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家没有余粮啦 第89节
作者:
芒鞋女 更新:2025-09-04 09:08 字数:4259
该交代的都交代了,梨花回去给老太太铺竹席,这一天老太太走了许久的路,双腿早就没劲了,别人干活,她就抱着鞋在草堆上坐着,看梨花回来,她想挤出个笑都没力气,“咱的屋子建在最北边怎么样?”
溪水从北往南流,越北溪水越清澈,梨花看了眼地势,“听阿奶的。”
所有的行李堆在一起的,竹席全部竖着杵在背篓里,梨花找到自家的竹席,“阿奶,地上潮,我把竹席铺子草堆上啊...”
除了老太太,还有几个伤势严重的人在草堆上坐着,老太太艰难的挪了下腿,“我不挑地,倒是你,从昨天就没阖过眼,要不要眯一会儿啊。”
“我给堂伯们送水去。”
打石梯是个力气活,梨花让菊花婶煮了几块肉,待会一块给赵大壮他们送去,她铺好竹席,扶老太太躺下,山谷里凉,赶路时不觉得,这会儿身上凉幽幽的,待老太太睡下,梨花找了件衣衫给她盖上。
老秦氏羡慕,“三娘要是我家孙女多好。”
“就你家那几个歪脖子树,想生出三娘这样的闺女怕是得等下辈子。”老吴氏又刻薄起来。
老秦氏不见气,反倒颇为认同,“可不就是?我家所有的孙女加起来都赶不上三娘一根手指头。”
想想自家,老吴氏郁闷,整个族里恐怕都找不出梨花这么聪明的姑娘了,她推睡着的老太太,“广安都带三娘听了些啥书啊?”
老太太累得撑不开眼,“我哪儿知道?”
虽然父女两回家后会给她讲书里的故事,但太多了,根本记不住,老太太高傲道,“就是知道也不告诉你。”
甭以为她不知道,妯娌想让孙女顶替三娘的位置,要不是侄孙女太笨,族里就没梨花的位置了,所以老太太才不给对方追上梨花的机会呢。
老吴氏何尝不懂她的心思,撇撇嘴,跟老秦氏聊其他去了。
煮熟的牛肉切成片,用碗装着给赵大壮他们送去,赵广安也在挖石梯,只是他力气小,动作比其他人慢,但都是夸他的,赵广安被夸得飘飘然,远远看到梨花,吆喝道,“三娘,顶多七八天就能把石梯挖出来。”
这话是赵大壮说的,赵广安急于表现,因此先说了。
“不着急,慢慢来,别累着了。”梨花跑起来,经过守夜的人身边,笑着颔首算打招呼,“阿耶,我给你们端了骨头汤,喝了休息会儿再干。”
“好吶。”赵广安锄头往肩上一甩,双腿夹着绳子滑下来。
其他人好笑,论收工,赵广安永远是最积极的,赵大壮看了眼身后的牛,和梨花道,“待会抱些草上来喂牛。”
这几头牛都有些擦伤,不过涂了药,应该能好,梨花放下盛汤的桶,“我这就去。”
牛肉汤的味道浓郁,牛肉更是香醇,赵广安搓搓手,拿了一片塞嘴里,“好吃。”
牛肉没有腥味,
越嚼越香,平日爱吃酒的人喜欢不已,“要是有酒就好了。”
粮铺有酒,当时带不出城,全落下了,现在想想实在过于浪费,带不走喝了也好啊,赵广安又吃了一片,然后舀桶里的骨头汤,“喝汤喝汤,喝了汤接着干。”
他动作快,咕噜咕噜一竹筒汤就喝完了,其他人急了,“给我们留点啊。”
“多着呢。”
牛肉只有挖石梯的人有,其他人吃的是骨头上的肉,没干活的孩子们则只有汤喝,怕大家心里不平衡,梨花特意解释了番,“接下来要砍树,要建屋,叔伯们不能累坏了...”
妇人们表示体谅,“三娘不用多说,我们都懂的。”
平日农忙买两斤肉回来也是汉子吃得多。
没办法,苦力活都是汉子在做,他们倒下了,所有的活都得落到她们身上,比起干做重活,她们宁肯吃得差一点。
说实话,她们吃得也不差,骨头没有剔干净,肉多得很,而且汤里还要肥肉渣,还煮了野菜,敞开肚子吃,跟过年似的,众人满足不已,菊花婶说,“还有好几根骨头,明天继续炖吗?”
“炖。”伙食好了,大家才有力气干活,梨花说,“炖了牛头骨就炖牛腿。”
菊花婶高兴,“那明天再挖些野菜回来。”
族里人都没吃过牛肉,刘二和赵广安杀牛时,腥味比猪肉重得多,谁知煮出来没有半点腥味,老人孩子喜欢得不得了,盛汤时,老方氏和夏母徘徊了好久,就想要点汤喝。
想到此,菊花婶问梨花,“可要给那几家送一点?”
牛肉弄出来后,元家想用粮食换些肉给孙子补身子,那时梨花不在,赵铁牛死活不答应,后来梨花回来,大家急着进谷,就把这事落下了。
梨花说,“送几碗汤吧,熬过的骨头也可以送给他们。”
她给牛冲他们的骨头是新鲜的,但那几家不配,菊花婶点头,“成,那我这就去。”
汤不是按人头送的,而是一家一大碗,老方氏得了汤立刻给儿子送去,元氏娘则给了孙子,夏父受了伤,汤给他喝了,都知梨花不好惹,没人敢嫌汤少,反而都来感谢梨花。
梨花脸上并没什么情绪,元氏娘试探,“三娘,咱们今后不出去的话,牛是不是能杀了呀?”
山谷没有田地之分,牛的用处不大,杀了的话能给家人补身子。
梨花说,“等外面太平了还是要出去的。”
住山里是无奈之举,终有一日要出去的,而且合寙族占领戎州后,保不齐想北上占领益州,到时这儿肯定不安全。
元氏娘问,“外面啥时能太平?”
“不知道。”
外面太平不过是个说辞,要益州官兵允许她们通过才能出去,梨花不想和元氏说这些,找借口走开,元氏娘套不出话,又去找元氏。
元氏在除草,因她偷偷给娘家送水之事被发现,族里颇有微词,她娘找来时,她不敢热络的迎上去,而是隔着距离问,“娘,你怎么来了?”
元氏握着镰刀,手背多了好几道划痕,元氏娘心疼道,“怎么弄成这样了?”
“没办法的事儿。”元氏擦擦手背上的血渍,“我这情况算好的,其他人才惨呢。”
“哎。”元氏娘自责,“想你在家什么都不做,现在竟做这种粗活,都是娘没本事。”
“娘说什么呢。”元氏低头割草,“我没觉得苦。”
这些年,老太太虽不喜欢她,但赵广昌对她有求必应,加上一双儿女,她自认算好的了,这么一想,她没有那么厌恶干活了。
她娘惊呆了,女儿自幼养得金贵,嫁人后更是养尊处优,何时竟开始苦中作乐了?
在她眼里,女儿这般就是苦中作乐。
她拉过女儿的手,“是不是广昌骂你了?”
元氏不解,“他骂我作甚?”
赵广昌比他大许多,成亲后,赵广昌事事顺着她,从来没给过冷脸,便是赵书砚也对她恭敬得很,元氏小心的往四周看了眼,“这话莫让我婆婆听去了。”
老太太再讨厌大房,人前也会护着儿子,这话传到她耳朵里,肯定要骂她娘的。
元氏娘也琢磨过来,“你俩好好过,其他别多想。”
老太太年纪大了,待她一死,整个赵家就是女儿的,她道,“无论你婆婆说什么你都别跟她生气。”
这话元氏没少听,无非就是熬,熬到老太太去世就好了,“我知道的,娘可是有事?”
“我问三娘要在山谷住多久,她好像说不上来,我寻思着住得久就把牛杀了。”
“怎么能杀牛呢?”元氏骨子里觉得牛极其贵重,不赞成此举,“牛杀了将来出谷怎么办?”
“这不是你阿耶身体不好我想弄点肉给他补补吗?”
“待会我问问大郎能否向族里换些肉,娘你把粮备好。”元氏手里还有些首饰,但老太太看得紧,万万不敢拿出来贴补娘家,再就是以三娘的做事风格,不见得会收首饰。
“娘只能靠你了。”
考虑到赵广昌腰痛,赵大壮安排他捡石子,地上的碎石捡走才好起屋子,伤势不重的人都被安排做这事,元氏找到赵广昌人影,待菊花给他们送汤时,主动揽了活儿,然后趁机跟赵广昌说上两句。
赵广昌靠树坐着休息,为难道,“这事怕不好办,三娘看我不顺眼你也知道,我要开口,她肯定拒绝。”
“找堂兄呢?”
“也不行,白天我和二弟回来被他训了一顿,这当口提,他恐怕又要借题发挥。”
他知道赵大壮想做族长,因此想方设法的抓他的把柄,白天的事是他粗心,给了赵大壮训他的机会,现在可不会了,他说,“把我的汤给娘端去吧。”
“这哪儿成?”元氏心疼爹娘,却也拎得清轻重,赵广昌要是没了,赵家更没她的容身之处了,她说,“你快把汤喝了,我去回话。”
族里的事赵广昌插不上话,怨不得赵广昌,元氏如实跟她娘说了,她娘直感慨,“你说他四叔怎么就没死呢?”
老村长死了,族长之位自然而然就是赵广昌的,哪有梨花做主的份儿?
元氏捂她的嘴,“小声点。”
“我为广昌不值啊,这些年为族里做了多少事?结果啥好处没捞着,还让一个小姑娘骑到头上去。”
元氏也为丈夫不忿,然而没用,族里人唯梨花马首是瞻,即使四叔没了,族长也不见得是大郎的,她道,“四叔活着,能让咱们避免诸多危险,四叔要没了,一旦行错半步,全部的人都得死。”
出于这个原因,元氏希望老村长活久些。
元氏娘不这么认为,“他已经老了,就该把位子给广昌,广昌经过商,做得肯定不比他差。”
元氏相信丈夫的能耐,但老村长的病已有起色,赵广昌想当族长困难重重,“娘,往后这些话别再说了,我婆婆想让三弟当族长,知道咱的想法,肯定要把大郎做的事抖出来。”
赵广昌贩私盐的事儿上不得台面,一旦传开,赵广昌恐怕抬不起头来。
对于女婿贩私盐这事元氏娘一无所知,她问,“什么事?”
“给你们买粮之事。”
元家的粮食是赵广昌向李家买的,想到赵家做派,元氏娘捂死了这事,谁都不敢说,“娘知道你婆婆的性子,只跟你,其他娘谁都不说。”
元氏还要干活,不敢久留,结束话题道,“娘,牛别杀,旁边有竹林,实在不行找些竹虫回来...”
“娘明天就去。”
因要在这儿建屋,许多事不能草草了事,就说茅坑,往常随便挖几锄就行,现在则细心得多,茅坑的大小,深浅都是精心丈量过的,坑挖好,又把割出来的草编成篱笆围起来。
第一缕天光刺破黑暗撒下来时,梨花让大家休息。
孩子们睡得早,待会就该醒了,有他们在,大人能肆无忌惮的睡觉。
虽说山谷就这么些人,谨慎点总是好的,梨花让赵多田他们别走远,挖石梯的,除草
的,通通回来。
小溪对面守夜的人换了一批,许是看他们沉迷劳作,表情松懈了许多,赵广安是个自来熟,其他人走了后,他跟那些人聊起来,“山谷还有其他入口吗?”
“当然没有。”
东侧的石壁有个缺口,只容一人通过,从那儿出去是万丈悬崖,汉子说,“你不会以为我们骗你们进来一网打尽的吧?”
赵广安嘿嘿一笑,“那倒不是。”
他们人可不少,真拼命,谁输谁赢不好说,“官兵步步紧逼,我也是怕一放松就让他们钻了空子,对了,你说这山谷怎么形成的啊?”
他看过石壁门的机关,明显人为打造的。
“不知道,反正我们来时就是这样的。”
“住在山谷里习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