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家没有余粮啦 第134节
作者:
芒鞋女 更新:2025-09-04 09:08 字数:4253
第96章
赵广从脱掉沾屎的外裳,弯腰捡起背篓里死僵的鸡崽,小心翼翼试探,“我拿去丢了?”
梨花一眨不眨盯着他,看得赵广从心虚,“怎么了?”
饥荒时,蝗虫都是肉,何况是巴掌大的鸡崽,看穿他的心思,梨花没有给他难堪,“给刘二叔吧。”
赵广从不舍的攥紧了手,刘二迅速伸手夺过鸡崽,端着语重心长的口吻道,“我动作快点,整理好后拿去灶房炖汤。”
一只鸡两只鸭,搁去年能让大家高兴好多天了。
赵广从撇撇嘴,目光锁着梨花,语带央求,“能给我半只鸡腿吗?”
梨花不想在这种小事上和他计较,点了点头。
赵广从顿时喜笑颜开,“我知道这点肉不够大家分的,但我实在太饿了,干粮昨天吃完了,我们嚼野菜撑着的,而且山里的地势太险了,翻山时,李解没检查绳子上的水渍,害得我手打滑差点摔下去...”
他给梨花看他掌心的水泡,声音染上莫名的委屈,“不是二伯我无病呻吟,长这么大,我还没遭过这么大的罪。”
因背着鸡鸭,经过村落时,他们缩头缩尾,尽量不发出声响,哪晓得鸡鸭叫个不停,引得村民以为他们是难民,抄家伙追着他们跑了二里地。
他真挚地跟梨花说,“下次再去益州,还是走官道吧。”
山里弯弯绕绕的,免不了走远路。
“到时再说吧。”梨花把背篓给赵大壮,让他把鸡崽分到各村去。
外面没有小溪,村民们怕是不想养鸭子的,所以鸭子留着自己养,梨花问李解,“益州城的局势如何?”
“城内还算太平,巡逻也比戎州密集,但进城的苛捐杂税高了许多,我们这次进城,交了财物的一半。”李解老实道,“粮价疯涨,普通百姓活不下去,男人主动进了兵营,家人则被分派到村子种地去了。”
李解喘口气,继续道,“城里空出来的宅子被衙门收走,想租的话,必须去衙门办手续。”
梨花垂眸沉吟,“像要打仗的吗?”
李解想了想,见赵大壮望过来,脸色微凝,“不好说,但益州衙门在大肆囤粮囤钱。”
益州的富户们向他们缴纳了大量的粮食和财物,若不打仗,衙门意欲何为?而且那些百姓也不埋怨,反倒任劳任怨的耕种劳作,明显即将有大动作的样子。
当然,这些都是他自己的观察,没有根据。
梨花的视线重新落在揪着衣裳东闻西嗅的赵广从身上,“二伯,你觉得呢?”
赵广从随口道,“我哪儿晓得?”
“你不是经常四处收粮吗?以你的经验来看,益州城的情况正常吗?”
“戎州都成什么样了?益州怎么可能正常?”赵广从嫌弃身上的屎臭味,急切地想回家换身衣服,于是道,“不过从衙门征收的苛捐杂税来看,衙门想钱是想疯了,百分之五十的税,不知益州百姓怎么隐忍不发的。”
想到什么,他怔了怔。天灾年间,没有正当的理由,哪个衙门敢明目张胆的剥削百姓?
他蹙起眉,“三娘,什么话待会再说,容我回去换身干净的衣服来。”
真要打仗的话,他们岂不能回去了?戎州现下已经被烧毁了,但黄金是烧不掉的,问问黄娘子,没准能找到以前金饰的位置?
思及此,愈发急起来,甚至不等梨花回,拔腿就跑,边跑边喊,“梅娘,梅娘...”
梅娘是黄娘子在青楼的名儿,赵广从叫习惯了就没改口。
见他背影匆匆,梨花问起李解更多细节来,李解说得越多,她心里越不安,“益州怕不是想打仗,而是想造反!”
打仗需向朝廷请示,战起前,朝廷会运送粮草来,而戎州被岭南攻占后,从没听益州兵嘴里听到朝廷针对这场战乱的态度,更别提粮草了,再结合益州兵的盔甲,很难不让人联想益州囤粮囤兵的目的。
她看向赵大壮,“堂伯,你和我奶说说,让她答应我出去吧,益州真要反了,咱们或许能找到一条活路。”
其实从益州撵戎州人她们就腹背受敌,但现在的局势似乎有变,岭南人不安于室,北上是早晚的事儿,益州反的话,她们或许能顺从益州,光明正大的迁入益州境内。
赵大壮为难,“你奶的性子你也知道...”
“我偷偷出去,不告诉她。”
当然,这必须有人配合,见他眉头紧皱,梨花说,“堂伯不放心的话与我一道,另外多叫些人。”
赵大壮知道她出去是为正事,犹豫了会儿,“成,等我回去安排一下。”
有赵大壮陪同,看门的叔伯没有为难梨花,只一个劲儿的叮嘱道,“三娘,你是姑娘家,遇事记得往后站,千万别像上次莽撞的冲在前面。”
“我晓得的。”
她们给各个村送了鸡,得知她们去过益州城,纷纷打听城里的情况,梨花简短的回答,“城门盘查森严,非益州人不得入内,但即使是益州人,也需缴纳所带财物的一半作为税...”
“一半?”村民瞠目,“这还要不要我们活了?”
“是啊,税收这么高,哪有普通老百姓的活路?”梨花此番话就是想打消村民们私自进城的念头,然而,有心思活络的村民反应过来,“你们怎么混进城的?”
梨花面不改色的说,“我家以前经营过粮铺,有过所。”
开国以来,朝廷一直实行过所制,只要有过所就能畅通无阻的进城,问话的村民姓郑,见梨花送的小鸡生龙活虎的,不由得问,“能否借你们的过所一用?”
梨花抬眸,“我家的过所只有我二伯能用。”
郑堂福略微遗憾,有件事他没和人说,青葵县李家出事前,他偷了李家不少财物,远比赵家发的财宝还要值钱,能进城的话,能买到不少东西。
分完鸡,梨花就同赵大壮他们下了山,希望能再碰到那群益州兵。
然而事与愿违,等了两天也没等到人,而且官道也没行人的痕迹,李解道,“三娘要是想打听消息,不如去北边的两个村子瞧瞧...”
北边有片可耕种的地,现在来看,估计是被特意分去种地的。
梨花道,“成。”
赵大壮
不安,“他们追上来怎么办?”
梨花有个闪失,老太太肯定不会善罢甘休的,不仅如此,自打晓得元家孩子经历的事儿后,他也害怕梨花东奔西跑,再聪明也是个孩子,落到坏人手里,不定怎么生不如死呢。
梨花说,“咱们小心点。”
她让李解在前边带路。
山里的草不算深,翻过一座山,到了先前被益州兵骚扰过的村子,村民们没有锄具,用树枝在地里刨了几分地出来耕种,种的也不是庄稼,而是山里常见的青葵。
认出梨花后,他们高兴地上前寒暄,“怎么到这边来了?”
从益州回来时,李解抱了只小鸡给他们,他们怕小鸡冻着,放屋里养着的,村民邀请梨花进屋看看,梨花摆手,“下次吧,听说前面那座山的山脚住着人,我们想去看看。”
村民不由得望向北边。
大半年以来,他们活得心惊胆颤,别说前面那座山离得远不远,就是这座山是否住着人他们都不知道。
村民问,“住的益州人吗?”
“嗯。”
“他们会不会向衙门举报我们住在山里?”村民害怕起来,“去年你们拆村就引了益州兵上山,这趟下山会不会惹来更多人?”
“我们会小心点的,阿叔,你们要是害怕,不如搬到山谷那边去,隐山村的人在那边建了个庙子,集市那天可热闹了。”
“我们花了几十天才建好了屋,不想再搬了。”村民指了指身边的青葵,“再说我们走了,这些怎么办?”
村民以前也是农户,知道哪儿的地肥沃,山谷附近的人多,遇事有个帮衬不假,但长久来看,还是这边好,人少地多,假以时日,会好起来的。
他问梨花,“你们的麦子长得如何了?”
年前时,赵家在山谷挖到粮给他们送了点,原本想撒种的,但大兄说靠山吃山,青葵也能饱腹,便歇了种庄稼的心思。
梨花没有在地里看到庄稼,却也实诚道,“还行吧,山里积雪化得晚,若在老家,五月底就能收割了,可现在将将结穗呢。”
“有收成总是好的。”说着,村民给梨花介绍地里的青葵,让梨花有地的话多种些,这种青葵四月底就能成熟,一茬又一茬的,能吃好几个月。
两人聊了几句家常,梨花带着赵大壮他们就走了。
山里露水重,期间,她们翻过这座山,爬到令一座山的山腰,往山下丢绳子,顺着绳子滑下去的。
这法子还是跟青葵县李家人学的,没有行李确实方便得多。
她们特意挑傍晚下的山,这时地里还有人在干活,她们贴着大树,慢慢走到杂草避路的小道上。
冷不丁冒出几个人,地里栽苗的百姓吓得不轻,一头上裹着布巾的妇人一喊,大家顺势捞起手边的家伙,“哪儿来的人?”
地道的益州口音。
梨花仰起头,指着东边山头,“阿婶,我们隔壁村的,白天村里来了几个难民,村长害怕这边出事,让我们来看看,那些村民是戎州的,你们要注意啊,千万别落单。”
她虽是一口官话,但嗓音清亮,无端让人放松戒备。
不过也就须臾而已。
这世道,亲戚都不能相信,何况是凭空出现的陌生人了。
妇人高高举起锄头,黝黑的脸满是戒备,“知道了,还有事吗?”
“衙门又有征兵的消息了,我叔伯他们明日就要离家,阿婶有要捎的东西吗?”
梨花说这话纯属没在地里看到劳壮力,加上那群益州兵的话,妇人的丈夫兄弟多半当兵去了。
妇人神色紧绷,“你叔伯他们之前没走?”
梨花道,“年前我阿奶身子骨不好,衙门征兵时,我叔伯他们藏起来了,这次躲不过去了。”
妇人盯着梨花身后的汉子看了又看,不禁叹气,“衙门征兵是没办法的事,你叔伯他们还算健硕,怎么能逃兵役呢?”
戎州就是兵力不足,被岭南杀得血流成河,她们若不反抗,也会落得戎州百姓的地步,妇人道,“你叔伯他们当兵才能保护咱们这些妇孺,让他们莫逃了。”
“村长狠狠教训过他们了,再过不久就要打仗了,作为益州男儿,即使死也要死在战场上。”
梨花故意套她的话,谁知妇人没反驳,而是道,“岭南人没有咱们人多,打仗咱也不怕,小娘子,快天黑了,消息带到就回去吧,前两天我们村的人也看到戎州难民了,那些人跑进山就不见了,你们尽量走山路回去啊。”
“好吶。”梨花道,“我们知道山里藏着难民的,如果不是来传话,我们不会过来的,不是说岭南人很凶残吗?怎么还是有戎州难民逃到咱益州来啊?”
“估计是烧城那天逃跑出来的吧。”妇人放下锄头,语气不明道,“不过那样也好,咱们在边境做了布防,岭南人北上,势必是从山里过来,到时那些难民肯定会跑下山,能为咱报信呢。”
梨花装作害怕的样子,“阿婶你别说了,晚上我又该睡不着了。”
妇人叹气,“乱成这样,谁还睡得着啊?回去和你们村长说,天气暖和了,岭南人说来就来,最好还是安排几个人巡逻才是。”
“你们村夜间有巡逻吗?”
“有的。”
村里都是些老弱妇孺,不巡逻不行,看梨花还是半大的孩子,妇人又嘱咐,“你还小,再有这种事可别出来了,小心碰到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