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家没有余粮啦 第179节
作者:
芒鞋女 更新:2025-09-04 09:09 字数:3238
老太太好笑,“你当地主太太好啊,啥时候遭人记恨了都不知道。”
她指的是山英婆。
赵广安道,“那是山英婶小肚鸡肠,都知元家欠着咱家,她想换元家的地是不是该和咱说一声?她一声不吭就换了?为什么?不就笃定了咱们知道后会去元家闹?”
一闹起来,换地的事肯定成不了。
山英婆不希望那样,于是瞒着大家偷偷给办了。
他说,“山英婶眼皮子浅,不来往是好的。”
去年也是山英婶她们为了活命出卖了族里人的位置。
赵广安又说,“娘你别为那种人生气,不值得。”
“娘才不生气呢。”老太太嘴硬,见梨花不知何时放下了筷子,转头叮嘱她,“你大伯那人奸诈狡猾,他跟你说什么都不能信知道吗?”
梨花莫名,“怎么了?”
老太太可不会告诉她梦
里的那些事,只道,“无论你大伯让你干什么你都不能干,他要你跟他走你就更不能...”
梨花再有主见,始终还是个小姑娘。
老太太不放心,决定找赵大壮,让赵大壮帮忙看好梨花,别被老大拐了去。
赵大壮知道赵广昌对族长之位还没死心,自然不会让梨花和赵广昌走,“我知道的。”
“这事完了我准备分家,我和老三过,老大和老二他们随意。”
“......”
哪有这样分家的,赵大壮不认同,但他急着出谷部署,没空理掰分家里头的事,敷衍老太太道,“等二堂弟回来再说吧。”
赵广从为族里卖力呢,背着他分家不太好吧。
老太太想了下,“那老二暂时不分,先把老大分出去。”
她不能容忍老大那样的人和她生活在一个屋檐下。
第118章
大敌当前,要准备的事情还有很多。
储水,囤柴,运石,搭高梯,桩桩件件都要赵大壮安排,委实没空理会谁家屋里头的事,招呼几个人回谷里抱柴,转身跟老太太道,“这事容后再说,三婶,能否劳烦你和几个婶子再给我们煮几天伙食。”
往日负责灶房事宜的年轻媳妇被他派去挑水了。
暂时没人煮饭。
老太太也看出人手不够,答应下来,“煮饭没问题,但粮食你得喊人挑到灶前来。”
“行。”赵大壮当即喊上赵武,回去挑了两担黍和米,见簸箕上晾着野菜,一并给拿了出来。
那群益州兵没有粮,进谷后,一直跟着族里人吃饭,只是他们身份低微,伙食比族里差,分量也要少一些。
但接下来有场硬仗要打,他不希望益州兵输在饥饿引发的体力不支上,和老太太商量,“三婶,咱还得指望益州兵和咱共进退,所以咱吃什么他们就吃什么吧。”
早先建围墙时搭的灶没有推,这会儿正好派上用场。
老太太握着扫帚,打扫周围的灰,闻言,微微抬起头看向箩筐里冒尖的粮,担忧道,“咱的粮不够吃怎么办?”
到时不会又让她拿自家的粮食吧?
赵大壮没有听出她的言外之意,说道,“咱在地里挖的粮还有好几千斤,加上地里的收成,吃到后年不成问题。”
只要不拖累自家,给益州兵吃肉都行,她继续扫地,“那就听你的。”
“我和三堂弟说了,晚点让他把被褥带出来,今晚起,咱们就不回谷睡觉了。”
石洞能遮风避雨,一部分人睡洞里,一部分人跟树村的人挤着睡,哪怕岭南人从山上进谷也来得及支援。
这是梨花的意思。
说孩子们待在谷里,岭南人偷袭山谷的话就完了。
因此洞里必须留人。
除此,谷里也得留几个大人,几个村的孩子聚在里头,闹起来房顶都能掀了,不找人看着点,出事怎么办?
知道赵广昌让元氏在家待着时,梨花就在琢磨守村的人选了。
元氏心眼多,私心重,她要留下,估计会打族里粮食的主意,还需找人守在大灶房才行。
大人有正经事,守粮之事,交给孩子最好。
她想到了赵娥。
那晚,她和阿耶去益州城,让赵娥领着其他姐妹回来,赵娥明明很害怕,说话声音都在颤抖,却还是答应了。
山里黑,又容易迷路,她能将大家安然无恙的带回来,是个靠得住的。
于是,她去麦地找赵娥。
麦子已经黄了,赵娥正领着人割麦穗,脚边的背篓快装满了。
梨花走进地里,喊了声,“堂姐...”
赵娥抬起头,看到她,以为梨花找她阿奶生,笑着抹了把脸上的汗,解释道,“我阿奶回家收拾衣物去了,说今晚去外面住,暂时不回来了。”
“来的路上看到四奶奶了。”梨花上前,见她抬背篓,伸手帮她,“谷里的大人都会出去。”
赵娥看她眼下一片青黑,知道是没休息好的缘故,问她,“你呢?”
“我和岭南人打过交道,到时肯定得出去。”
背篓抬出去放小路上,会有大人背回去,赵娥重新拿了个空背篓,偏头看她,“我该怎么做?”
没成亲的小辈里,她最年长,有义务照顾底下的弟弟和妹妹。
犹记得从山里回来的那晚,阿翁夸她是个大姑娘了,能独当一面。
这样的称赞,几乎从来没有过。
阿翁最看重的是梨花,去年他重病,事事都让梨花传达,阿奶心生不满,有意扶持她,可她到了阿翁跟前,阿翁看一她一眼就闭上了眼,明显不想多言。
而这次,阿翁不仅夸她,还耐心地教她怎么安抚人...
阿翁说,不是所有人生下来就能做好所有的事儿,梨花做得好,那是因为她见得多了,有经验,遇事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所以大家愿意听她的。
自己好好学,也能像梨花那样。
她问阿翁以前为何不教她?
阿翁说那会儿人心惶惶,最重要的是稳住大家的情绪,如果教了她,她势必会跟梨花争,从而导致两家反目,族里分崩离析。
她细细想了想,阿奶的本意就要让自己挤走梨花,以三奶奶的脾性,闹是免不了的,而且,族里人一旦乌烟瘴气的,势必会分开...
没了梨花出谋划策,她们不可能活着跑到山里来。
所以,阿翁才会在她懂事后才教她这些道理,防的就是内讧。
乱世里,只有全族抱团才能活下去。
梨花比她更早懂这个道理。
她看着梨花,等她往下说。
作为赵家人,梨花不会与她拐弯抹角,坦诚道,“族里的粮全放在大灶房里,以防有人偷粮,堂姐你们能否去那边住?”
光是赵娥不行,还得多叫些人。
没想到是这事,赵娥道,“你不说我们也会搬过去,麦子收回去需晾晒脱粒,我们不守着,被外村的孩子拿了怎么办?”
“还得提防咱们自己人。”梨花说,“我大伯母怀了身孕,会待在谷里。”
赵娥心领神会,“我知道怎么做。”
除了元氏,还有几个妇人有了身孕,但都不想在谷里胡思乱想,坚持要出去帮忙。
梨花怕她们伤着肚子,跟树村的人商量,由她们给树村煮饭。
怀孕的,腿脚有疾的,生了病的,尽量待在后头。
隐山村的妇孺没有见过血腥场面,梨花安排她们烧水。
墙角的十几口釜和鼎,一直得有沸腾的水。
水一少就往里添。
窦娘子专门负责这一块。
她刚将孩子送进谷,没去西边看过,听到这话,只忧心一点,“柴和水够吗?”
老木匠说,“我们和安宁村挑了柴过去,应该能烧个十来天。”
富水村的村长也在,问梨花,“我们村的人干什么?”
“安排一组人给全村人准备伙食,其他人和大家一起挪石头...”
石头重,难以抬动,得找棍子借力将其挪到西面的石坡上。
知道梨花她们占了石洞和树村西面,富水村的人选择在住南面,防止岭南人从南面攻进来无人防守。
到晚上,几乎所有的事情都安排好了。
今晚起,树村周围的火把不能熄,巡逻的人需来回走,一刻都不能懈怠。
谷里也是如此。
赵娥是大娘子,她将几个村的孩子分成十四组,七组人巡逻前半夜,七组人巡逻后半夜。
担心孩子们不适应陌生环境的窦娘子进谷一趟出来后跟梨花感慨,“难怪你们活得好好的,就你那些堂姐堂妹,个个都懂事得很。”
村里娃在她们面前都变得老实了。
梨花一脸骄傲,倒是赵大壮听得有点难过,说道,“都是这世道给逼的啊。”
窦娘子想到了自己。
村里没出事时,凡事有大嫂拿主意,大嫂怎么说她就怎么做,现在大嫂不管事了,她不得不顶上来,她不聪明,不果断,遇事瞻前顾后的,不是做村长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