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作者:
胡六月 更新:2025-09-08 09:52 字数:3700
姜凌摇了摇头:“不,是他运气好,遇到了我。”
若不是遇到姜凌,他将在今年8月被抓,从此破罐子破摔,在涉毒这条道路上一去不复返,成功坑完女友、再坑爹,最后害得应松茂为缉毒献出生命。
现在既然抓住了他,姜凌就绝不允许他再祸害应玉华,也不允许他拉父亲下水。
第41章 日记本
袁毅认可了姜凌的说法:“也对, 这种事情肯定是越早发现越好。”
停顿片刻之后,袁毅再次提出了自己的疑惑:“你闻到特殊气味,这只能说明他吸毒, 并不能说明他认识玉华啊。你说他俩关系匪浅, 怎么看出来的?”
姜凌道:“我那不是诈了他一下吗?”
袁毅这才想起, 当时姜凌走到长椅前,面对抬起头来的陈暮,她曾问过一句:你来看应玉华?
姜凌解释:“他当时的反应很可疑,肌肉僵硬,眼神呆滞, 这是一种冻结反应。人只有遇到危险时,才会出现这种反应。”
袁毅经常与人贩子打交道, 审讯过无数罪犯,当然知道冻结反应的存在,也明了审讯时出现冻结反应代表什么。。
电话那头传来“啪!”地一声,紧接着是袁毅带着怒火的声音:“这小子嘴真严!他明明认得玉华, 为什么要瞒着?可恶!绝对不是什么好东西。”
负责做记录的周伟飞快地在本子上写着,刘浩然则用钦佩的眼神看着姜凌, 如果不是姜凌在打电话, 他恐怕早就马屁滚滚了。
刚才刘浩然也有袁毅类似的疑惑,但听姜凌解释完, 不由得眼前豁然开朗。
随时对身边可疑人物保持警惕,适当时候诈一诈观察对方反应, 这一招将来在社区巡逻的时候可以用上。
姜凌问:“准备怎么处理陈暮?”
袁毅现在恨得牙痒痒,恨不得痛打陈暮一顿。
他比应松茂大几岁,小时候和他一起在家属院里玩耍的时候,玉华总在一旁乖乖地看着。化工厂家属院里的男孩子都被父母警告过, 不许欺负玉华。
在袁毅心目里,乖巧可爱的应玉华就如同自己的妹妹一样。现在听说玉华竟然和一个吸毒人员有染,怎么不叫他气愤填膺?
袁毅咬着牙说:“我们在他身上没有发现毒品,初犯一般拘留几天,再送他接受社区戒毒。”
姜凌冷声道:“别。社区戒毒对他没有用,直接送戒毒所强制戒毒吧。”
一想到陈暮被带走时的场景,姜凌便觉得心里堵得慌。
他不承认认识应玉华、否认他来医院是想探望她。但当他胳膊被反拧着,被袁毅压住半边身体时,他转身将目光投向303病房紧闭的门,那双波光荡漾的桃花眼里满满都是深深的痛苦与悔恨。
面对这么深情忧伤的眼神,应玉华哪里招架得住?
或许,他们是真的深爱过吧?
袁毅二话不说便应承了下来:“行,听你的。”
社区戒毒行动自由,强制戒毒那就不一样了。正好趁这个机会把陈暮与应玉华分开,免得害了人家好姑娘。
姜凌像听到了他心里所想一样:“让他在戒毒所里多待一段时间,不要让他接触玉华。”
姜凌在监狱里接触的吸毒人员,毒瘾不发作的时候看上去挺正常,但是一旦毒发就会变成野兽。吸毒时间越长,体内的人性越少、兽性越多。
玉华和这样的人纠缠,能有什么好结果?
这一次自杀没有成功,会不会有下一次?
应松茂是不是因为失去了妹妹,知道她与陈暮交往,由此憎恨毒贩,立志投身禁毒事业?
一想到应松茂原本的命运是英勇牺牲,姜凌的心便揪成一团。
不行!必须全力以赴,帮助应玉华,改变应松茂的命运。
袁毅当即拍着胸脯表示:“放心,保证完成任务。”
姜凌提醒他:“最好问问他拿毒品的渠道是什么?如果能够顺藤摸瓜,说不定是大功一件。”
晏市并非边境城市,市公安局涉毒案很少,目前还没有成立缉毒大队,遇到涉毒案件一般都是由一大队或者二大队处理。
袁毅在电话里头“嗯”了一声:“行,我把这小子移交一大队,让他们好好审审。唉!你说咱们这几年对毒品严格管控,怎么还是屡禁不止?”
姜凌沉默不语。
其实原因是什么,每个警察心知肚明。
毒品的暴利,非一般人能够想象,虽说国内禁毒力度很大,但总会有毒贩为了赚钱铤而走险。
袁毅没指望姜凌回答自己这个问题。
可是他恨啊。
恨这些毒贩丧尽天良。
也恨这些吸毒人员不珍惜生命。
袁毅再叹了一口气:“陈暮这小子是我们化工厂的子弟,如果他爸妈知道他吸毒,得多难过啊。”
晏市化工厂很大,包括六个分厂,袁毅与陈暮不认识也很正常。但同为厂子弟,看到陈暮吸毒,袁毅还是感觉到痛心。
姜凌的语气稍稍柔和了一些:“多做做思想工作,如果他涉毒时间短,可能还有救。”
挂上电话之后,姜凌对一直守在身边等着她发话的三个人说:“那黑衣小子叫陈暮,是一名电器维修工,没有固定的工作单位,平时四处打点零工,尿检阳性。虽然他说不认识应玉华,但我判断他与应玉华关系匪浅。”
李振良终于可以开口说话了:“我就知道你是对的!”
刘浩然也憋了半天,等姜凌电话一挂立马跟着发言:“小姜,我也相信你的判断!陈暮吸毒,与应玉华可能是恋人关系。作为警察的妹妹,应玉华肯定很自责,试图以割腕自杀来挽救他。”
姜凌点了点头:“有可能。”
从伤痕来看,应玉华是自我惩罚,但刘浩然这个思路也有道理。
用自我伤害来唤醒陈暮的良知,只可惜,上一世应玉华并没有成功。
得到肯定的刘浩然更兴奋了,搓着手问:“那我们得帮帮应队的妹妹啊。应队帮了我们那么多,是不是?”
“嗯,是啊。”李振良举双手赞同,“对啊,应队多好的人呐,不嫌弃咱们派出所小,只要喊他帮忙他都肯帮。你还记得不?当初自行车铃铛失窃案,这么小的案子,他竟然亲自过来了。”
周伟道:“应队还帮我们发了论文。”
姜凌这才想到论文的事。
当时应松茂打电话告诉她论文发表的好消息时,她正在为自己的身世发愁,就没放在心上。再一忙碌起来,还真把发论文这事儿给忘记了。
接到父亲林卫东电话的时候,他还因为论文的与夸了姜凌,这说明这篇论文在公安系统反响很大。
明明写论文、投稿这些事都是应松茂亲力亲为,但他却将第一作者的位置给了姜凌。
这些,都是应松茂无私、真诚的一面。
好人应该有好报。
想到这里,姜凌右手握拳在空中划过一道弧线:“对,咱们得投桃报李。”
李振良三人同时握拳表态:“对!我们齐心协力,一定要帮帮应队。”
姜凌开始分派任务:“这样,我们分三步走。”
话音未落,刘浩然已经把办公室的小黑板挂上墙,拿出粉笔对姜凌说:“小姜,你说,我来记。”
姜凌嘴角有了一丝笑意。
心理画像四人小组配合真是越来越默契,这让她对未来充满信心。
“第一步,当然是明天一早你们和我一起去人民医院,和应松茂的妹妹沟通交流。”
李振良问:“要准备些什么?”
姜凌想了想:“准备好纸笔,便于交流。另外,还需要提前预设一些问题。”
刘浩然自告奋勇:“我的字写的还不错,比较工整,而且还快,到时候就你说我写吧。”
因为面对的是名聋哑人,无法从语气、神态来判断真伪,怎么设置问题就显得很重要。
姜凌努力回忆着曾经看过的那些期刊论文,忽然眼睛一亮。
——刑侦测谎技术中不就有一整套完整的问题设置思路?
刑侦测试技术可以通过心理测试快速筛选嫌疑人,排除无辜者,提高办案效率。尤其是新的刑事诉讼法出台之后,测谎技术可以在不侵犯嫌疑人权利的前提下进行,减少不必要的审讯和拘留,保护嫌疑人的人权,因此在刑事侦查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但现在还是1994年。
我国公安部门于1980年组团去国外考察刑侦测谎技术,1981年引进了一台进口的测谎仪,1991年开展测谎仪器的自主研发。如果姜凌没有记错的话,国产的第一台PG一I型测谎仪前年已经研制成功。
从理论到实践再到推广,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测谎技术目前还没有在全公安系统广泛应用,现在的刑侦人员依旧习惯采取传统审讯方式,觉得利用仪器进行测谎不过是小说里才有的情节。
没有仪器不要紧,姜凌可以通过应玉华的笔迹来进行真假判断。
a href="https://www.海棠书屋.net/zuozhe/NVr.html" title="胡六月" target="_blank">胡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