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家没有余粮啦 第234节
作者:
芒鞋女 更新:2025-09-04 09:09 字数:3642
“不试试怎么知道?”族里人摩拳擦掌,“明天收工我就扛着锄头去挖,不占用凿石的时间怎么样?”
他们以为梨花不同意是不想他们耽误凿路的事儿。
其他村的村民蠢蠢欲动,“我们帮着挖,日后我们村挖井你们也帮忙啊。”
族里人点头,“那是自然。”
于是,第二天,梨花和李解出门,屋前屋后已经有锄地的声音了。
天蒙蒙亮,晨雾还没散,梨花看不到挖地的人,试着宽慰,“没井也没啥的。”
去年干旱小溪都有水流,应该不会断流。
“那不行,益州兵都有井了,咱没井像什么话?”听声音明显是赵铁牛,他哈口气,继续挖,“咱也算有头有脸的大族了,不能让人比下去。”
“......”
“三娘,这事你莫管,不就一口井?咱这么多人还挖不出来?”赵铁牛信心倍增,“运气好,还能挖到粮食呢。”
去年挖到过两回粮食,之后几天族里人天天东一锄西一锄的乱挖,挖得到
处都坑坑洼洼的,真有粮,早挖出来了,哪儿会等到现在。
想到昨天她问村民们需要她帮忙捎东西时赵铁牛不在,便问他,“铁牛叔,我们要去益州城,你有没有要买的?”
“没有。”赵铁牛的回答一如既往的干脆。
牵着牛走在后边的刘二摇头,“三娘子问他是白问了,他一毛不拔的,哪儿舍得花钱买东西。”
“万一堂婶想买什么呢?”
“你堂婶就更节俭了。”
赵铁牛媳妇是大枣村的,族里逃荒经过大枣村,夫妻怕被娘家人缠上,没有回娘家,得知岭南人屠村,他媳妇就后悔没知会她爹娘逃命。
年前分到钱第一件事就是问老太太那口棺材多少钱,说想为爹娘打两口棺材。
梨花不怎么关注族里人的私事,不知道也正常。
那两口子不会花钱买东西的。
梨花不知里头还有这回事,“那我以后不问了。”
一个多月过去,地里冒出了五颜六色的野菌,永乐村的村口也有,梨花让刘二在村里等她们,她们办完事就回来。
益州城不征兵了,百姓可随意进出城,李解他们前两次就是大咧咧走进去的。
城里倒塌的房屋仍维持着原样,不过废墟上的草除了,瞧着落败却极其干净。
就是人伢子的门上落了锁,临街的铺子也通通关了门。
偌大的城,居住的百姓没看上去还没村里的村民多。
几条街走下来,梨花隐隐担忧,“边境的益州军真的退到城里了?”
可也太萧条了。
“告示这么写的,要不我们去衙门那条街看看?”
衙门是官府所在,地龙翻身的第二天官府就派人将倒塌的房屋修缮过,是以屋子的外墙瞧着新灿灿的。
两人穿过巷子,还没走到拐角,便看百姓们聚在巷子口往外张望,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天灾战事让她们如杯弓蛇影,凑热闹也战战兢兢的,李解稍顿,“三娘子,我去瞧瞧……”
他几步上前,挤着人群钻进了巷子口,梨花缓步上前,问踮脚张望的妇人们,“婶子,这是出什么事了吗?”
“嘘。”妇人回头,比了个噤声的手势,“程将军训话呢。”
看梨花头发盘了个圆髻,上面插了根木簪子,衣服半新不旧的,还有补丁,和自己的打扮差不多,不由得解释,“在南边驻扎的军队住到城里来了,程将军警告他们不得欺压城中百姓……”
梨花身量低,挤不进去,只能踮脚伸着脖子往街上看,“多少人啊?”
“数不清,少说得有好几千人吧,城墙完好无损,几千兵应该能守住吧?”
她们没见过战场的人数较量,只见一条街密密麻麻的人,想来不会有什么危险了,她们不禁为离开的百姓感慨,“可惜太多人怕死都跑了...”
以致繁华的州城就此落寞了。
她回眸问梨花,“你们会走吗?”
“不知道呢,外头的日子也不好,若益州城能守住,肯定不走了。”说着,她又踮起脚看了看,“程副将坐镇,岭南人不敢来吧?”
程副将曾围杀了闯进益州的岭南人,益州城的百姓没有不知道他的,笃定道,“程将军骁勇善战,即使岭南来犯也不会弃百姓于不顾的。”
那些逃离故土的百姓为何头也不回?就是怕他日岭南攻来,戍守的士兵弃城逃跑。
戎州有过先例,百姓们就惧了,想着与其乱起来后慌不择路,不如早点离去。
“你家住哪儿?”妇人看李解已到从军的年龄,不由得好奇。
毕竟,没服兵役的男儿都不是普通人,而益州王迁都的消息传开,有点家底的人家都往王都去了,面前的青年气质不俗,没道理留在城里。
梨花随手指了个方向。
妇人不知她说的哪儿,但露出羡慕得神色来,“还是你家好,家里起码有个男子…..”
正说着,街上突然响起整齐的步伐,紧接着,两排士兵出现在巷子外。
妇人大惊,下意识抓着梨花往后退,但听正街传来洪亮的声音,“诸位莫怕,今天起,益州城的安危由我们来守护,只要我们不死,任他天王老子也进不了城...”
妇人顿足,忐忑的往士兵们身上瞧去。
这些士兵训练有素,站在那儿像木头桩子似的,身形笔直,眉目冷峻,让人不寒而栗。
妇人又往后退了退,趁这机会,梨花不动声色的松开她的手走向李解。
探出头往衙门一看,一身玄色盔甲的程副将站在衙门前的石阶上,声音震耳欲聋。
“受战事牵连,好些村子的田地都荒废了,我既戍守这儿,就不能眼睁睁看着田地无人耕,所以,我决定派士兵们出城耕地...”
他站姿笔挺,黝黑的面庞在阳光照耀下似度了层金光。
声音像铁钉凿石,清晰的钻进每个人的耳朵里。
“益州城南郊的村落已荒芜,谨防岭南人进犯,南郊的田地我们就不要了,但北郊数百亩田地不能不要,诸位若是愿意,可随士兵们一起耕地,往后两年,官府不征税,诸位的粮食吃不完的,可按市价卖给官府...”
百姓们有点懵。
官府征回了所有地,她们种出来的粮由官府收走后再统一分回来,听程副将的语气,种出来的粮食怎么像她们自己的?
有妇人大着胆子问,“我们种出来的粮食算我们的?”
程副将偏头看过来,“当然,益州王免了赋税,你们种出来多少粮就是多少粮。”
天下还有这样的好事?巷子里的百姓们议论起来。
为了不让自己看上去显眼,梨花拉着李解靠墙而站,问身侧妇人,“婶子觉得如何?”
“北边有十几亩上好的良田,能去那儿最好了。”妇人迅速合计着,“咱们没有粮种,不知道官府会不会给咱们发粮种,开春的粮种是不要钱的,这次咱种的粮归咱自己,粮种官府恐怕得收钱了。”
“不然问问?”
妇人抬起头,因紧张,声音有点颤抖,“我们没粮种,官府给粮种要收钱吗?”
“不收钱。”说话间,程副将步履稳健的走了过来。
梨花微微侧身,站去李解身后。
李解扭身,挡住程副将的目光。
程副将并没注意到他身后的小姑娘,目光在李谢脸上滞了滞,偏头看向巷子里的百姓,耐心道,“这个时节,地里长了草,你们想种粮,把地捯饬出来后请村长检查地的情况,村长确认无误后就会给你们粮种。”
这么做,主要为了避免百姓领了粮种不种的情况。
他说,“城郊的田地多,以前是由官府登记人口后分配,现在你们想去哪儿就去,只要在益州地界,种出来的粮食都算你们的。”
还有这样的好事?妇人惊讶,“真的?”
“真的!”程副将又瞥了眼李解。
倒不是他怀疑李解的身份,兵营征兵后城里就阴盛阳衰了,迁都的消息传开,城里没征兵的男子也携家眷走了,进城至今,面前的青年是他见过的唯一的男子了。
“小郎君想去哪儿?”他问李解。
李解摇头,“没想好。”
“若想待在益州种地,待会便来衙门登记,无论去哪儿,都有士兵护送保证你们的安全。”
“容我想想吧。”李解面露迟疑。
程副将点点头,问百姓们是否还有疑惑,然后往下一个巷子口去了。
益州城的粮食没多少了,目前想方设法也要让百姓们种地,如若不然,用不着外州人打过来内部也会乱。
走了两步,他回头和李解说,“城里空置了许多宅子,过两日衙门就会重新登记,凡是无主之宅,你们占了就是你们的...”
百姓们喜上眉梢,当即忘了害怕,撒腿就往巷子里跑,“这个宅子的主人搬走了,我要这间宅子。”
“我要这间…”
“这间,这间是我的…”
刚刚还略有些紧张的人,这会儿像打了鸡血似的兴奋,程副将补充,“每人限一座。”
李解问梨花,“咱们可要...”
“要。”尽管知道是程副将
收买人心的手段,但城里有座宅子,往后进出办事方便得多,“你之前来过,觉得哪儿的宅子好?”
李解眺向衙门后头的街。
梨花会意,待程副将回了衙门便往后面那条街走去。
百姓们沉浸在占宅的喜悦里,还没开始挑剔位置,因此衙门后街没人,街上静悄悄的。
这条街住的应该都是有钱人,门前立着石狮子不说,门和门框是铜制的,坚硬得很。
梨花挑了件黑色掉漆且没上锁的大门进去,宅子的主人约莫走得仓促,走廊散落着衣裳首饰,花草也枯死了许多。
不过门窗完好,家具摆设也在。
她问李解,“这间宅子怎么样?”
“看房屋格局不错,而且屋顶好像翻新过,没在地上看到碎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