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家没有余粮啦 第399节
作者:芒鞋女      更新:2025-09-04 09:10      字数:2961
  她和老太太不行还有赵广安呢。
  赵广安识趣,迅速上去推车。
  运回来的粮食怎么晾晒赵大壮早就安排好了,基本每家的院子都有分配到晒粮的任务,所以大家运粮食回家直接往自己家院子走就行。
  两人推一辆车,周氏和女儿也在。
  看到梨花,周氏心情复杂的问了句,“你二伯可有消息?”
  已经好久没看到赵广从人了,因着黄娘子,以前她还跟赵广从吵架,随着下山收粮,她觉得没必要了。
  这世道,能活着就不错了,还在意其他作甚?
  梨花过去替周氏的活,平常语气道,“没有,但估计快了。”
  “哎。”周氏叹气,“他要回来你就叫他回家里住吧。”
  戎州整个地界都没人了,但岭南和云州还乱着,她可不想赵广从有个三长两短,于是,她又补充了句,“往后我不和他吵架了。”
  梨花偏头看她。
  农忙的缘故,周氏整个人黑了一圈,脸颊凹陷,瘦得身上的衣服空荡荡的。
  梨花用力,推着车往前走,说道,“该吵还是得吵,二婶你有气别憋着。”
  赵广从逛青楼的事族里没有任何风声,否则以阿奶的性子,必会请四爷爷出面打人的。
  周氏看了眼夜雾笼罩的山谷,淡声道,“都过去了。”
  说起来,黄娘子也是个可怜人,若不是跟了赵广从,只怕连尸骨都没了,何须和她怄气呢?
  而且黄娘子进门后对她和儿女还算敬重,这么久下来,跟朋友没什么两样了,她说,“往后咱们好好过,其他的就不去想了。”
  说这话时,她看着扯衣服擦汗的黄娘子。
  黄娘子偏头看她,眼里满是动容,“谢谢。”
  周氏摇摇头,拉着女儿走了。
  以女儿的年龄,待在村里晒粮食也没人说什么,但周氏不希望女儿什么都不懂,坚持要带她下山。
  半个月下来,女儿晒黑了不少。
  进院后,她问女儿,“明天还随我下山吗?”
  “要。”
  她不明白赵文茵为什么总想去外面,但看村里人这么敬重梨花,她忍不住也想出去瞧瞧。
  这也是周氏的目的。
  周氏摸摸女儿的头,“去灶房盛鸡汤,吃完先睡,阿娘晒了粮食就回来。”
  白天院里晒的粮食已经收进屋了,梨花和赵广安把推车上的粮食倒竹席上就开始忙活。
  梨花没有晒过粮,老太太做什么她就做什么。
  回屋睡觉时,双手满是稻穗划破的血痕,老太太心疼不已,“晒粮的事你就别管了,明天就下山去东高村,回来再去望乡村瞧瞧,那边耕地少,村民们去外面打猎了,也不知会不会迷路...”
  望乡村梨花肯定要去,不过推迟一两日不碍事。
  她说,“明天再说吧,阿奶,睡觉吧。”
  村里的鸡开始打鸣了,再不睡天就亮了。
  翌日,周氏她们午后出的门,梨花和她们一道,还有村里其他人。
  她们和梨花说,“太远了,运粮食回来太麻烦,这次出去,我们可能要等好几天才回来了,大壮的意思是山下天气好,粮食晒干再回来。”
  这些日子之所以来回奔波是不放心村里。
  大人都出去了,岭南人攻来怎么办?
  可梨花回来就不一样了,村里有了主心骨,她们能放心忙秋收的事了。
  第263章
  梨花隐隐懂了,问道,“还有多少亩?”
  “那我可估不出来。”族里人咧嘴笑道,“开荒那会卯足劲的干,哪儿想起要量啊。”
  多少亩地她不知道,只知道产量很高,比梨花家秋收那会还要壮观。
  梨花道,“要不要请些人帮忙?”
  “不用。”
  农忙前赵大壮就去其他村说了,谁家忙完就去山下帮忙,过后拿粮食作为谢礼,隐山村,富水村,望乡村的村民都有去。
  再请人,就得去新益村了,那儿太远,来回一趟的干粮就不少。
  她们摆手,“人手够用了。”
  梨花点
  头,表示知道了。
  经过隐山村,见山顶上有人,她抱着药罐往山顶走去。
  隐山村的库房建在山顶上,这样谁上山偷东西谷里的人看得一清二楚,梨花到山顶时,村长正带着人准备下山。
  看到她,村长笑眯眯道,“昨夜回来得晚,就没进谷寻你。”
  梨花把药罐给他,寒暄几句就下山去了。
  东高村的秋收已经结束了,这两日忙着圈地盖屋。
  因为俘虏们安分守己,积极劳作,顺利晋升为村民。
  既是村民,就得有属于自己的住处。
  赵青山作为村长,早出晚归的张罗此事。
  已成耕地的不能改成宅基地,因此只能去山上。
  山野渐黄,秋风捎来阵阵凉意,梨花还没进村,便看到山间穿梭的人影了。
  庞大娘蹲在田埂上割草,隐约听到脚步,回头一瞧,登时兴奋大叫,“十九娘来咯,快叫村长回来。”
  田里干活的人齐齐直起腰,笑容跟着爬上了脸颊。
  “村长,村长,十九娘来了...”
  呼唤声渐渐蔓延到山里,枯枝败草间,但看一群汉子停下脚步,半晌后,震耳欲聋的喊声刺破天际。
  “这就回来了。”
  说完,一群人宛若滚落的山石,唰唰唰的冲了下来。
  梨花看得心惊,生怕他们刹不住脚摔了。
  尤其是赵青山,他年纪最大,摔着骨头就完了。
  没等她提醒,抱着草过来的庞大娘道,“村长带人进山寻宅基地的,这次秋收,有五十四名俘虏升成良民,村长带他们选地建新房呢...”
  村里的俘虏是之前攻村扰民抓捕的。
  一直拿铁链拴着。
  两天前,村长帮他们拿了铁链,接受他们为东高村人了。
  想到梨花不了解那些人的品行,庞大娘道,“他们坦白做过恶,刚被咱抓后没少骂人,但现在已经老实了,其中有十几个在大家的撮合下成了亲,成亲那天,他们发誓会效忠东高村。”
  庞大娘也曾握着锄头驱逐攻村的人,深知非我村民,其心必异的道理。
  此番为俘虏说话,也是认可他们品行的缘故。
  梨花看向关押俘虏的地方。
  草篷旁边多了两间茅屋,茅屋的墙裂了缝,缝隙用茅草堵住。
  茅屋前杵着竹竿,上面挂着打补丁的衣服。
  她问,“还有多少俘虏?”
  “二十多个。”庞大娘顺着她的视线朝茅屋望去。
  茅屋的墙壁是俘虏自己砌的,砌墙时,死缠烂打的找村长要了些尸骨嵌在墙上。
  前几天的暴雨冲刷墙壁时将尸骨掩进了墙里,离远了什么也看不到。
  她说,“他们早晚也会成村里人的。”
  人牙子闲暇就找俘虏聊天,从戎州饥荒,益州动乱,再到岭南瘟疫,极力渲染外面的恐怖,吓得几个俘虏自戕,绝不敢往外跑的。
  至于其他人,恨不得通宵达旦干活成为东高村人,哪儿会生出其他心思?
  说起人牙子,庞大娘忍不住八卦,“听说人牙子以前有个姘头如今在十九娘手里做事?”
  混熟了,平日聊天就会漏些从前的事出来。
  她这才知道人牙子和十九娘早就相识了。
  梨花背着背篓,不疾不徐的往村里走,回道,“她已经嫁人了。”
  芳娘子也许跟过人牙子,但她和张百户私定了终生,知道张百户可能已经死了,芳娘子不打算嫁人了。
  这是族里人同她说的。
  日子安稳后,峡谷那边的人也动了成亲的心思,芳娘子是管事,安福镇过来的汉子有心娶她,但芳娘子拒绝了。
  梨花问,“他想跟芳娘子重修于好?”
  “不知道。”庞大娘再嘴碎也不敢乱说,如实道,“他没说过。”
  “他既没说,咱就当不知道吧。”
  人牙子对芳娘子是有几分情谊的,否则不会收留芳娘子她们,分别时还赠与钱财首饰。
  庞大娘点头,“是这个理。”
  到村口时,山上的人已经回来了,赵青山跑得满头大汗,问梨花,“怎么这时候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