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作者:又生      更新:2025-09-09 09:19      字数:3314
  方时镜、杜溪亭等人看向林佩。
  对他们而言,这是一场无准备之战。
  林佩道:“大家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
  方时镜说起他在老家惠州的所见所闻,表示郑冉的初衷应不坏,坏在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当。
  杜溪亭说郑冉在案发之前连续好几年考功都在中上之流,可惜性格过于刚烈,刚极易损。
  “说起郑知州,我是最熟悉的。”于染清了清嗓子,站出队列,“我与他同为永熙元年的进士,深知他为人正直,志向远大,一直恪守以民为本、官清政明的原则,相信他在高州一定是看到了无法容忍的真相,才会决定用自己的生命守护当地百姓。”
  怀生依然低头跪着,只是当他听到于染的话,干涸的眼眶再次涌出泪水。
  “陆大人,那你觉得郑冉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林佩反问道,“你觉得大家的评价对吗?”
  陆洗道:“我以为大家各有各的道理,郑冉可以是一个良臣,一个直臣,也可以是损害社稷利益的恶人和忤逆朝廷的罪人,不同角度,他可以有千般面目。”
  林佩道:“这话说了又好像没说。”
  此时大殿门口出现一列人影。
  刑部吏员在侍卫的护送之下入殿,将案卷悉数呈放御前。
  “陛下,太后。”陆洗等众人都陈述完意见,举起笏板,“臣真正想说的是,抛开一切身份地位学识政见,郑冉他首先是一个人,趋利避害才是人的本性。”
  董嫣道:“继续说。”
  陆洗道:“一个人在还能看到前途的情况下是不会自毁的,哪怕被十王府威胁分赈济款,哪怕看到百姓的田地被无情兼并,这些都不足以把他逼到那个份上,诚如方尚书和杜尚书刚才所言,只要他还有可能熬到任期结束,他就一定会选择忍,忍到离开高州再开口说话。”
  董嫣道:“陆相认为真相是如何?”
  陆洗道:“臣认为带头冲常平仓的人不是郑知州,真相是——郑知州只是碰巧路过那里。”
  此言一出,满堂哗然。
  众人只是就事论事觉得郑冉本心不坏,却从未怀疑过这件事的起因。
  尧恩道:“容下官提醒陆相,郑知州纵容乡民搬空常平仓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即便三年过去,当地目击此事的百姓仍有百余人,且郑知州本人在狱中也对此供认不讳。”
  陆洗翻开案卷:“这是果,不是因。”
  林佩的眼皮跳了一下。
  他在三月大朝经历过这样的气氛,所以能察觉到自己和尧恩此刻已经在陆洗的局中。
  御前明烛照丹青。
  案卷一页一页翻过,声声入耳,仿佛已故之人有了呼吸。
  陆洗忽然在某页停下,侧过身,用犀利的眼神盯住林佩。
  陆洗道:“听闻林大人前日刚去丰阁看过这份案卷。”
  林佩道:“是。”
  陆洗道:“难道你没发现这儿缺了一页吗?”
  林佩道:“当时光线昏暗,我视物不清,没注意。”
  陆洗道:“朝堂之上可不兴耍无赖啊。”
  林佩面不改色:“看前后内容,这一页应是大理寺完成了复核之后所做的注释,有的案子有,有的案子没有,怎么陆大人,你私下养了那么多家臣,连三司会审的程序都弄不清楚吗?”
  陆洗道:“大理寺卿,请说话。”
  大理寺卿道:“林相说的不错,这一页的内容是不影响案情走向和结果。”
  陆洗笑了一声。
  语罢,把案卷往前翻了两页,用镇纸压住。
  陆洗道:“刑部验尸官的记录不清,存有疑点。”
  尧恩道:“何处有疑?”
  陆洗道:“关于十六名守仓军士的死因,如此大案的记录过于笼统,须知三百年前地方提刑就已经将械斗造成的伤口分为二十余种,怎么到了我朝反不如初?”
  尧恩道:“彼时天气炎热,尸体运到京城已经只剩白骨,你想知道伤口形状也不是不行,调高州狱案,或去问当年负责给此案验尸的地方仵作便知,只是今日等不到了。”
  董嫣久居深宫,不懂刑律,只把目光投向陆洗。
  “太后恕罪,前人言初情莫重于检验。”陆洗大声道,“臣知这十六名收仓军士的尸骨就埋在京城西郊,故前日擅作主张,找守墓之人把棺材抬了出来,此刻就放在千步廊。”
  董嫣吓了一跳:“什么?”
  陆洗抬起眼,一字一顿:“臣请开棺验尸。”
  董嫣连忙捂住朱昱修的耳朵,担忧道:“这未免过了,陆相执意重审此案,本宫答应便是。”
  林佩开口提醒:“太后勿忘方才所言,若无证据,则要问陆大人之罪。”
  董嫣又为难了:“这……”
  殿中安安静静的,无它人插话。
  百官都明白事情到这一步已没那么简单。
  这是两个站在庙堂最高处的人之间的对弈。
  却值僵持之际,刚才还不耐烦的朱昱修突然来了兴趣。
  “母后,朕不怕。”朱昱修掰开董嫣的手,抬起脸,眨了眨眼睛,“朕想看开棺验尸。”
  青玉鸠车滑落地毯。
  林佩和陆洗不约而同地看向小皇帝,眼神皆是意味深长。
  圣意已定。
  不一时,千步廊外的棺材被抬入宫门。
  陆洗回过神,挥袖请命:“太后,陛下,臣想推荐一个人和验尸官一起查验,以为公正。”
  朱昱修道:“何人?”
  陆洗道:“江鄱谭县人吴香,前川西眉县提刑。”
  朱昱修拍掌道:“好。”
  听到这个大名鼎鼎的民间仵作,很多人都变了脸色。
  吴香在眉县当官时曾经卷入一起人命官司,由于执着于真相,不听上司的教训,不久后就被革去官职,落得妻离子散的下场。陆洗当时谪居川西,听说其人其事深感可惜,遂出手相助,帮吴香赎回妻子。来年,陆洗收到朝廷调令升任松江知府,立刻派人把吴香一家接到浙东,供其吃住,保其安宁。吴香感激陆洗,誓死效命,以民间仵作的身份破获过许多连官府都无从下手的疑难案件。
  金水桥走过一高一矮两袭素衣。
  高个子的人肤色偏黝,目大藏神,正是吴香。
  而那跟在后面的矮个子的人,纵然束男子发髻穿男子衣服,犹不掩其清秀阴柔的面容。
  林佩只一眼便认出这人是陆洗在青霖救下的风尘女莳一。
  “林大人,这就叫千金散尽还复来。”陆洗悄声道,“我的扇子可不白搭。”
  “我确实没有你这么大的赌性。”林佩假意点头,“是非成败,自求多福。”
  艾草点燃,殿外青烟升腾。
  安抚亡灵的钟鼓之乐响起。
  刑部吏员打开棺材。
  十六具白骨在殿廊之下一一排开。
  验尸官对照死者的身份,详细复查年龄、性别、身高等是否吻合。
  吴香却不是按部就班。
  他只扫了一遍尸骨,然后蹲下身,从中夹取出一块腿骨,交代莳一根据骨上的痕迹把十六名死者划分为两拨人。
  验尸的过程相当繁琐,但由于朱昱修坐着一动不动,百官也都战战兢兢地站在原地观看。
  一个时辰之后,案情迎来转折。
  吴香和验尸官得出的是不同的结论。
  验尸官维持原来的判断,认为十六名守仓军士系与暴民发生械斗致死,且身份无疑。
  吴香作为仵作却提出了疑议。
  尧恩先行问话:“仵作为何提出疑议?”
  吴香道:“回大人,在下对死者的身份并无疑议,但这十六名收仓军士并不是如前所说全是死于与暴民的械斗之中,至少从时间和死法来看就可以分为两拨人。”
  尧恩道:“何以见得?”
  吴香道:“大人请看。”
  第15章 昭雪(下)
  械斗伤可以分为钝器伤和锐器伤两大类型。
  钝器所伤,如棍棒、锤子所伤,骨头凹陷、粉碎或不规则开裂。
  锐器所伤,如匕首、箭矢所伤,形成的损伤平整光滑,形状具有辨识性。
  十六名死者大部分为钝器所伤,但有三名的情况极其特殊。
  他们的身上没有钝器伤,而其颅骨、肋骨、腿骨还分别留下了几处三棱锥形的切口平整的锐器伤痕。
  吴香反复观测,判断出这些伤痕是箭矢造成的。
  莳一取出死者生前所穿的衣物,在对应位置找到破口,亦证明了这一点。
  吴香道:“大人,这是筒子箭所致,箭镞长五寸,采用夹钢制造,民间没有,也并非当时守仓军士配备的标准,在广南当地只有十王府曾经私铸过这样的荞麦棱箭镞。”
  尧恩皱起眉,问道:“两拨人死亡时间和地点不同又是如何推断得的?”
  吴香就地从衣服中夹取出一缕未完全腐烂的染色丝线:“大人请看,这是红翘花染上的颜色,颜色只出现在这三个被筒子箭射死的军士身上,而其余的守仓军士身上并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