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家没有余粮啦 第423节
作者:芒鞋女      更新:2025-09-04 09:10      字数:3757
  没有那场饥荒的话,赵家会如她想象的那般和睦,奈何造化弄人,梨花抚了抚她斑白的头发,心软道,“要不要给大伯送碗鸡汤?”
  “送什么鸡汤?不浪费啊...”老太太不想提起那个人,“我看肉菜摆好了,咱快点过去吧。”
  进山时,家家户户都把家里的矮桌矮凳搬来了,这会儿正好派上用场。
  矮桌拼凑成长桌,鸡鸭鱼肉用碗装着沿桌摆好,热气直往上面飘。
  老太太辈分高,坐在中间,梨花坐她旁边,替她倒了半碗峡谷村酿的酒,老太太抿一小口就推给了老村长,“快尝尝,好久没喝到了。”
  老村长正拿着筷子夹肉,听到这话,忙搁筷子拿酒碗。
  汤九郎见了,伸着脖子凑过来,“老族长,叫我也尝一口吧。”
  “出息!”隔两排坐着的赵广安翻白眼,和身边人嘀咕,“就没见过脸皮这么厚的。”
  酒是梨花攒的,她自己都没喝呢。
  “他有才,想喝酒就给他喝吧。”赵申道,“没准他喝醉随便指点咱两句就能应付村里那些鸡毛蒜皮的事呢?”
  自打去了峡谷村,赵申的耳根子就没清静过,起初是底下的两个管事不对付,后来几个管事间都有龃龉,成天找他不是告状就是断公道,他头都大了。
  问赵大壮,赵大壮让他骂,骂完给她们安排活,务必叫她们累得筋疲力尽。
  天晴还好,下雨哪儿来的活?
  “哎...”他羡慕的望着赵广安,“还是你轻松啊。”
  “你想轻松还不容易?”对面坐着的赵家汉子道,“你把村长的位子给我,我帮你管村里那点事。”
  “那不行!”赵申拒绝得干脆。
  其他人好笑,“那不就得了?”
  已经很久没悠闲的同桌吃饭了,舍不得早早下桌,用饭的速度很慢,大家先是聊各自手里的事,然后聊孩子,聊明年的春种,氛围融洽,梨花吃完饭竟有些瞌睡。
  强打起精神听汤九郎讲土地分配和人口居住的事。
  村里的土地模式是效仿赵家的做法。
  赵家人集体开荒,土地属于赵家,农忙时,大家齐出动,秋收后再分粮食,其他村也如此,大部分是公用土地,分粮按人口来分,至于自己开荒出来的部分村里不管。
  “每个村的土地肥沃贫瘠程度不同,粮食产量也不同,贫土村的人搬去肥土村会分走本村的粮食,人多了肯定会引起本村人不满,但要肥土村的人搬去贫土村,人肯定也不乐意,因此我觉得无论成亲与否,仍维持原先的粮食分法,碍于村和村隔得远,可以在居住的村子领粮...”
  “村长做好登记,事后挨个找村子要粮就行。”
  赵大壮听得津津有味,“自己开荒的土地呢?”
  “给村里种,村里抽两成,余下八成给他,这样成亲后他在居住的村子干活就行。”
  赵大壮稍作迟疑,“两成会不会多了点?”
  人们抱怨怎么办?
  汤九郎喝口鸡汤,笑道,“两成怎么算多?旧朝管理天下时,粮税可是四成...”
  四成还是清官主政的地界,贪官管辖的地域粮税高达六成。
  他说,“两成也不是给赵家,而是分给村里其他人,大家不会有怨言的。”
  比起剥削压迫百姓
  的朝廷,赵家已算很好了,他们不仅接济没粮食的人,还提供粮种和农具,近两年来,赵家管辖的村子没有饿死的。
  冲这点,汤九郎就不后悔来戎州的决定。
  “那就这样来吧。”赵大壮不是爱纠结的人,“住所呢?”
  “成亲后,只能选一处为家,闲置的房子由村里收回去分给其他人...也不见得是分,可以奖赏给有功之人。”
  “当然,最好鼓励他们去外面住...”汤九郎不是沽名钓誉之人,说起这些头头是道,“村里的土地有限,人口增多,耕种会成大问题,让新婚夫妻去外面住,两个村的人帮他们建房,让他们自己开荒...”
  赵大壮问,“村里还分他们粮食吗?”
  “在他们开荒种出粮食以前分,粮食种出来就不分,但在村里有土地的仍有八成的粮食...”
  也许眼下没有人乐意搬出村,再过几年就不好说了。
  赵大壮偏头问梨花,“三娘以为如何?”
  “就这么办吧。”
  消息传开,村民们都高兴得很,不为别的,只要想到有大片土地等着自己去开垦,心情就平静不下来,以致有人问,“我们全家能搬出去吗?”
  “能。”梨花说,“只是近两年恐不安全,想搬出去住的需等我圈个地界出来!”
  汤九郎博学多才,详细讲了往后两年的规划。
  往外扩张耕地是其一,还要组建支军队骚扰其他州。
  说白了就是不能被迫应战,而要主动出击,叫天下人知道有合寙这个国家!
  汤九郎明确表态,可以去益州造势。
  附近几个州,益州实力最弱,拿益州为合寙铺路再合适不过。
  为此,正月初五,梨花就领着新建的军队北上去了益州。
  她们划船而上,天地间白雪皑皑,树木宛若冰雕,晶莹剔透的耸立于山间。
  呼啸的风卷着霜雪,白了梨花的眉眼,她浑身漆黑,像要跟头顶的乌鸦融为一体。
  一鸦一人,在这洁白的天地间很是诡异。
  第285章
  江上风大,梨花安排人轮值,一路都没再碰到什么活人。
  四日后,两岸冰雪消融,连绵起伏的青山跳进视野,船上的人振奋不已,“十九娘,到益州了吗?”
  “没呢。”梨花站在船头,只露出双英气的眉眼来,“估计还有几日。”
  “益州紧邻合寙,怎么走了这么久?”云岭村的人早将刀剑铁棍磨得锃光瓦亮的,就等梨花一声令下了。
  “水路要绕些。”
  数十只乌鸦在梨花头
  顶盘旋,羽毛漆黑杂乱,不像前两日白霜霜的,梨花稍稍抬手,立刻有乌鸦飞下来驻于她的手臂上,她一摆手,鸦群便有往四周飞散。
  类似的场景已经见过无数回了,云岭村的人习以为常了,只是盯着乌鸦飞远的背影露出了奇怪的眼神。
  “十九娘,乌鸦怎么这时候回来了?”
  他们见过梨花驯乌鸦,知道乌鸦有领头,就是梨花兜帽上的那只,梨花若有吩咐,领头鸦会传达,除此,极少有鸦群白天回来围着梨花的情形。
  梨花歪歪脑袋,感觉兜帽上的乌鸦动了两下才道,“附近遇到同类,带回来给我瞧瞧。”
  “这是新来的乌鸦?”云岭村的人震惊,乌鸦还能拉拢同类为梨花效力?
  梨花笑着点头,见后边竹筏上有人过来,叮嘱道,“换值后喝两杯热汤暖暖身,别冻着了。”
  这次出门,她挑了两千余人,云岭村劳壮力多,占了一半,其次东高村最多,约有六百人,剩下的出自其他几个村,主要负责烧水煮饭熬药等事。
  所有人都不缺吃喝。
  “冻不着...”云岭村的人拍着身上的竹甲道,“穿得厚实着呢。”
  竹甲是其他村给的,里头缝了层布,结实耐穿还防冷,比在云州那会暖和太多了,等接替他们的人到了,忍不住分享,“今个儿来了好些乌鸦,十九娘将她们全驯化了。”
  “那咱岂不轻松就能把益州搅得天翻地覆?”
  “天翻地覆算什么?十九娘领兵以来就没输过,要我说,趁机夺取益州也不在话下!”云岭村的人不着急回去休息了,雄心壮志说起来,“夺下益州,便能威胁荆州,叫荆州和咱一起攻打云州...”
  家破人亡之仇不共戴天,他们最想攻的就是云州。
  来人摇头,“那不行,出发时就说了小打小闹,真惹急了益州,他们全力打咱们怎么办?”
  “咱们这么多人,还怕益州不成?”
  “甭管怕不怕,咱得听十九娘的...”来人拍着同村人的肩膀道,“颠沛流离数月才有了新家,不想再做无家可归的人了。”
  云岭村的人哑然。
  来人安慰他,“不想那些了,回去歇着,养足精神再说。”
  合寙已有两万多人,但比起正宗的朝廷军还差得远,没必要以卵击石。
  是以,想大开杀戒的人并不多,比起战争,更多的人更渴望安宁,尤其看过了新益村开垦出来的田地后,云岭村的人只想尽快恢复正常人的生活。
  之后几天,陆续有新乌鸦飞来。
  梨花不懂鸦语,却也从乌将军的比划中明白了个大概。
  山里有腐尸,那些乌鸦是靠腐尸活下来的,但最近腐尸少了,乌鸦们觅不到食,以致羽毛七拱八翘的,自己琢的。
  “山里不是有幼虫小鸟吗?”梨花抬起手,任乌将军落在她的掌心,抚摸着她的羽毛道,“它们怎么会饿成这样?”
  乌将军窝成一团,漆黑的眼动也不动,随着梨花的话落,它扑腾着翅膀往远处山野飞去。
  良久,像离弦的箭从远处飞来,稳稳立在梨花刚抬起的手臂上,小脚走来走去。
  梨花蹙眉,“山里觅不到食?”
  乌将军是江先生精心培养的,明显听得懂人话,它歪歪头,脚往上一垫,飞到梨花兜帽上不动了。
  这时,船篷里传来响动。
  汤九郎撩起帘子走了出来,举着手里的炭笔画道,“十九娘,应该就在前边不远了,你派人看看江岸是否有枝桠折断的痕迹...”
  去年梨花她们遭到嗜血者追击,乘竹筏逃命时并未留意方位,现在要佯攻益州,得先找到益州军所在的山头才行。
  汤九郎学富五车,通过梨花她们在江上行了几日估算出了益州军所在的位置。
  梨花回头看他,他指指前边,望着梨花头顶道,“乌将军,你去看看!”
  乌鸦连个眼神都没给他,梨花看到他脸上的失落,忍俊不禁道,“它不爱亲近别人。”
  赵广安心血来潮想养乌鸦,梨花教他顿曲,他兴致勃勃吹响时,差点没让乌鸦把他头发琢光。
  她不清楚内里缘由,却也明白和江先生有关,不过她素来不信任外人,乌鸦只听她使唤是最好的,她不疾不徐的摸出片叶子吹响,须臾,便有二十只乌鸦往前边山头去了。
  与此同时,她安排两艘竹筏往左岸靠拢,查看活人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