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作者:
胡六月 更新:2025-09-08 09:53 字数:3713
——群体角色是重要诱因。
姜凌快速在纸上写写画画。
看着这些虽然粗糙却指向性明确的图表,姜凌感到一种强烈的震撼。
冰冷的数字和线条背后,是五个活生生的少年和他们背后千疮百孔的家庭与社会环境。
姜凌看向应璇玑:“这不是简单的学坏或者一时冲动。他们每个人走到这一步,背后都有一条清晰的、充满伤痕的轨迹。家庭的问题、学校的忽视、社会引导与监管的缺失……这些风险因子像滚雪球一样叠加在一起,然后在群体氛围的诱因之下,催生出了青少年暴力犯罪行为。”
应璇玑欣慰地点头:“做得很好,姜凌。那么,案子破了,人抓了,接下来呢?惩罚能阻止下一个‘陈栋’、‘周晓阳’、‘王强’吗?”
姜凌摇了摇头,内心沉重无比:“不从根子上解决问题,犯罪还会继续。甚至,当他们发现不足18岁会轻判、罪不致死之后,暴力行为还会愈演愈烈。”
应璇玑轻叹一声。
作为一名教师、一位母亲,看到十几岁的孩子犯罪,真的很痛心。
尤其是青少年犯罪,如果不尽早干预,如果父母、学校、社会不重视起来,极有可能这些孩子们会成为监狱常客,对社会造成持续性的伤害。
姜凌放下手中笔,抬头望着应璇玑:“教授,请您告诉我,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呢?”
应璇玑给出了最精辟的指导:“分类处理、多方联动。”
姜凌眼睛一亮:“教授,您和我想到了一块!这个案子,我觉得是非常好的案例,可以把我们的预防犯罪理念推广开来。”
姜凌拿起画好的表格:“您看!像王强、赵小海这样家庭破碎、早早辍学、长期处于边缘的孩子,需要的是基本生存保障、有效的监护和替代性引导,比如社区帮扶、技能培训,让他们有路可走,不至于滑向更深的犯罪深渊。”
“像陈栋这样在高压家庭下积累巨大负面情绪的孩子,需要的是家庭教育的指导、心理疏导的渠道,帮助他们学会健康的情绪表达。”
“像周晓阳这样承受巨大学业压力、内心压抑的好学生,学校和社会需要反思,是否只盯着分数,忽视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情感需求?需要提供减压的途径和更全面的成长关注。
“像李伟这样内向、缺乏自信、易受群体影响的孩子,需要增强其自信心和判断力训练,学校和家庭要给予更多关注和正向引导,避免他们成为不良群体的附庸。”
应璇玑微微一笑,笑容略带苦涩:“姜凌,理论虽好,但推广困难啊。”
她能够想象,当她在市局汇报会上提出这个观点时,那些只关注“抓人”、“惩处”的办案人员会个个沉默以对。
——谁来联动家长、学校、社区组织?
——应教授,纸上谈兵容易,落实困难啊。
第114章 家访
看到导师脸上那抹苦涩的笑容, 姜凌放下手中的笔,抬头望向应璇玑教授,眼睛里闪动着一往无前的决心:“教授, 虽然难, 但我们也要试一试。分类处理、多方联动, 预防犯罪,这是一条虽然有些理想化,但无比正确的道路。”
应璇玑看着弟子眼中那份与年龄不符的责任感,心中既感欣慰又有些心疼。
——这孩子,今年11月才满23岁, 正是飞扬青春、享受爱情的年龄,却有着救世人的菩萨心肠, 为理想而奔波受累。
她轻轻拍了拍姜凌的手背,目光深邃:“想要让别人信服,尤其是让习惯了‘抓人’思维的刑警们动容,光有理论分析还不够, 我们需要把工作做深,做透。走!我们再去看看这些孩子犯罪的根源在哪里。”
接下来的两天, 在赵刚大队长安排的民警陪同下, 应璇玑和姜凌开始了密集的家访。
陈栋的父亲,那位只关注孩子成绩、从不关心孩子心理、动不动就拿皮鞭“教育”孩子的车间主任, 面对教授和警察,依旧板着脸, 语气生硬:“自古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小子就是欠收拾!警察同志,该怎么判就怎么判,让他吃吃苦头就老实了。”
陈母虽然心疼, 但她顺从惯了,坐在一旁默默垂泪,不敢吱声。
姜凌拿出连夜完成的《陈栋个体犯罪风险评估报告》,上面清晰地标注了“高压专制型家庭环境”、“长期情感忽视”、“累积愤怒与挫折感”等核心风险因子,并附上了陈栋在审讯中关于父亲皮带和母亲哭泣的描述摘录。
姜凌语气平和:“陈师傅,陈栋的行为触犯了法律,必须承担责任。但这份报告显示,他的愤怒和失控,与家庭长期的沟通方式和情感缺失有直接关联。惩罚是必须的,但如果家庭氛围不改变,从少管所出来之后的陈栋失去人生目标,还有可能犯罪,甚至愈演愈烈,最终毁掉自己的一生。我们希望您能看看这个,为了孩子,也为了这个家。”
陈父盯着报告上飘红的那几段话。
——他眼里只有厂里的机器和我的成绩单。
——皮带炒肉丝是家常便饭。
——在他眼里,我做什么都不对,做什么都不够好。
——我妈?就知道哭。
——公园里那个老头出来吼我,就像我爸吼我一样,我就控制不住了。
飘红的话语,像针一样扎进了陈父的心里,他嘴唇动了动,第一次没有反驳,只是重重地叹了口气,眼神复杂地看向哭泣的妻子。
良久,陈父说:“我就这么一个儿子,他犯法,我这心里也不好受。我吃了没文化的亏,就想他好好学习,考大学,将来坐机关当干部,不要像我和他妈一样,一辈子没出息。可是这孩子,天生就逆反,想法特别多,不打不成材啊。我不知道……不知道他心里对我们有这么多怨恨。”
说着说着,陈父喉头哽咽,他抬手捂住脸,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
姜凌看着痛苦的陈父,柔声道:“都是第一次当父母,没有经验我能理解。孩子个性不同,不能完全按照老经验来教育。陈栋是个敏感的孩子,对情绪的感知特别强烈,您得改掉暴躁易怒、动手打人的习惯。”
姜凌转头望向一直默默流泪的陈母:“您,也得改掉只知道哭的性子。”
陈母止住泪,茫然抬头:“可是,我,我控制不住啊……”
陈母天生性子弱,遇到委屈、难过,眼泪就止不住地往下落。
她是家庭主妇,没有工作,每天都是围着锅碗灶台、丈夫孩子过日子。陈父没读过什么书,收入一般,一个人养家,压力不小,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吼老婆、打孩子。久而久之,陈母的个性完全被压制住。遇到丈夫打陈栋,她不敢劝,也不知道怎么劝,只能偷偷塞点从牙缝里省下来的钱给儿子。
除了眼泪,她没有其他宣泄委屈与痛苦的方式。
姜凌面色凝重:“不改,难道让陈栋继续犯罪?你们不怕邻居们指指点点、不怕死了没脸见列祖列宗?”
不同的人,应该有不同的对待方式。
这一点,姜凌在梁九善那里深刻体会过。小宇抚养权问题花费了个把月的时间进行调解,却不如他“装神弄鬼”一番来得干脆利索。
像陈父、陈母这类文化层次不高的人,脸面和祖宗最重要。你和他谈心理健康、讲家庭教养那完全就是天书,不如说说邻居眼光、死后待遇。
陈父放下手,冲着妻子吼了句:“哭哭哭!一天到晚只晓得哭,福气都被你哭没了!”
姜凌眼风扫过陈父:“你是一家之主,这个家的氛围全由你把控。你不吼她,不打儿子,她就不会哭!陈栋之所以反抗你,就是因为看不惯你在家吼妈妈。他个性敏感,爱妈妈,可是你却总是在家里摆家长作风。如果你爱护妻子,珍惜这个为家庭付出所有的爱人,陈栋的性格也不会成为这样。”
姜凌加重了语气:“父亲是儿子学习的榜样!本次事件中,陈栋打人最狠,将一个身无寸铁的老头打成颅骨骨折,学的就是你!”
被一个二十几岁的年轻女性教育,陈父脸上有些挂不住,深吸了一口气,敷衍回应:“行行行,我听警察的。以后,我不打他、不吼他,这总可以了吧?”
姜凌拿出一份保证书,送到陈父面前:“行,那在这上面签字画押吧。”
陈父看着保证书上那大大的字体发呆。
——保证不打陈栋、不吼陈栋、不搞家长作风、要摆事实讲道理……
“这个,就不用了吧?”一生谨慎的陈父是经历过大运动的人,最怕签字搞书面文章。
姜凌却冷着一张脸:“口说无凭,立字为证。我们会不定时进行家访,如果你没有做到,那就要强制参加社区劳动。如果情节严重,我们会反映给单位,让厂领导来和你谈话。到时候如果你丢了工作,那就不要怪别人。”
陈父一听,立马变了脸色:“行行行,我签、我签!”他在保证书上歪歪扭扭签上自己的名字,又摁了手印。
a href="https://www.海棠书屋.net/zuozhe/NVr.html" title="胡六月" target="_blank">胡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