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作者:
胡六月 更新:2025-09-08 09:53 字数:3713
眼前这场大火,是一个初次纵火、正处在成瘾边缘的罪犯完成的。
如果不抓住他,如果任由纵火犯在黑暗中摸索、试验、升级,那么下一次被点燃的,可能就远不止是一个堆满建材的仓库了。
回到办公室,姜凌感觉兴隆仓库火灾现场的混乱与刺鼻气味,还黏在鼻腔和衣角。
窗外,深秋的冷雨依旧淅淅沥沥,敲打着玻璃,让人心情沉重。
范威还在带队进行现场勘查,调查死者范国平的社会关系,姜凌则召集心理画像小组成员进行讨论。
时间紧,必须尽早定出侦查范围与方向。
李振良坐在会议桌旁,手里拿着笔记本,笔尖悬在纸面上,眼神专注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他是心理画像小组的核心成员,也知道姜凌在职读研期间他得带队独立处理复杂案件,这场仓库纵火案,对他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极好的成长机会。
姜凌开口,声音不高:“良子,先把我们目前掌握的关键信息梳理一下。”
“是,组长。”李振良立刻应声,翻开笔记本,条理清晰地汇报。
“一、死者范国平,男,52岁,兴隆建材仓库保管员。初步社会关系调查显示,人缘尚可,无重大债务纠纷或明显仇家。妻子长期慢性疾病在家,女儿在本地读高中,经济状况一般,属于普通工薪阶层。据工友反映,为人老实本分,工作认真,就是有点认死理。”
“二、现场确认至少三个独立起火点,分布在仓库不同区域,尤其是靠近油漆、稀释剂存放区的位置。使用了助燃剂,初步分析是仓库内存放的油漆稀释剂。”
“三、值班休息室位于仓库主体东侧外围,砖石结构。门锁有外力破坏痕迹,但无法确定具体时间点。”
“四、在范国平遗体旁发现烧焦的饭盒,内有食物残渣碳化物。法医初步推断死亡时间在起火后不久,结合胃内容物分析,他当时可能正在吃饭或刚吃完不久。”
“五、消防队反馈,火势蔓延异常迅猛,远超普通火灾,核心温度极高,与大量易燃物和助燃剂有关。”
姜凌点点头,李振良的汇报清晰扼要,抓到了重点。“很好。基于这些信息,我们需要给这个纵火犯画像。”
她站起身,走到办公室一侧挂着的白板前,拿起黑色记号笔。
“首先,熟悉环境。”姜凌在白板上写下这四个字,并在下面画了着重线,“凶手选择的起火点非常精准,都是易燃物集中且相对隐蔽的区域。他知道稀释剂存放在哪里,并且能轻易取用而不引人怀疑。更重要的是,他清楚值班室的具体位置,知道那里相对独立。这份熟悉,不是外围人员临时踩点能达到的。”
说完这些之后,姜凌看向李振良:“这意味着什么?”
李振良思索片刻,迅速回答:“极大概率是内部人员、刚离职不久的员工,或者至少是近期频繁出入、对仓库布局了如指掌的人,”
姜凌赞许地点点头:“那接下来,我们应该怎么办?”
李振良知道姜凌有意提点自己,站起身来:“接下来我们要锁定侦查范围,重点排查仓库现有员工,以及最近三个月内离职的,特别是那些因非正常原因离开的人,像被开除、与工头、老板或者范国平有过冲突的人。”
姜凌心中很是欣慰,再一次点头:“很好,就按照你说的做,记下来,等下和范队沟通。”
李振良朗声回应:“是!”
姜凌转向坐在会议桌边,正对着一张手绘平面图皱眉的周伟:“大伟,你那边有什么补充?”
周伟现在是小组的“活地图”,擅长从空间布局和地理环境角度分析案件。他拿起那张手绘的仓库平面图走到白板前。
这张图,是周伟在消防控制火势后第一时间进去画的草图,虽然粗糙但方位清晰,用于案件分析正合适。
周伟将图固定在白板上:“你们看。仓库主体是钢架结构彩钢板顶棚,内部按区域划分。东区是木材和保温材料,西区是油漆、稀释剂等化工品,中间是通道和少量成品。值班室在东侧外墙,单独开门,有扇小窗对着仓库内部。”
周伟拿起红笔,在图上标了三个圈:“这是凶手选择的起火点,一个在西区油漆桶堆放处旁边,一个在东区木材堆深处,还有一个在靠近值班室后窗附近的废旧包装材料堆。”
他顿了顿,指着那个靠近值班室后窗的起火点:“这个点很关键。它离值班室很近,但中间隔着一些货架和杂物。凶手点燃这里,显然知道这堆东西易燃,而且位置偏,不易被第一时间发现。同时,这个点火点产生的浓烟和火焰,会直接灌向值班室的那扇小窗。结合范师傅可能刚吃完饭,警惕性较低,或者正在休息……这个点的选择,既隐蔽,又对值班室构成了直接威胁。”
周伟的分析让空间关系更加立体。
李振良盯着那张图大声道:“大伟说得对!这说明凶手不仅熟悉仓库整体布局,还对各个角落的细节都非常清楚,绝对是内部人员。另外,他选择多点同时或相继点火,确保火势快速失控,心思相当缜密。”
说到这里,李振良看向一直没有说话的姜凌:“组长,我们是不是应该从犯罪动机开始分析?三定侦查法嘛。”
姜凌微微一笑:“好,你来主导分析吧。”
李振良有点小兴奋,模仿着姜凌平日分析案情时的冷静与沉稳:“纵火烧仓库,死了一个人,我们首先要确定,凶手的目的是纵火谋杀,还是纵火毁坏财物。”
第107章 纵火犯
李振良尝试着将犯罪动机拆分成两条线。
“首先, 我们假设纵火是为了谋杀范国平。”
刘浩然第一个举手反驳:“不可能。范国平在值班室,位置相对独立偏僻。如果凶手的主要目标就是杀他,有更直接、更隐蔽的方式, 比如潜入值班室行凶, 何必大费周章放火烧整个仓库?动静太大, 风险太高。而且,多个起火点集中在仓库主体区域,值班室更像是被波及的池鱼。”
李振良看向刘浩然:“浩然说得对,我也觉得凶手的主要目的不是杀人。”
说完,李振良伸出手指, 在手绘仓库平面图上指点着:“你们看。凶手选择在范国平可能吃饭或刚吃完的时候动手,应该是认为这个时间点范国平的警惕性比较大, 这说明凶手很了解范国平。他利用这个时间点快速点火,然后离开。他可能认为值班室是砖石结构,相对安全。又或者,他潜意识里根本不在乎里面的人死活, 只关心火能不能烧起来、烧得够不够大。”
李振良一口气说到这里,下意识地看向姜凌, 用目光征询着她的意见。
姜凌微微颔首:“很好, 继续。”
得到姜凌的鼓励,李振良在白板上写下“定性质”三个大字:“排除谋杀动机后, 接下来我们分析凶手的纵火动机。”
一直在自学犯罪心理学的刘浩然接过他的话头:“纵火动机一般是报复,比如凶手在仓库工作, 曾经受过冤枉或者委屈,愤怒之下决定一烧了之。”
姜凌欠了欠身:“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纵火报复,凶手享受的是纵火行为本身带来的强烈刺激和掌控感, 火焰的破坏力让他感受到一种扭曲的力量。”
李振良眼睛一亮:“对对对,范国平的死只是一种附带的结果。”
刘浩然翻开他做的笔记:“多个起火点、使用助燃剂制造猛烈火势,这些行为都指向凶手通过纵火获得心理满足,通常与深层次的心理创伤和无力感有关。”
李振良咧嘴一笑:“浩然,最近学了不少新知识嘛!”
刘浩然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那个,组长要考研,我也不好落后嘛,就找了点专业书看。”
姜凌对刘浩然的理论补充表示认可:“浩然说得对,这就引出了我们画像的核心特征。良子,我说,你来记重点。”
李振良“嗯”了一声,拿起黑色马克笔,认真聆听着姜凌所说的话,并摘取重点记录在白板上。
姜凌开始给这名纵火犯进行心理画像。
“第一,内心极度压抑、自卑。一般长期处于被忽视、被欺凌或极度缺乏成就感的境地,现实世界中,他可能是一个隐形人,感受不到自己的价值,充满无力感。”
“第二,缺乏掌控力。通常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掌控局面,无法有效表达愤怒或反抗。”
刘浩然摇头叹息:“唉!纵火,其实是一种无能者的宣泄。”
犯罪心理学对纵火犯有过详细的心理分析,这类人通常习惯通过纵火获取“力量感”与“存在感”。因为火焰有着巨大破坏力,能够瞬间改变环境,这会给他带来日常生活中无法体验的掌控感和影响力。看着火焰升腾,他感受到一种扭曲的“强大”和“宣泄”,这是他证明自己“存在”甚至“重要”的唯一方式。
姜凌看向李振良:“定了性质,接下来可以定范围了。”
a href="https://www.海棠书屋.net/zuozhe/NVr.html" title="胡六月" target="_blank">胡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