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家没有余粮啦 第237节
作者:
芒鞋女 更新:2025-09-04 09:09 字数:3871
京都军撤退时就要求他们严防岭南人北上...
走出益州城,梨花深深吸了口气,跟李解说,“益州兵没那么坏...”
“程副将治军严厉,底下人不敢擅作主张...”想到闻五他们,李解只能说他们倒霉,跟错了百户,不过这样反倒让梨花捡了便宜,“咱们什么时候去荆州?”
“先看看田间的稻谷怎么样了...”
刘二在永乐村村口的草篷住下,不知道梨花哪日回,他把田里的草除了些,还割了些茅草晒着。
梨花和李解还没进村,就看到田间忙碌的人影了。
“刘二叔,稻谷结穗怎么样?”
“饱满着呢。”刘二直起身,甩了甩满手的淤泥,“挨近田埂的一排长得不太好,其他都好着。”
“什么时候能熟啊?”
“一个多月吧,天气好的话就多等几天,天不好就早点收回去晒着...”
梨花从荆州回来时,荆州在下暴雨,不知道之后气候怎么样,梨花想了想,“咱回村收拾行李就去荆州...”
“闻五他们的屋子估计快建完了...”李解说,“从荆州回来接着建...”
刘二从田里出来,“这些草给闻五他们做屋顶用。”
他知道想跟岭南较量,就得好好拉拢益州兵,所以看到路边的茅草时,他就割来晾着了,虽然不多,却也是他们的心意。
他问梨花,“我要去荆州吗?”
“去。”梨花准备带几个族里人去,闻五他们冲锋陷阵,族里人就打杂。
比如看行李,熬草药,接济跑出来的难民等。
这样的话,赵铁牛的大嗓门就显得重要了,回村后,她找赵大壮,从族里挑了几个嗓门大的,树村和富水村的村民自告奋勇,梨花纠结一番后,选了五个人。
第148章
仍是族里给准备的干粮。
知道梨花不爱吃硬的,老太太单独给她蒸了十几个粗面馒头,另外给梨花舀了两升细面,教她怎么用锄头煎饼...
她其实不太希望梨花出去,但收粮这样的好事,梨花不出面,功劳就被其他人抢了。
清晨,老太太把装吃食的袋子放在李解拿回来的布袋里,恋恋不舍的送她出谷,“这布袋轻巧,斜挂在肩上就行,一路危险重重,你走哪儿都别取啊…”
“好。”梨花调整了下肩带,认真答好。
“村里的事儿有你大堂伯他们,你专心应付荆州的事儿,遇到危险,记得往后躲。”
要不是年纪大了,她都想跟着去给梨花煮饭了。
这些话昨晚就说过无数回了,但老太太仍反复念叨。
前几次梨花外出,她在石洞待着,不曾看到梨花渐行渐远的身影。
这会儿看她坐在马背上,瘦削单薄的背竟透着汉子才有的刚毅,突然就红了眼眶,“这种日子什么时候才是头啊...”
一块来的还有族里人和村民。
不知为何,看他们挑着筐,背个背篓,莫名让他们想到逃难那会儿了,“是啊,我们没做伤天害理的事儿,老天爷为何就不能怜悯怜悯我们呢?”
小吴氏扶老太太,“三娘她们是去收粮的,要不了多久就回来了,咱们不能跟着去帮忙,就做好她交代的事儿,等路凿出来,哪怕打不过,咱
也有条路逃命不是?”
她一说,大家心头分别的情绪好像消了些。
郑四娘说,“昨晚我去庙里求神仙们保佑十九娘这趟平安回来,十九娘定会没事的...”
“我也给十九娘祈福了,她这趟定会顺利的。”
提到这事,老太太想起邵氏来。
往回邵氏不知道梨花去哪儿不为她祈福就算了,这次知道梨花去荆州收粮,总得有所表示吧?
她问村民,“昨晚可看到我家老三媳妇了?”
村民一时没明白她的意思,摇头,“我去得早,要不问问别人?”
老太太较真了,挨个挨个问了一遍。
最后,愤慨的鼓起眼,“自个儿女儿不关心,天天去关心别人肚里出来的种,三娘造了什么孽这辈子竟投到她肚子里啊...”
她喊赵大壮,“告诉守门的,往后不准给她开门!”
赵大壮也觉得邵氏拎不清,再不是养在自己膝下的,始终是自己女儿不是?赵文茵待在谷里,不缺吃不缺穿,有什么值得人可怜?
他道,“好。”
即使这样,老太太仍是心气不顺,尤其这么多人来送梨花,邵氏这个做娘的连面都不露。
她拂开小吴氏的手,怒腾腾回谷质问邵氏。
刚到院里,就见邵氏就慌慌张张的大房屋里出来,“娘,不好了,二娘说她头疼,会不会染了风寒啊...”
入夏已久,哪儿就染风寒了?老太太怒不可遏,“你就为了她不去给三娘送行?到底谁是你闺女啊,你以前重男轻女也就罢了,现在梨花都是族长了你还偏心别人,你有没有心啊...”
要不是梨花,邵氏能活到现在?
树村的村民都知道感激梨花,半夜去寺里为她祈福,邵氏竟无动于衷。
老太太越想越生气,找棍子就要打她。
邵氏懵了,赵文茵生病,兄嫂又不在,她做婶娘的自然要担起照顾她的责任啊,眼看棍子落在自己身上,她傻愣愣的也不躲,还是跑来的小吴氏及时拉住了老太太。
“三婶,什么话好好说啊,别打人啊。”
“不打她几棍,她永远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三娘为族里分餐露宿,她不关心关心三娘,就知道围着二娘转,怎么,二娘会给她养老啊...”
老太太容忍邵氏多时,这次忍不住了,说着又要打人。
小吴氏死死拦在她跟前,回眸跟邵氏说,“三娘一走就是好多天,你做娘的也该关心关心她啊。”
邵氏像是被老太太吓着了,脸色惨白惨白的,仍然有些懵,“三娘有主见,进出都有人陪同,哪儿用得着我关心?堂嫂,你来得正好,二娘不舒服,你说熬什么草药比较好啊。”
“......”合着她白拉架了?
邵氏这人,挨打不冤。
大壮和她说了赵文茵回村的原因,三娘救了她,她不懂感恩,在路上天天骂三娘,也就三娘脾气好,换成其他人,早把她丢山里饿死算了。
她沉下脸,“灶房熬了草药汁,二娘不好,去灶房盛药喝就行,跟你诉什么苦?”
莫不是不想邵氏出去送梨花,故意称病惹邵氏疼惜的?
思及此,她夺过老太太手里的棍子,“三嫂莫气,我去看看二娘怎么回事。”
“还能怎么回事?装的呗,她那点花花肠子我还不知道?自己没本事,又嫉妒三娘比她聪明,成天耍心机不想三娘好过...”老太太几十岁的人了,怎么可能看不清赵文茵的手段。
先前隐忍不发,是不想梨花难做。
梨花是族长,做主好接了文茵回来,她若刁难文茵,肯定会落人话柄,她哼哼,“真以为我拿她没辙了,她不是爱撞墙吗,让她继续撞,我看她是不是真的想撞死...”
赵文茵的门窗紧闭,老太太走上前,一脚踹开。
心知老太太铁了心要收拾自己,赵文茵泪流满面,“三婶,我知道错了,我以后不敢了。”
邵氏心疼的跑上前搂过她,“娘,二娘生病了...”
“生病?什么病?”老太太以前就知道邵氏蠢,没想到她蠢到这个地步,“给我撞墙,今个儿不把额头撞破别想吃饭!老三媳妇,你也是,我要看到你偷偷给她东西吃,直接给我滚!”
什么玩意!
小吴氏怕她气出个好歹,赶紧拍老太太的后背替她顺气,指责邵氏,“二娘既然承认错了,可见她知道自己做错了事儿,堂弟妹,你继续袒护她,只会让她黑白不分,将来她爹娘回来,不得埋怨你啊...”
邵氏蹙起眉,想说什么,又找不着话反驳。
小吴氏又说,“族里的娃都知道帮着干活,什么时候了,二娘还赖在床上,其他娃见了,都学她怎么办?”
邵氏想到话反驳了,很激动,“二娘病了。”
“病了就能偷懒了?你去族里瞧瞧,谁不是生病强撑着的?堂弟妹,今时不同往日,二娘不学着干活,长大了怎么办?论过得好,二娘能比得上三娘?在村里那会,三娘天天跟着堂弟要什么有什么,饥荒一来,你看她可曾娇气过?二娘再这么下去,别说跟三娘比,恐怕连三娘一根手指头都不如,将来她爹娘回来,不得怨你没把二娘教好啊。”
邵氏动摇了。
她知道元氏对二娘寄予厚望。
来益州的路上,元氏不止一次的鼓励二娘超过梨花。
有一天二娘连梨花的手指头都不如的话,元氏肯定会记恨她的,想到这,她摸了摸赵文茵的额头,“二娘,你没发烧,要不去灶房盛点药喝?”
赵文茵紧紧抱着她,“三婶,我难受。”
邵氏心里不是滋味,这些日子,她也挺不好受的,儿子天天跟着丈夫去打猎,回来都不怎么和她说话了,梨花素来和她不亲近,她感觉自己像一个人似的。
也就赵文茵的亲昵让她活得舒服点。
“三婶背你去好不好?”
还背?老太太眉一竖,又想骂人了,三娘出生到现在,邵氏背过她多少回,抱过她多少回,早些年就不说了,就说去年,三娘得了疯病,她害怕,宁愿天天在外面打地铺也没进去陪过三娘。
是老三,老三一回家就进去和三娘说话。
她左右看了看,又想找棍子,小吴氏拽着她走,“三嫂,二娘不耽误地里的活儿就好,咱先走吧。”
她算看明白了,大房是给邵氏下降头了,老太太骂再凶都没用。
拽着老太太走到院里,支招道,“要我看,这事还得让书墨劝劝她娘。”
“有用吗?”
“书墨是她手把手带大的,书墨的话肯定有用,而且我看二娘的心思歪了...”
普通姑娘,哪儿会霸占别人的亲娘不放,赵文茵心术不正,故意挑拨离间呢,小吴氏说,“这事儿我跟我娘说说,她老人家见多识广,肯定有法子收拾二娘。”
老太太不待见老吴氏,但眼前也没更好的办法了。
老吴氏不想插手别人家的事儿,尤其还是妯娌家里的,但为了梨花下次回来不被赵文茵膈应,她还真给老太太想了个法子,那就是把赵文茵养在赵铁牛家里。
赵铁牛家有两个娃,大的不过四岁,赵文茵过去,可以帮赵铁牛照顾孩子。
老太太知道后,没有马上应,“会不会太毒了,铁牛不在,二娘把两个娃弄死了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