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作者:一鸽不鸽      更新:2025-09-08 09:41      字数:3308
  本是想邀她再去逛逛,突然被亲了一下。
  哪吒的脸更红了。
  哇哦!
  眼睁睁看着哪吒忽然僵硬,脖子红了一截,有种纯情小学鸡的既视感。
  白芷眨眨眼,恶趣味十足。
  哎呀,小时候的哪吒果然很好玩。
  说起来,是不是欺负的太过了?
  第92章
  不知是否, 因此前天雷在东海乍起,还是龙族出手的缘故。
  总之,东海面的动荡一直未曾消失,而本该在夏末出现的妖兽潮也并未出现, 在陈塘关在戒备了一周有余后, 平稳的过渡到了秋收之景。
  到处都是金灿灿的。
  海边的秋日, 气温下的快。
  早晚的温差之大, 让普通人在晚间, 已经开始披上动物毛皮制作的衣裳。
  此外,蜂窝煤大受欢迎, 在石料逐渐饱和之后,不少人开始前往李府处,想要做工。
  就是制作蜂窝煤。
  这东西不仅晚上可以取暖,白日烧火做饭也比木柴方便。
  毕竟海边潮湿,干木柴难得,所以蜂窝煤烟大这事,对于普通人来说并不是值得在意的。
  “搬海炭(蜂窝煤), 搬海炭——今日需百工(干苦力的人)十余人。”
  “卸货五十人、卸货五十。”
  “运海炭两人。”
  举着各式旗帜的伙夫大声喊着,生怕自己招不到人,会被呵斥, 你一言我一语, 声音越发高亢。
  “豆腐脑、豆腐脑——新鲜熬煮的豆腐脑——”
  “炸丸子、炸丸子, 好吃鲜美的炸丸子。”
  “煎小鱼, 一钱一条。”
  “热腾腾刚出炉的黄面包子,有荤有素,三钱一个,个大顶饱。”
  叫卖声在集市内络绎不绝。
  自打陈塘关热闹起来后, 李靖大人派了不少差夫负责巡逻,维护治安,起冲突者直接驱逐,所以陈塘关的百姓很是珍惜自己的摊位,不敢多加惹事。
  真遇到事,也就找差夫,是万万不敢自行打杀的。
  也因此,即便是三教九流混迹的西市,这也从未出现过大事,连带着不少商贾都喜欢直接来此处招工。
  随着太阳升起,西集热闹起来。
  听着招工的工钱一日比一日高,普通百姓也乐呵呵的在一旁挑选今日上哪家做工。
  若是一年前,哪里还有给人挑选的机会,怕是港口最苦最累的活计,都是抢着干。
  但现在不同了,往年这时候,港口最苦的活计不过五钱一天,而现在,已经是三十钱一天了,若是低于这个价格,是没人愿意干的。
  最重要的是,哪怕开出这般“天价”,愿意干的也都是一些身体残缺之人。
  大家好,更乐意去干运蜂窝煤的活计,这干了一天,身上的炭估计都能凑一小碗,回家洗洗弄弄,明日一天的煤钱就省了下来。
  而且这活还轻松,比扛海货框可轻松多了。
  因这蜂窝煤有利可图,四面八方的商客纷纷前来,为的就是能够多储存一些,第一批拿到海炭好在冬日坐地起价的变卖。
  吃着杂粮馒头和大饼的百工像是刚下了货,一屁股坐在小摊子的长椅上,朗声道:“要五份豆腐脑,两份豆浆,都要咸口的。”
  “好嘞。”一大把年纪的老婆子笑呵呵应道,从下方的篓子里拿出土黄色的陶碗。
  “夕,你报上名了吗?”正在吃窝窝头的中年壮汉好奇打听,他们这七八个人都是一个村的,往年这时候都愁苦不已,生怕赚不得钱,这冬日又得拖儿带女求贵人怜。
  这不过,今年他们脸色都是笑意。
  “哎呀,哪有那么好报上的,听说现在工坊里的人已经有百数了。”名为夕的男人从怀中拿出一个烧饼,色泽黄白,一看就是放了白面。
  其他几人纷纷调侃:“哎哟哟,都吃上白面了啊。”
  “不愧是妻子在海炭坊做工的,这都吃上白面了。”
  “这白面啥子滋味?”
  大家说说笑笑,止不住打趣,眼中倒也没有真的妒忌,他们现在虽吃不起白面,但这杂粮馒头,窝窝头可都是管饱,这个是之前得不到的好日子。
  “嗨,其实和咱们吃的窝窝头没啥子区别,来来来,大家都来点,这是海炭坊发的几个,俺娘子不舍得吃,说要给我补补,说是什么加班费。”他说着,作势要掰开些。
  其他人纷纷回拒。
  “哎呀,俺们吃窝窝就好了,这窝窝里的菜俺娘子还用油过了一遍,可香了。”
  “俺家也做了不少小黄鱼给俺带着,不吃不吃。”
  “就是,咱现在也不缺那一口,哪能吃嫂子给你的。”
  大家说说笑笑,纷纷把家中带的好东西拿出来炫耀一二。
  夕见此,也偷摸着把没吃完的放回草袋子里。
  “五份豆腐脑,两份豆浆,咸口的。”老婆子把东西端来,“客官慢用。”
  “老婆子,给我来俩烧饼,一碗豆浆,再来一碗黑豆水。”
  “好嘞。”
  刚说完,又被旁边的客人使唤走。
  见左右没人关注,夕压低声音,小声道:“我娘子说,这李大人又要再开一个酱油坊。”
  “酱油?就是那个黑乎乎,能提味儿的东西?”有人好奇。
  “是啊,听说好多商贾都在大厅哩。”夕啧啧两声,跟着说了句:“俺就说李大人是好人,这海炭咱们买,一钱一块,虽然一人一天只能买一个,但那外头的人买,得两钱。”
  这普通百姓不是很理解,什么叫集体采购,但是他们知道,自家人去村长那儿买海炭,一钱一个,按照每户人口数购买,每日买还有将士看着,让村长不敢涨价。
  而这也顺利的让陈塘关进行了一次人口摸查。
  “听说都是白芷道人出的主意。”有人反驳道:“这白芷道人才是真神仙,她一来我们陈塘关,我们的日子都好过了不少。”
  “就是就是。”
  “听说白芷道人长得也与一般人不一样,有三只眼嘞!第三只眼可以一眼辨是非。”
  “这般厉害?”
  “俺也知道,这白芷道人有六个手指!”
  “这不是怪人吗?”
  “这神仙长得与凡人不同,有什么奇怪的。”
  转眼功夫,大家的话题逐渐变得离谱起来。
  “哎哎哎,别说这了,这酱油坊是不是也要对外招工?”年纪最大的中年男人好奇询问,眼中满是期待,若是还对外招工,他家两个女儿,妻子是不是都有机会?
  虽这李府的工坊,一家一户,只收一人,率先收没入工坊和家境贫苦的,他家无人入工坊,虽已经不算贫苦,但他家三个女子,机会总是比旁人大些。
  “对对对。”夕回过神,立刻说道:“听说这回要收三百人哩。”
  “哇!这三百人是多少?”
  “三百人,那肯定很多很多了啊。”
  “我晚上归家就让妻子去打听打听。”
  大家立刻应和道,生怕自己慢了一步。
  给了消息,夕开始呼哧呼哧喝起了豆腐脑,他家娘子在煤炭坊,家中女儿持家,儿子年岁太小,他得做工,这工坊虽待遇好,但工钱不高。
  一日才三钱,但每六日休一日,根据做工的好坏,能拿到一些票据,换取一些粮米油盐、布匹海炭之类的,算是相当不错了。
  只不过工钱月结,且也不提前支钱,所以只靠工坊是万万不行的。
  所以这每家每户,还得有人去外头上工,现在上工的价钱也高,一日多的能赚百余钱,这在以前,怕是一个月都挣不得。
  到时候,若是攒了钱,屋子就可以修缮,还能多开两个房间。
  往后女儿出嫁,这也能给予帮衬,儿子娶妻,也能挑个勤劳漂亮的。
  一想到这些,夕心中忍不住火热,只觉得这日子不似往年,过得叫人生不如死了。
  “等吃完,我就去上工,今日干完,我给孩子买几块糖甜甜嘴,这我小时候哪里吃过糖这精贵玩意啊。”
  “却是啊,我家那混小子,听说和旁人去海炭工坊内捡废渣,一日能换到一丁点的糖,每日都乐呵呵的,还说自己不换糖了,换票,给他娘换布匹做衣服。”
  “哈哈哈哈,这孩子孝顺啊。”
  “哎呀,什么孝顺,不过是小孩子的玩闹。”
  耳边听着大家说说笑笑的声音,夕脸上也不由自主的露出笑容。
  这日子真好,真好啊。
  ……
  与此同时,李府内,完全不知道自己已经被百姓妖魔化的白芷,正在研究红砖。
  是的,就是现代最常见的那种红砖头。
  用来盖屋子建房子,可比青石方便多了。
  现在的青石板都是一整块凿下的,很重,一旦大兴土木,百姓伤亡就会变得特别高。
  而且海边百姓住的一半都是稻草屋或者泥巴贝壳屋。
  就是用泥巴混合贝壳的样式,因为海边缺少顶用的木材,总的来说,房屋结构也不牢固,因为内部没有支撑,容易开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