站在路边,两侧是箩筐和木桶,她清了清嗓子,“四弟妹,把棺材带上啊。”
师傅不做倒地木,生前不备好棺材,死后去哪儿弄棺材去?
老太太语重心长,“咱这把年纪,说没就没了,你不带棺材,死了咋整?”
“……”
妯娌两年轻时就不对付,分家后更甚,这些年,但凡遇到,必阴阳怪气对方一番。
因为元氏,老太太没少遭老吴氏白眼,也就棺材能让她高出一头。
装没看到对方射来的眼刀子,老太太贴心的唤几个侄子,“大壮,把你娘的棺材带上。”
赵大壮挠头,目光询问他阿耶。
老村长听到老太太语气就头疼,哑着嗓子道,“带上吧。”
几兄弟掉头进了院,凑热闹的老人们捏着下巴,脑子里快速合计着。
有年轻媳妇没搞明白眼前的状况,“谁逃荒带棺材啊?”
老太太不乐意了,带棺材怎么了?她还把死后烧的香蜡纸钱也带上了呢。
见问话的是堂亲,她没挤兑人,只道,“人老了,不知哪天就去了,有口棺材,我就是死也死得安心点。”
这话可说到老人们心坎上了,人过五十,图的不就一口好棺吗?
换成她们也要带棺材的。
老太太出了风头,滔滔不绝,“别看棺材占地,但能装东西啊,我家粮食都搁里面放着呢。”
她拍拍棺木,看向脸色铁青的妯娌,耐心道,“你把箩筐里的行李放棺材里,省事!”
老吴氏剜她一眼,胸闷不已。
要不是往后需要赵广昌帮衬,她非扑过去撕烂那张嘴不可。
不就显摆自己有口好棺吗?真那么喜欢,早点死啊…
老吴氏狰狞的背过身,见几个儿子推着牛头车出来,心道不好,她的棺材搁在柴棚,平日没怎么打扫,蒙了不少灰。
偷看老太太表情,果不其然,她嘴角都快咧到耳根去了。
老太太眉开眼笑,心情大好,“老三,借一头牛给你四婶拉车。”
老吴氏瞪儿子,眼珠都快瞪出来了,见状,老村长急忙给她顺气,“趁日头不热,赶紧走。”
老吴氏歪了歪嘴,看他,“你真的不走?”
“走不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