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家没有余粮啦 第352节
作者:芒鞋女      更新:2025-09-04 09:10      字数:3368
  “怎么修?”
  “先修座桥,然后抬高河对面的高度,这样日后放水更方便...”
  汤九的确不懂水利,好在他去过的地方多,估摸着先依葫芦画瓢把堤坝建起来再说,他给梨花讲河面两侧高低差的作用,梨花没有细问,“是不是需要大量的石头?”
  汤九想了想,“对。”
  其实只有泥也行,但这毕竟是他第一次修堤坝,希望修得牢固些。
  “你量尺寸画图纸,石头的事我会找人解决。”
  修堤坝不是小事,这日傍晚,梨花召集村民们集合,告诉他们修堤坝的事。
  益州山多,很多人都没见过堤坝,但前朝修堤坝累死了许多百姓他们是清楚的,是以听了梨花的话都有些担心,“啥时候动工?”
  旧朝廷征徭役都在冬天,那时天寒地冻,人一生病就没了。
  十九娘会像旧朝的人那样吗?
  天儿马上就热了,梨花不想大家夏天遭罪,说道,“秋凉后吧。”
  “冬天吗?”
  梨花摇头,“秋天。”
  这两年西南的冬天跟冰窖似的,干不了活的。
  她道,“咱们人多,赶在入冬前竣工应该没问题。”
  在场的人松了口气,真好,十九娘跟旧朝廷的官吏不同,秋凉动工,入冬前完工,不用忍受气候的炎热冷酷。
  “十九娘你安排便是。”
  “对,我们听你的。”
  见她们脸上的迟疑和纠结没了,梨花心里也高兴,都是普通百姓,和和睦睦过日子是最好的。
  待大家伙散后,她找几个百户询问各家的情况。
  “好着呢,谁家有事邻里都会帮忙,没有打架斗殴的事发生。”
  “十九娘说农活不分男女,但汉子们都会主动承担得多些,没办法,谁让村里阳盛阴衰呢?”
  村里女多男少是益州征兵造成的,四肢健全的汉子都离了家,只有老弱妇孺了。
  “也不知从军的人怎么样了?”
  他们若在家,老娘妻儿或许不会遭那么多罪,百户原本想感慨两句,说到这,心里不由自主滋生出恨意来,“十九娘,你说有生之年大家伙能和亲人团聚吗?”
  又或者,有生之年,他们会不会为了那德不配位的人反过来杀他们?
  想到这种可能,几位百户皆陷入了沉默。
  “当时该拦着他们的啊,断了一臂又如何?丢人现眼又如何?起码能陪在家人身侧啊...”
  他们中,有三人为了逃避兵役自残。
  当时抬不起头做人,现在只恨没能规劝身边人。
  为置百姓不顾的朝廷效力,不值得,哪怕死,也该为十九娘这样的人去死。
  “十九娘,哪日我若遇到从军的亲人,能否接他来村里住?”想到一腔孤勇生死不明的亲人,百户眼角酸涩泛起泪花,“他们走时斗志昂扬的,扬言立功衣锦还乡提携我....”
  殊不知,最后竟是蜀王谋反的牺牲品。
  “能啊,只要他们踏踏实实过日子,我让人给他们建屋子。”
  “那...”百户还想说什么,刚冒出一个字又止住了。
  梨花摊手,“你说?”
  百户看了眼其他人,鼓起勇气道,“十九娘能否派人去益州兵营寻他们?发起兵变的是节度使,称王的是节度使,和他们没关系的。”
  他知道梨花有本事。
  云州那样的地方她都敢派人去,益州这么近,她肯定有法子的。
  他说的是大多数村民的意思。
  梨花没有立即回答,而是看向其他人,“你们也是这么想的?”
  几人轻轻点头。
  这事压在他们心头多日,早想跟她说了,然而去云州的人至今未回,怕给十九娘添乱,一直忍着没开口,不料今个儿秦百户开了口。
  “十九娘觉得麻烦的话就...”
  “是有点麻烦...”梨花道,“等去云州的人回来再说如何?”
  这...这是答应了?
  几人喜不自胜,再看梨花,激动得眼眶泛热,当即跪下给梨花磕头,“谢十九娘...”
  知道梨花不喜欢这套,几人迅速磕了三个响头就起身,“我...我...”
  “我明白的。”天下谁不祈盼合家团聚呢?她道,“你们回去后问好各家从军人的姓名年龄,等我二伯回来,我让他去益州办这事。”
  戎州大片土地无人耕种,她连赵广从去外面坑蒙拐骗的人都接受,何况是村民的亲人了。
  想到这,她改了主意,“罢了,不等我二伯他们,我亲自去一趟。”
  檐廊下煮饭的赵广安差点丢了手里的柴,“什么?”
  梨花笑盈盈的转头,“益州我熟。”
  再熟那也是狼窝,赵广安不同意,等百户离开后,连忙跑到梨花跟前,“你不是说戍守益州的将士并不多吗?他们中若有村里人的亲人,早随咱南下了,既然没有,那就说明村里人的亲人不在益州城,你去哪儿找他们...”
  “王都。”梨花轻飘飘的吐出两个字,给赵广安吓得肝胆欲裂,王都什么地方?整个老益州的权贵官宦的住所,梨花去那儿不是找死吗?
  他拧起眉,同梨花商量,“太危险了,就不能让你二伯去吗?”
  益州人都在王都活不下去,何况是外地人,他突然有些看不懂梨花了。
  “二伯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来...”梨花拿过他的柴,轻声安抚道,“戎州土地辽阔,我若早点接他们来,那些荒废的土地就能早日种上庄稼...”
  “咱不缺粮食。”
  没必要非要人种粮食。
  “咱不缺粮食但缺人啊...”这时,外面响起一阵脚步声,还伴着孩子们的打闹,梨花扭头望去,只见斑驳的围墙外,几缕青烟袅袅浮上天际,她站得笔直,“阿耶,我不想过东躲西藏的日子了。”
  若有战,上便是。
  赵广安顿时沉默下来。
  他也不想过那种日子,抿了抿唇,道,“李解回谷了。”
  算日子,十来天才能回来。
  知道他松口了,梨花靠在他胳膊撒娇,“等他回来我再启程,阿耶,等那些荒废的田地都种上庄稼的时候就没人能逼咱外出逃命了...”
  “这儿是戎州,那些枉死的冤魂会庇佑这片土地的。”
  赵广安摸摸她的头,“那阿耶也去。”
  “不...”梨花刚要说不行就被他打断,“阿耶会弹弓,岭南人攻进山里就是阿耶击退的,阿耶不会给你拖后腿的,另外让你阿弟他们也去...”
  族里侄子的弹弓是他教的,准不准,出去试试就知道。
  赵广安又道,“戎州这么多荒地,靠你跋山涉水找人来耕要多少年?带着你阿弟他们,等他们能独当一面就放出去拉人,多好?”
  他循循善诱,“谷里虽好,到底不如外面涨见识。”
  梨花抬头看他,眼神有些陌生,“阿耶是这么想的?”
  赵广安目光闪烁了下,心虚道,“当然...”
  不是啦。
  只是想到他们父女在外奔波,那些兔崽子在谷里享福不痛快罢了。
  何况那些兔崽子来的话他就不用打水煮饭洗衣服了,多舒坦的日子,他没道理不过的啊。
  “三娘,听阿耶的。”
  梨花被说动了。
  蜀王定居王都,手里大部分兵力肯定戍守在王都,结合他效法旧朝的做派,定是将兵力分成了五股,一股留在王都维护王都治安,其余四股驻扎在王都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这样王都一旦生变也能即使支援。
  再以亲疏远近来论,她笃定去年征的兵都在城外。
  所以她只要溜进王都外的兵营找人就行。
  “行,按阿耶说的办。”
  梨花要帮他们寻亲的消息片刻就传开了,翌日天还没亮,门口就窸窸窣窣的脚步声没断过。
  隋氏洗漱完去村里拿药,一开门就震惊了。
  衣衫鞋袜,馍馍烤饼,瓶瓶罐罐堆得一地都是,见一村民放下盏竹灯笼,隋氏叫住她,“你这是干什么呀?”
  妇人双眼红肿,似乎哭过,“我...我没拿得出手的,这只灯笼是我开荒时拾到的,刚补好,给十九娘路上用。”
  “十九娘不缺这些,你拿回去吧。”隋氏了解她的感受,和丈夫走出难民村的那刻,她一直想怎么报答梨花,梨花带她离开望乡村时也是,她捡起灯笼还给妇人,“你们好好过日子就是最她最好的报答了。”
  妇人愣了下,“这...这哪儿使得?”
  “听我的,东西拿回去。”隋氏和后来的人说,“咱好好种地,来年丰收了舀点新米给十九娘做米饭就行。”
  十九娘爱吃白米饭,赵广安煮饭,顿顿都给她煮的白米饭。
  “十九娘是首领不是皇帝呢。”隋氏低头捡其他礼,“她不喜欢这套。”
  村里人后知后觉意识到当时梨花说的她当首领竟是这个意思,不由得道,“咱痛恨朝廷征税,但给十九娘东西是心甘情愿的。”
  “有这份心意就好。”隋氏怕不小心抓破人,出门往手上套了粗布手套,这玩意抓不起竹篮里的饼,只得跟大家伙说,“劳烦你们叫人把东西拿回去,否则待会罗郎君他们出不来了。”
  清晨还得打拳练招式呢。
  第232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