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家没有余粮啦 第229节
作者:芒鞋女      更新:2025-09-04 09:09      字数:3901
  天色渐渐暗下,鸡鸭成群的回笼了,赵大壮让赵铁牛牵着牛走前边,他落后几步跟梨花说村里的事儿。
  围墙,开荒,酿酒,凿路,吊篮,梨花都已知晓,他说的是其他,“京都军撤走后益州节度使就封王了,王都从原来的益州城迁至东北五十几里的钦郡城,百姓们都往钦郡城方向去了...”
  梨花问,“益州城还有人吗?”
  “有,不过大部分人都走了,李解说你不让他们回戎州收粮,他就带着益州兵去益州的村子碰运气,结果还真收了十几石粮食回来,我琢磨着要不要给益州兵修个好点的屋...”
  赵大壮偏头看向不远处杂草堆里倾斜的木头柱,说道,“他们之前的草篷垮了,屋里屋外都长满了杂草,以致他们回来宁肯住牛棚也不住那儿...”
  梨花思索了下,“行,在谷里找块地给他们建连排的茅屋,这样就不用挤着睡觉了,峡谷那边怎么样...”
  “你刚离村那几天,你申堂叔天天都让人背果酱回来,怕村民们多想,我便把你买人熬酱的事儿告诉他们了,他们没多问,就只在峡谷那边酿出酒后缠着我问能否卖点酒给他们...”
  赵大壮还要往下说,忽然瞥到张熟悉的脸,语气微顿,“二娘?”
  赵文茵慢腾腾的靠边走,一边走,一边猫起腰偷听两人的谈话。
  赵大壮拧起眉,“你怎么回来了?你阿弟呢?”
  见自己被发现了,赵文茵不自在的直起背,“三娘绑了我,逼我回来的。”
  赵大壮满脸困惑,侧目看向梨花。
  梨花没解释,“这事之后再说,堂伯你卖酒了吗?”
  赵大壮不喜赵文茵偷听的行径,压低了声音,“没,我说人是你买的,酿的酒也需你回来再做定夺。”
  这点赵大壮还是拎得清的,年前挖的金银玉器各家给分了,梨花出门花的是自个儿的钱,买来的人自然是梨花的,他哪有资格那些人酿的酒?
  梨花又问,“有多少酒?”
  “二十天前你二十堂叔挑了小半桶回来,然后抱了十几个坛子走,你四爷爷嫌他天天抱酒坛回来太惹眼,嘱咐他等你回村后再说。”
  “你四爷爷的意思是防人之心不可无,大家目前之所以其乐融融,无非是局势所迫。”
  “山里条件艰苦,又有岭南人虎视眈眈,大家不抱团,根本抵挡不了岭南人的入侵。”说到这,赵大壮横了赵文茵一眼,继续道,“可一旦没了岭南人,大家是否能一直这样和睦就不好说了。”
  留一手总是没错的。
  赵大壮诧异老爷子会有这样的心思,去年逃荒,碰到快饿死的老丈,老爷子给水又给粮,碰到那反咬一口的也只是感慨句识人不清。
  这样仁慈心善的人,有一天竟会提防日渐亲密的邻居。
  赵大壮震惊不已。
  梨花倒没表现出多意外,人逢巨变,性情也会大变,她说,“四爷爷说得对,日后再有村民想买酒,你就说等秋收后...”
  说着,溪边到了。
  刚进谷那会,小溪是大人就能跨过去的宽度。
  现在,溪水两侧开垦出来做了稻田,水边的草和石子除了,水宽了不少。
  木桥也变成了石桥,梨花走上去,“谁搭的桥?”
  “曾家老爷子,他心血来潮说要搭个石桥,我安排了王家兄弟给他打下手,第一次石板搭好人上去塌了,他回家研究了两天重新来就弄牢固了。”
  说着,他用力跳起,落地后地面没有晃动,其他人也无甚感觉。
  “曾爷爷现在钻研这些了?”
  “是啊,年纪大了,曾大郎几兄弟不让他干活了,你四爷爷邀他做木工,他舍不得自己的老手艺,就天天在家搭屋搭桥,咱的路不是凿了四五米宽吗,他看了后,说地龙翻身怕是会塌,让我们在外侧隔两米就搭个石柱撑着上方石壁...”
  赵大壮是个门外汉,不懂曾老头的道理。
  但只要为族里好,他都乐意做。
  于是,翌日清晨,梨花吃完早饭去看新凿的路,第一眼看到的一根根柱子。
  柱子遮住了光,路的里侧略显黑暗。
  赵大壮指着近前的几根柱子说,“凿了三十几米曾家老爷子才说要添柱子,我们只能搬石砖来堆,慢慢有经验了,凿路就留好柱子的尺寸...”
  地面不是很平整,又没什么天光,梨花不敢走快了。
  走到第四根方形的石柱前,她望向尚在云雾里的峡谷,“出太阳时,这儿可能看到峡谷里的景致?”
  “看得到。”赵大壮说,“不过这片峡谷有点深,也就能看个大概,里面有些什么就看不到了。”
  云雾散去时,他看过好几回,也让族里人看过,都说只看到绿幽幽的林子,其他什么都看不清楚,他和梨花说,“你要是怕村里人去峡谷,路凿通后,可以建一扇门...”
  像山谷的石门,门一关,
  外头的人就进不来了。
  只是这扇门最好落锁,没有钥匙,里头的人出不去,外面的人进不来。
  平日相安无事的过日子就好。
  梨花眼前一亮,“那就堂伯说的办,我待会找找有没有铁锁...”
  “咋没有?”赵大壮说,“你不在的这些时日,李解可没闲着,把益州翻个底朝天,灶房都快装不下了,你四爷爷说抽几天建个库房,专门堆他弄回来的那堆东西呢...”
  梨花起床就被老太太塞了两个剥好的鸡蛋,吃完就出门了,还没去灶房看过。
  这会儿不禁有点好奇,“他弄了什么回来?”
  “啥都有,没仔细看过。”赵大壮说,“缺啥去那儿找就是了。”
  第143章
  李解他们只把东西搬进谷堆着,族里人得闲时会整理,然而雨季后一直很忙,至今也没来得及清点。
  梨花不禁有点好奇了,“那我待会去找找...”
  不过在那之前,她和村民们讲了些她在荆州的见闻,主要还是难民村的情况。
  逃往荆州的难民数几万,活下来的不过几千,且通通安置在西陵县以西,将来岭南人若对荆州发兵,难民村就会沦为战场...
  村民们听得鼻酸,“咱戎州百姓到底造了什么孽要遭人如此作贱啊?”
  到现在他们都想不明白。
  干旱了,饥荒来了,他们不过想进城问问朝廷的灾粮什么时候下来,有错吗?
  “十九娘,荆州和岭南打起来的话,戎州是不是就只剩下我们了啊?”
  荆州的戎州人一死,谁还记得被岭南攻陷的戎州曾住着无数质朴的百姓呢?数十年后,别说戎州百姓,便是连戎州也不会被提及了。
  戎州的冤屈,会彻底掩埋在越来越深的草木里。
  梨花没想过这件事,也不想去想,但看着渐渐放慢动作低下头的村民们,她沉而有力的说道,“朝廷抛弃咱们,岭南屠杀咱们,益州驱逐咱们,荆州奴役咱们,那有怎样?咱不还是在这深山野林建其了屋耕出了地吗?”
  “咱为自己劈出了一条活路,我相信,这条路日后会越来越广,广到能容纳逃窜的戎州百姓回家。”
  “真的吗?”村民们抬起头,有些不相信。
  梨花目光坚定的点了点头。
  “三娘说能就肯定能。”赵大壮接过话,“刚进山那会,大家敢相信有天我们能围墙养鸡,耕地种粮,凿石铺路吗?说实话,我不信,而且谁要跟我说几个月后会过得好,我只会想拍死他...”
  想到去年种种,村民们唏嘘不已。
  “是啊,别说围墙养鸡,谁要跟我说来年我能吃上猪油我非得吐他口水不可,水都没得喝还吃猪油,神仙都不敢做这样的美梦...”
  “可不是吗?我都快饿得吃土了,别说猪油,有撮新鲜的野菜我都谢天谢地了...”
  明明就去年的事儿,想起来竟像过了好多年似的,村民们不禁问梨花,“荆州下雨了吗?荆州可有人去过戎州,戎州还干旱吗?”
  李解就去过戎州,据他的说法,戎州附近五里有庄稼,南边是什么情况就不知道了。
  梨花说,“不知道,戎州是岭南人的地盘,外州不与其通贸易,没人知道境内的情况。”
  “哎,猜到就是这样,可惜了我老家的那些地,前年休耕,去年全部种了粮的,刚闹饥荒那会儿,好多人往地里拔庄稼充饥,奈何天太热,好些人钻进地里活活给晒死了...”
  每个村都有晒死的。
  说起这个话题,大家怅然若失的聊起自家村晒死人的事来。
  梨花插不上话,就回去了,赵大壮送她,有一事不解,“你不是说两月后要去荆州收粮吗?刚刚怎么不说呢?”
  “不着急。”
  荆州太远了,如果把村民们支走,岭南人攻来怎么办?而且人容易受情绪左右,说完难民处境的间隙,她若说去荆州抢粮,百姓们绝对会不假思索的附和。
  但离出发还早,接下来的日子,他们天天都会琢磨,分析去荆州的利弊。
  去的话怕死,不去的话又答应了不好反悔,纠结一通下来,最后没准怨她故意提那些难民引他们上钩。
  梨花可不想落下一身埋怨。
  她说,“这事非同小可,容我再想想吧。”
  这一想,就想到了李解他们回谷。
  不知做了什么大事,他们进谷的阵仗大得很,梨花在屋里喂兔子就听到入口的喧闹了。
  更有人喊她,“十九娘,看咱给你带什么礼物回来了?”
  梨花丢下草出去,就听赵铁牛震耳欲聋的声音响起,“不就野猪吗,有啥了不起的,我要出去,我也能逮一头回来。”
  赵铁牛去了趟荆州,自诩见多识广,眼睛都是长在头顶的。
  那人挑衅赵铁牛,“我们可不只逮了一头,逮了五头呢,你要有本事,你出去逮五头回来看看。”
  “......”梨花家的猪踹他一脚疼了好几天,野猪劲儿大,挨一踹不得疼半个月啊,何况还是五头野猪,赵铁牛歇了声儿,看梨花出来,忍不住挤兑他们,“仗着人多而已,咱族里人要是出去,别说五头牛,十头牛都给他全捉回来。”
  梨花知道他爱吹牛,没多说。
  倒是背着兔草回来的赵文因嘲讽他,“吊篮都不敢进的人,还逮猪?吹什么牛呢...”
  赵铁牛瞪她,“不想睡床是不是,成吧,我走。”
  说着,收起刀具就要走人。
  赵文茵气得嘴歪。
  回来后,阿娘屋里的被搬空了,连根木头都没留下,她去质问梨花,事情传到老太太耳朵里,把她关了起来。
  嫌关着她便宜她了,使唤她干活。
  扯兔草,喂鸡,赶鸭子,什么活都得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