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作者:
胡六月 更新:2025-09-08 09:53 字数:3752
他猛地捶了一下自己的胸口,“我不是废物!我不是!”
“所以……那把火?”姜凌没有直接问,只是用眼神传递着一份理解。
“火……”听到这个字,孙小海的眼神忽然变得有些迷离,带着一种病态的狂热,泪水还在流,嘴角却扯出一个扭曲的、近乎满足的弧度,“烧起来好亮、好热,他们都看见了!他们都在跑,都在叫!”
他的声音带着一种诡异的兴奋,仿佛又看到了那冲天的火光:“我,我就躲在那边看着,看着它烧。烧掉那些看不起我的东西,烧掉那个困住我的地方!”
姜凌拿起桌上物证照片——那个严重烧毁变形的铝制饭盒。
她将照片放在孙小海眼前,声音低沉:“范师傅那天晚上就在值班室里。你点火的时候,看到那扇小窗里的灯光了吗?他正在吃他带的晚饭。那是他生病的妻子给他包的饺子,他总喜欢热一热当宵夜……”
孙小海像被一盆冰水从头浇下,狂热的表情瞬间凝固。
孙小海的记忆被猛地拉回案发前那个普通的黄昏。
他因为白天又被张工头当众骂了“废物”,躲在仓库角落的阴影里,饿着肚子,委屈得直掉眼泪。是范国平,那个平时话不多、看起来有点严肃的老保管员,路过时看到了他。范国平什么也没问,只是默默走开,过了一会儿,端着他自己的饭盒走过来,里面还冒着热气。
“小海啊,还没吃吧?给,我老伴儿包多了,猪肉白菜馅儿的,还热乎着。” 范国平的声音不高,带着点不容拒绝的实在。他把饭盒塞到孙小海手里,还嘟囔了一句,“年轻人,别老饿着,对身体不好。”
那是孙小海在那个仓库里为数不多感受到的、不带任何目的性的暖意。那天,他吃了好几个饺子,咸咸的泪水混着饺子的香味。
巨大的悔恨和痛苦终于冲垮了孙小海最后的心防。
他不再是那个在火焰中获得扭曲力量的纵火者,变回了一个被巨大愧疚淹没的孩子。他嚎啕大哭,身体剧烈地抽搐着,用头一下下撞着审讯椅的扶手。
“范师傅他给我饺子吃,他给我饺子吃啊!”他哭喊着,声音破碎不堪,“我不是人!我不是人!”
他猛地抬起头,涕泪糊满了瘦小的脸,绝望地看着姜凌,眼神里充满了哀求和无尽的悔恨:“火起来的时候,我看到烟从那窗户往里灌。我,我闻到了烧焦的味道。好像还听到,听到了咳嗽声。我害怕,我想去喊,想去救的。可是,可是火太大了,烟太浓了,我不敢,我跑了!”
他再次把头深深埋下去,哭声变成了压抑的、濒死般的呜咽,“呜……是我害死了范师傅!是他给我饺子吃,他给我饺子吃啊……”
姜凌和刘浩然沉默着,审讯室里只剩下孙小海撕心裂肺的痛哭和沉重的喘息。
刘浩然的笔停在记录本上,照片里那个烧焦的饭盒,此刻显得如此刺眼。
姜凌的眼中也闪过一丝难以言喻的痛色。
真相残酷地摆在面前:一个承受了太多冰冷的灵魂,在寻求“被看见”的疯狂中,亲手烧毁了曾经给予过他一丝温暖的人,也彻底毁了自己。
刘浩然在记录本上沉重地写下:供认纵火动机及过程。确认对范师傅死亡非直接故意,但存在放任。
打开审讯室大门,面对几双探寻的眼睛,姜凌简要汇报:“孙小海承认了纵火。动机是长期被欺凌、被忽视后,寻求扭曲的力量感和存在感。范师傅的死是意外,他没想到火势蔓延那么快,浓烟会直接灌进去。”
姜凌顿了顿,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案发前,范师傅曾在他被责骂后心情低落时,将自己的饺子分给他吃。他想救人,但被火势和自身懦弱吓退,最终逃离。他彻底崩溃了,对范师傅的死……悔恨至极。”
短暂的沉默笼罩着团队。
没有欢呼,只有沉重的叹息和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画像精准地锁定了目标,空间地理完美印证了推断,审讯策略成功击穿了心理防线——这无疑是团队专业能力的胜利。
然而,胜利的滋味却如此苦涩。
刘浩然看着孙小海被带走的、那瘦小佝偻的背影,又想起审讯时他那绝望的哭喊,胸口堵得难受。他想起了陈安平。同样是压抑的灵魂,一个被及时拉了回来,在烟火气里找到了新生;另一个,却在绝望中点燃了大火,也毁掉了曾经给予自己温暖的无辜生命。
刘浩然的声音有些低沉,“孙小海和陈安平太像了。如果我们,如果我们能早一点……”
姜凌拍了拍他的肩膀,目光扫过每一个团队成员——李振良眼中的沉重与思考,周伟紧锁的眉头,郑瑜难得的沉默,以及范威那老刑警的复杂感慨。
“是啊,太像了。”姜凌的声音很轻,却带着力量,“这就是我们心理画像的意义。不仅仅是破案,更是要去理解案件背后的原因。我们不仅要抓住罪犯,更要知道他为什么会犯罪。陈安平是幸运的,我们及时伸出了手。孙小海……是我们迟到了。”
姜凌看向孙小海消失的方向:“但这也给我们提了一个醒。我们的工作,不仅要打击犯罪,还应该在犯罪发生之前及时发现、及时制止!”
她转身面向团队,语气恢复了平日的沉稳:“结案报告,不仅要写清事实,更要写透孙小海的动机和心理轨迹。”
“明白!”众人齐声应道,声音里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李振良深吸一口气,挺直了腰杆:“组长,报告里关于心理动因和社会背景的部分,我和浩然一起负责,一定写透、写深。”
“好。”姜凌点头,“周伟,空间地理分析部分,尤其是3号起火点的行动难度与孙小海体型的必然关联,是你的强项,务必严谨清晰。”
“是!”周伟重重点头。
刘浩然:“我会整理好孙小海供述中关于范国平给他饺子、点火时看到灯光、闻到烟味想救人却退缩的心理,特别是他崩溃时的悔恨。”
范威看着这群年轻人,眼中闪过一丝欣慰,沉声道:“抓紧时间,尽快形成完整的证据链和报告。给死者家属,也给社会一个负责任的交代。”
众人散去,各自投入工作,办公室的灯一直亮到深夜。
窗外又开始渐渐沥沥地下起了秋雨。
姜凌坐在桌前,翻开应璇玑教授主编的《犯罪心理学》,开始认真复习。
第111章 面试
1995年3月。
京都的初春, 带着股寒意。
华夏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研室里,正在进行今年的研究生复试。
办公室宽敞明亮,陈设朴素严谨。阳光透过高大的窗户, 在磨得发亮的水磨石地板上投下斜长的光影, 气氛很严肃。
此刻的姜凌很激动。
因为此刻坐在她面前的五位教授, 全是我国最顶尖的犯罪心理学教授,尤其是坐在最中央的应璇玑教授,更是我国犯罪心理画像理论发展的第一人,也是姜凌一直仰望的存在。
姜凌脊背挺直如松,坐在硬木椅子上, 因为即将面对的考察,她的手心有些微微出汗, 但眼神沉稳坚定。
应璇玑教授今年46岁,头发一丝不苟地梳在脑后,露出饱满智慧的前额。为了今年的研究生复试,她特地换下穿惯了的制服, 一件深灰色羊毛开衫搭浅色衬衫,沉静中带着一丝女性的柔和。
应璇玑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 面前放着姜凌的初试成绩单、报考材料、单位推荐信。想到侄子应松茂写来的推荐信, 应璇玑看向姜凌的目光带着一丝探究。眼前这个被侄子推崇的年轻女警,到底是璞玉还是言过其实?
侄子的信里, 用了很多赞誉之词。
——惊才绝艳、能力超群、思维缜密、有着令人惊叹的天赋与直觉。
字里行间,不难看出应松茂的仰慕与激动。
自己的侄子个性内敛、洁身自好, 他与自己的通信多半谈的是亲人、工作,从不曾如此赞美过一名女性。这让应璇玑有些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能够让应松茂强烈推荐。
其余几位教授例行询问了一些简单的问题。
姜凌报考的是在职研究生,由单位推送, 历经严格政审,她的履历非常漂亮。再加上今年参加犯罪心理学复试的一共12名,姜凌是唯一的女性,这让教授们更加稀罕,态度很温和,问的问题都不尖锐。
——姜凌同学,你本职工作很出色,晏市公安局给你的评价很高,说你是心理画像的实践先锋。你和我们说说,你是怎么应用犯罪心理学对罪犯进行心理画像的?
——你是一线刑警,为什么不报考重实践的刑侦学,反而想到报考理论性更强的犯罪心理学专业?
——读研这三年,你有什么规划?
——在职读研,第一年必须全脱产,你这一点你有准备吗?
姜凌诚恳而礼貌地回答着教授们的问题,但她的心一直提着。她要报考的导师是应璇玑,可是应教授一直没有开口,不知道应教授是否愿意收下她。
a href="https://www.海棠书屋.net/zuozhe/NVr.html" title="胡六月" target="_blank">胡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