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作者:又生      更新:2025-09-09 09:20      字数:3296
  林佩道:“明白,这笔钱得让兵部留给你。”
  陆洗道:“是。”
  林佩一页一页翻过去,翻到末尾的留白。
  却还没问,陆洗就答了他。
  “剩下的钱我不管,你拿去花。”陆洗道,“给礼部编大典,给刑部修律法,给百官涨俸禄,你想怎么花就怎么花。”
  林佩道:“我没问你,你别自作多情。”
  陆洗笑道:“不够再问我要。”
  林佩:“……”
  他也不知为何,和陆洗聊家国大事,总会一步一步地落到怎么分钱这个话题上。
  可他又无法回避这个话题,因为分钱的确是利益权衡的最终体现。
  陆洗用纸钞标定了粮米、丝绸、盐铁、金银等一切事物在市面上的价格,也就统一了分钱的那杆秤,如此做法虽然略显浅薄,总不那么受文人士大夫的待见,却颇有至简的美感。
  林佩把手拢进衣袖:“我也先与你打一声招呼。”
  陆洗道:“是关于缩减五军都督府的人数吗?”
  林佩道:“不是,裁兵的事由兵部负责,你管好你自己,不要过问。”
  陆洗道:“就喜欢你这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能耐,你说。”
  林佩道:“第一,涉及迁都所用的工程款项,不容一丝一毫的克扣贪墨,第二个是南直隶今后的部署安排,也请户部务必听从我的一切调令,不要出现拖延或执行不力的情况。”
  陆洗道:“你会讲良心吗?”
  林佩顿了顿,身子往后一靠,捋平衣褶:“只要你守规矩,我就讲良心。”
  陆洗道:“好。”
  两人相视一笑。
  *
  交接之后,右侧屋人去影空。
  陆洗把妞儿带走了。
  林佩站在光里,抬头望中堂勤于守成四字牌匾,心里默默念过状元卷中的字句。
  从这一刻起,两京一十三省的担子落在他的肩上。
  他知道水面下的暗流才刚开始涌动。
  他掌着舵。
  他要把船开向未知的水域。
  第69章 迁都(一)
  林佩主持迁都, 所做第一件事是裁军,所见第一个人是兵部尚书贺之夏。
  贺之夏刚走进文辉阁便收到一道成令——裁撤左、右都督府屯扎在直隶的四万京军。
  “迁都乃是圣上顺应天时做出的决定,势在必行。”林佩一边整理户部、工部交过来的公文, 一边对贺之夏说道, “现在南方诸省安定富足, 左军都督府主防东南倭寇、右军都督府主防西边吐番即可, 两府驻扎在直隶的四万京军实属冗余,应当裁撤。”
  “林相,这……”贺之夏想了一阵, 如是说道, “既然圣上决意迁都,把整个北方军防交给陆大人部署, 兵部按他的要求筹备便是,可五府这儿,怕是各位将军心里都憋着一口气, 如果直接对他们宣布裁兵,以习武之人的脾气估计脸色都不会好看。”
  温迎在一旁,听得也无心再捡本子。
  林佩接着道:“没有关系, 给他们时间, 现在是八月末, 你第一次先去右军都督府商量,说予以四百万两银的津贴用于安置军士,隔半个月,你再去左军都督府商量, 说予以三百六十万两银,按此类推,他们每拒绝一次, 便减四十万两银。”
  贺之夏道:“减到多少为止?”
  林佩道:“到十月,如果他们还不领命,你再来找我。”
  贺之夏道:“林相能对下官解释其中缘由吗?”
  林佩道:“你不必知道缘由,可以直接对他们说,这是圣上的旨意。”
  贺之夏道:“那其余的……”
  林佩道:“放心,我不会让你一个人累死累活的,中军和前军由我来办。”
  贺之夏闻言,点了点头,应承下来。
  林佩目送贺之夏走出院子,关窗,咳嗽一声,拉了拉身边的温迎。
  “抱歉。”温迎回过神,忙把弄乱的奏本重新归位,“这些是前日的,这些是昨日的。”
  林佩道:“乱就乱,放着,你再跟我去一趟宗人府。”
  温迎道:“这回是?”
  林佩笑道:“借画。”
  *
  到了宗人府,经历引二人到堂后。
  朱敬在古树下练剑。
  他的步伐轻缓而流畅,剑随身动,身随剑转。
  林佩拱手作揖。
  朱敬朝来客的方向看一眼,背过身去:“迁都这样的大事,既然陛下和太后不问天地祖宗,与两位辅政大臣商量着就定下了,那本王还有什么话可说,宗室还有什么话可说?”
  林佩道:“宗室不认同,阜国的都城就迁不了,但某窃以为,王爷若真为大阜宗室长远计,便不应该排斥,应该参与其中才是。”
  朱敬道:“怎么参与其中?”
  林佩道:“宗室迁入北京,自当划出新的封地,而南京留作陪都,原封地亦不必减少,不知这么说够不够明白?”
  几片落叶随风飘落,恰好落在剑尖上。
  朱敬凝眸。
  林佩道:“某只是传达陛下的心意,并非自作主张。”
  朱敬手腕轻转,剑尖微微一挑。
  树叶翩然飞起。
  “既然给的是地,想必要换些别的什么。”朱敬道,“本王愿意一听。”
  林佩道:“换一幅画。”
  朱敬道:“又是《行舟图》?”
  林佩笑道:“不是《行舟图》,是《幸蜀图》。”
  朱敬手中剑势由疾转缓:“蜀道蜿蜒曲折,陡峭艰难,忆明皇果决勇武,弃剑下马,轻装而行,终攀登至顶峰,纵览川西之壮丽。”
  林佩道:“正是李道人的这幅画。”
  朱敬道:“画中之意,朝廷要裁中军都督府的兵?”
  林佩道:“王爷明断,中军直隶卫队如今有六万,可否裁减三分之一,余下让泰昌郡王领二万兵留在南京镇守南直隶,再让赤峰营主将吴清川领二万兵驻扎于北京。”
  “铮——”一声轻响,剑身收入鞘中。
  朱敬微微闭目,深吸一口气:“林相,你可真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啊。”
  林佩道:“不敢,是如履薄冰。”
  朱敬道:“你接着要去的地方是前军都督府,是不是?”
  林佩抬起头,目光如水平静:“是,带着从宗人府这儿借的画去。”
  朱敬一笑,握剑转身。
  林佩站定。
  朱敬叹道:“你信我会顾全大局,我也信你,一直如此。”
  林佩这才松了口气,鞠躬言谢。
  不多时,经历按朱敬的吩咐拿来一只黄花梨镶厚螺钿画匣。
  温迎接过画匣,目光饱含敬意。
  下晌,林佩穿过千步廊,来到六部对面的五府。
  *
  中军都督府门口守卫森严,两侧有高大的石狮,插遍黄色旌旗。
  左军和右军的都督府门前常有士兵巡逻,口号声与脚步声响得千步廊上都听得见。
  唯独前军都督府门口没有什么阵仗,只种看几棵松柏,一片安静宁和。
  明轩生在将门,祖上是被誉为战神的曹国公。
  他有一件在京中广为流传的事迹,便是曾考中进士,而且还是殿试第六名,和林佩的名次一样好,可遭人恨的是,不久他便放弃进修庶吉士随父兄从戎去,似乎考功名只图一乐。
  他的婚事又是另外一个传说,那时他在广南带兵,旁人给他讲亲,他的态度总是很敷衍,说自己无才无德,不求对方美貌贤淑,也不求门当户对,只要是个女的就行。
  结果第二年他迎娶了才貌冠绝京城的韩国公嫡长女。
  这是一个清芬世守的聪明人。
  明轩闻讯到府门口迎接,与林佩、温迎行过礼数,一同入前厅喝茶议事。
  明轩道:“贺尚书前脚刚从邱将军那儿走,林相后脚便来到我这儿,今天真是热闹。”
  林佩道:“贺尚书秉公办事,我也是秉公办事,明将军放心,中书省不可越过兵部干涉五府机要,这个规矩我恪守二十年从未打破,今日也不会打破。”
  明轩道:“我们之前主张的换防之策没能奏效,林相这时找我,难道觉得还有转圜余地?”
  林佩道:“北方军防,陛下已全权交给陆洗,没有余地。”
  明轩道:“唉,那就是要裁我前军的编制。”
  林佩让温迎取出匣中的画,打开卷轴。
  画幅抖落。
  崇山峻岭之间,一条条蜿蜒崎岖的栈道赫然入目。
  “如果只是裁军,那是贺尚书的差事,我不必亲自见你,我也知道,似你这样知书达理的人,必不会像别人那样顽固抵抗。”林佩说道,“我见你,是想和你同修这条蜀道。”
  明轩道:“什么意思?”
  林佩道:“前方打仗是大事,后方稳定亦是大事,我想请你出任南直隶兵部尚书,与户部共担此责,一来前军缩减各卫所十万人之后仍留二万驻守南京,统军之将由你推举,二来今后南直隶、广南、桂南的卫所可由你下令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