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家没有余粮啦 第405节
作者:
芒鞋女 更新:2025-09-04 09:10 字数:3068
他只是厌恶自己那副高高在上的姿态。
他以前就是个普通老百姓,逃荒那会,日日祈盼有个善人能收留他们,让他们不受流连失所之苦。
现在,他有了包容他人的条件,却做起了侩子手。
梨花牵着他继续往回走,柔声道,“与人打交道,三娘经验尚浅,堂伯若察觉有异,自行处置便是,三娘还是那句话,在三娘心里,你们是最重要的。”
何况这帮人本就有问题。
普通叛逃回来的官兵看到老村有人,怎么可能躲在暗处装神弄鬼?
这么一想,她想留下他们的想法好像欠考虑了。
这帮人错漏百出遭她察觉到了,人心复杂,遇到滴水不漏的,她岂不就中计了?
人哪,还是不能太善良。
难怪赵青山一露面就言语挑衅对方,估计想激怒对方先动手,减少心里的愧疚。
梨花手伸向布袋,摸出一把伞撑开,继续道,“堂伯,我们历经万难才活到今天,不能因为一次疏漏就功亏一篑了,有时候,杀错人也比被反杀好。”
她也要记住这个道理。
“嗐...”回想自己方才的心情,赵青山算明白何为庸人自扰了,夺过伞替梨花遮雨,问起其他事,“益州出兵的事怎么办?”
“我们封了益州城的北城门,又在通往王都的必经之路砌了高墙,益州盯上我们是早晚的事,但他们的人有来无回,必然不敢轻举妄动,接下来活计照做,闲暇时砍些竹子回来做竹筏,越多越好...”
赵青山立刻想到前阵子找到的地下河,说道,“待会我就着手去办。”
“竹筏做好后,叫三壮叔回山里说一声,让山里人搬到地下河那边。”
“粮食呢?”
“一起。”
不止东高村,其他村也要开始准备了。
雨停后,梨花就去了新益村,在戎州旧城外碰到秋收的族人,梨花同他们说了这事。
族人们愣了老半天,指着路边晾晒的草,怅然道,“这些草不管了?”
原本想多囤些草,趁入冬前翻新下屋顶的,现在用不着了?
梨花看了眼堆得整整齐齐的草,说道,“先晒着,没乱的话就运回村翻新屋顶。”
乱的话就不管了。
不仅是草,地里的庄稼也是。
族人们不舍,却也知道轻重缓急,叮嘱梨花,“保不齐益州还派了其他奸细过来,你独自出门不行,我们送你去新益村吧。”
“不用,这条路我已经走习惯了,遇到人也应付得来,婶子,你们忙。”
“此去新益村可不近,要不你等着,我回村把马给你牵来?”
去年下山,梨花还会骑牛骑马,现在孤零零的走路,得多累啊?
不待梨花回答,收了农具就往山里跑,梨花不想耽误她,忙道,“我这会儿不累,等累的时候去地里牵头牛就好了,前边有咱族里的人吧?”
“有的。”
开荒时,顺着山脉从北到南,南边还有族里人。
“那我走了啊...”梨花挥挥手,沿着长了草的官道走得飞快。
族里人还要说什么,遭其他人劝住,“随三娘去吧,她是族长,身子骨可不能弱了。”
“这么热的天,我怕她中暑,我看她布袋瘪瘪的,也不知道干粮够不够吃,嗐,瞧我这记性,应该给她几个鸡蛋揣兜里吃的。”
然而梨花已经走远了,这会儿如果叫她,也不知她听不听得到。
梨花不知道族人的担心,一路走来,看到的都是割过穗的稻田,撒了种的山地,心里像装满粮的粮仓般充实。
第268章
秋高气爽,草木渐黄,在十里外的官道旁,梨花遇到了挑着担子往回走的赵大壮他们。
少不得把东高村的事又说了一遍,让他们备好逃生的竹筏。
赵大壮满头大汗,将担子搁在路边,往地上一坐,边抹汗边干着嗓子道,“竹筏的事我会安排,你别担心...”
他取下腰间的水囊,仰头大口大口灌水,继续道,“今年粮食丰收,回村我就让人舂米,尽量赶在入冬前把粮食运过去...”
不止粮食,族里的鸡鸭兔也要挪过去。
还有生火的柴,取暖的炭,煮饭的釜和鑊。
接下来还有得忙。
他问梨花,“要派人去北边山里盯着吗?”
家业太大,如果等益州军攻到近前才逃就晚了。
梨花道,“我叫罗大去。”
罗大威猛,又擅奔跑,盯梢传消息确实最合适,
赵大壮道,“我记得他们喜肉,可要杀些兔子送去?”
“不用。”
叔侄两坐在路边的树下,仔细商量迁村的事。
“咱们几个村的人多,到地下河后,我们住上河,东高村和新益村的普通村民住中间,染嗜血症的住下河,如何?”
“堂伯你安排就是。”
赵大壮又说了牲畜的处置。
鸡鸭兔不杀完,留几十只去地下河养,今年谷壳多,够鸡鸭兔吃了。
牛和马能载货,全养着。
柴和炭火的话多留些在村里,因为地下河潮湿,弄太多过去受潮也没法用。
梨花认真听着,说道,“局势复杂,堂伯你们外出记得多留意四周,一有不对劲就跑。”
“堂伯知道的。”
这时,从晒场装了粮的其他人也过来了,知道不久有战事,嘴里骂一通,不甘心道,“三娘,咱们上万人仍打不赢他们吗?”
实在受够逃难的日子了。
其他人齐齐望着梨花,眼里满是希冀。
梨花想了想,“即使要打,也要藏起来仔细谋划才行,咱们死了不打紧,不能让山里的孕妇孩子受我们连累。”
众人明白这个道理,叹息一声,想杀敌的心劲儿瞬时泄了个干净。
“罢了,能藏就藏吧,大不了重新找块地安家。”
以嗜血者的阴狠,山里的房子多半留不住了,石门处的吊篮,小溪上的木桥估计也会被毁。
“三娘,我们之后还回谷里安家吗?”
山谷里住久了,不想去其他地方了。
梨花道,“回,赵家的祖坟在谷里呢。”
是啊,差点忘记赵家的祖坟已经迁到了谷里,真要走的话,不可能不迁坟。
梨花想早点到新益村,因为并没逗留太久,分别时,听到族人唉声叹气感慨,“哎,咱不过想活下去,怎么就这么难呢?”
刚说完,立即有人安慰,“难就难吧,能活就好,麻溜点,这趟回去就不来了。”
梨花牵走了一头牛,累了就坐着牛赶路,不累就走路,这样披星戴月走了数日,到新益村时,村民们已经拿着刀收二次稻了。
稻穗金黄,村民们站在里边,像驱赶鸟雀的稻草人,分外惹眼。
稻田尽头的河面上,带草篷的竹筏飘在上面,在夕阳下显得安静而美好。
“四爷爷,我回来咯。”她扯着嗓子喊一声,周围忙碌的人立即抬起了头,回应道,“十九娘回来啦,老族长划船去竹溪县了,天黑才回呢。”
“四爷爷造出船了?”
“是啊。”
梨花怀里抱着草,边走边喂牛吃,不禁高呼,“四爷爷真厉害啊。”
“是啊。”
村民们高兴的附和声,手里的动作越来越快,“运气好还能网到鱼哦。”
虽然船不大,但很结实,竣工那日,十几个汉子站上去船都没沉,村民们朝梨花道,“十九娘先回去休息,老族长回来我们叫你。”
“好吶。”
梨花顺了顺牛背,快速的进了村。
村里到处是茅草,围墙上也覆着厚厚的一层。
从外面拖着柴棍回来的孩子们欢天喜地的给梨花指墙上的草,“这些草是我们割回来的,先生说天冷了铺地上睡觉暖和。”
“先生说得对。”
“十九娘,你怕不怕冷?怕的话等茅草晒干了我把我的那份给你。”
梨花眉眼弯弯,“我怕冷,但我有茅草用。”
“哦,隋婶给你备了。”
“是啊。”
和他们说着话往里走,隋氏和李解不在家,院门锁着,梨花问孩子,“知道先生去哪儿了吗?”
“云岭村。”
“他去云岭村做什么?”
“鲁五郎请先生修围墙,说咱们村的围墙鬼气森森的,想把云岭村的围墙修成这样。”
想到鲁小五爱不释手的那几颗头骨,梨花心里跟明镜似的,又问,“先生晚上回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