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作者:又生      更新:2025-09-09 10:36      字数:3287
  风变大,云层翻涌。
  太液池面腾起细浪。
  陆洗继续说道:“过去,臣觉得陛下尚年幼,正当天真烂漫之时却要背负家国社稷的担子实在过于沉重压抑,所以才想方设法为陛下寻开心。”
  朱昱修深吸一口气,站稳脚跟,直视陆洗的面容。
  陆洗颔首:“可现在陛下已快到临朝亲政之年,如果只是念及与臣的旧情而不谈疑虑,那么臣觉得大可不必再继续下去,事关北伐大计,臣即刻说出实情。”
  朱昱修眼中的戒备立即消散,坐回了龙椅。
  陆洗稍一停顿,开口道:“陛下对朔北的实况知道多少?”
  朱昱修道:“朕听闻当地百姓渴望朝廷的治理如久旱盼甘霖。”
  陆洗道:“实际上,那里的百姓不认臣,不认林相,甚至未必认得陛下,他们只想在春天把小麦播种下去,等夏季再收回粮食来,谁能给他们生活的保障,他们就认谁。”
  朱昱修道:“哦?是这样吗?”
  陆洗道:“是,试想一个人如果连饭都吃不饱衣都穿不暖,如何指望他忠君爱国呢?”
  朱昱修眉间微蹙,陷入沉默。
  陆洗道:“臣想让他们尽快过上好日子,就像臣过去希望能给陛下在深宫之中枯燥压抑的日子带来乐趣,都是真心。”
  朱昱修没有因为陆洗把自己和一介平民相比而恼怒,而是认真地思考了这个问题。
  阮祎取来朔北地图铺在云石小几上。
  高檀刚才调了几个侍卫,又将其遣散。
  ——“陛下,臣先从迤都说起。”
  之后的一个时辰,陆洗照着这张朔北地图,挨个州县地讲述实情。
  他并不像事功册里说的那样繁杂,而是用一个个具体生动的例子说明自己的理由。
  “在迤都,军民联合的屯田制曾让一个寡妇在三天内办完所有垦荒手续。驻军直接划给她五亩新垦的熟田,军需官当场登记造册,隔日就有士兵帮着修好了引水的沟渠。等到秋收时,她家的麦子不仅养活了三个孩子,还多出两石充作军粮。”
  “如今这座边城能撑起五千驻军的粮草供应,靠的正是这般军民一体的效率。若现在就要拆分成三司分管,光是丈量她那块田就得等户部派员、兵部核籍、工部勘验,来年春耕前都未必能种上庄稼——而北境的战事,等不起这些文书往来。”
  听完这一番话,朱昱修想通了。
  无论什么出身,一个人想要挣脱天命枷锁的心志可以是相通的。
  他身为一国天子,如果连面对事实的气魄都没有,何谈改变事实。
  风吹云开。
  陆洗道:“请陛下准臣出征,待朝廷北定乌兰彻底歼灭鬼力赤再对朔北施行改制。”
  朱昱修道:“好,朕意已决,即刻批红。”
  君臣之间的那一道光线逐渐扩散,照亮整张几案。
  陆洗告退。
  朱昱修忽然想起什么,起身就追,追到御桥上。
  ——“右相!”
  陆洗停下脚步,回头行礼。
  朱昱修的眼眶微红:“纵然朕愿意支持你,然而情是情理是理,你方才与朕说的只占一个情字,却不占理,不是长久之计。”
  陆洗道:“是,陛下圣明。”
  朱昱修道:“如此,左相定不会善罢甘休的,朕怕你走之后朕挡不住他们。”
  陆洗笑了笑,温和道:“陛下勿要忧虑,世上只有臣子替天子遮风挡雨,岂有天子为臣子举华盖的道理?待臣拿下乌兰,陛下只管做该做的事。”
  直到这一刻,朱昱修才有些明白这个替自己遮挡了无数风雨的年长的男人。
  灰雁从桥下游过划开波纹,又很快被流水冲淡,仿佛从未惊扰过这片暮色。
  *
  夕阳斜照窗柩。
  墨色沉入笔洗。
  温迎敲门进来。
  林佩抬眸:“是宫里的消息吗?”
  “是。”温迎道,“陛下恩准平辽总督府所请,驳回了万怀朔北布政使的任命。”
  啪,嗒。
  笔从手中滑落,纸面晕开墨痕。
  温迎道:“事情还有缓转的余地,我们可以在二月十五的大朝上争取重议。”
  林佩一声叹息,抬手扶着额头,指尖微微发颤。
  他没有想到陆洗这次在御前反客为主,用一场心理战再次争取到了领衔北伐的机会。
  自迁都以来,北方尤其是平辽总督府的军需成为国库最大的开支,在北方防线已然稳固、敌首遁逃的情形之下,朝中对是否继续北伐的分歧逐渐突现。
  因为他的步步紧逼,两边早已暗流涌动。
  一直从陆洗那里分好处的人眼见董颢被调离工部便开始抱团取暖。晋北有李良夜的把持勉强算稳当,北直隶、辽北的各州县官员则近半数都在呼吁兴师北伐,朔北几乎全在平北军控制之下更不必说,这还没有算其在大江南北的诸多党羽。
  如果陆洗依然掌控北境军政大权,想要在朱昱修亲政之前和平收回朔北就几无可能。
  面对这样的情状,吏部有限的调动显得杯水车薪,要想解决问题只有从源头入手。
  林佩知道自己不能停。
  弈棋如治国,不可因一隅之争而失全局之势。
  “他不退反进,没有把第二颗子下对。”林佩缓过神,徐徐说道,“将来且不说江南那些分不到好处凭白出血的大族,就是各都督府和几个部院堂官也能撕他们半条命。”
  温迎道:“既然如此,大人为何不让在大朝上布局?”
  林佩抽出笔下的纸,放进火盆里烧掉。
  温迎道:“大人你再想一想,我先去……”
  就在他以为林佩是念及共事一场的情分对陆洗有所心软的时候,听到了如往常一般平静而坚定的回答。
  “他不按路数是他的事,我们不能被带偏。”林佩应道,“陛下已经下了旨意,此时阻挠太早而且有损国体,我们要先把他送到风口上,然后静等时机,蓄势而发。”
  第96章 进退(一)
  二月十五, 文华殿大朝。
  兵部先奏朔北军情,而后详细报告出征筹备事项。
  本次出征仍以宣府大营的平北军卫主力,闻远为主将, 董成为副将。
  与上次不同的是——除了宣府这条大路, 总督府还同时从凉州和广宁各发一队精锐, 从西部、中部、东部三线并进, 对乌兰形成合围之势,逼迫鬼力赤与阜国主力决战。
  “众卿觉得如何?”朱昱修问道。
  殿中一阵安静。
  这时,林佩清了清嗓子。
  “陛下, 平辽总督府今年所报五百万两银军需, 粮草、军械、饷银,各地已经在筹措转运之中, 沿途驿站亦备足车马人手,吏部亦遣专员督办。”林佩道,“若有差池, 甘愿领罪。”
  “林大人这话说的。”陆洗转过脸,“你坐镇后方尚且要领罪,我若在前线吃了败仗, 岂不要以死谢罪?”
  林佩道:“本是一番好意, 不知陆大人为什么要在出征之前说不吉利的话。”
  陆洗笑着抖了抖袖子, 一同出列道:“陛下,此战关乎国运,臣既受此重任,必当竭尽全力, 不负圣恩——此战,必胜!”
  朱昱修抬手示意。
  贺之夏捧出调兵令。
  朱红印泥在绢帛上洇开。
  ——“既定三月初三卯时,大军开拔!”
  ——“陛下圣明!”
  朱昱修望着满朝朱紫, 想起上回议迤都之战时的情景。
  彼时,群臣争相请命,慷慨陈词。
  可今天的气氛有些许不同。
  平时追随陆洗的官员及平辽总督府一众将官热烈响应,山呼万岁圣明。
  而方时镜垂着眼皮,杜溪亭眉头紧锁,其身后的几位要员纷纷摇头叹息;朱敬和五府其余将领也沉默得出奇,一个个的绷得僵直。
  唯贺之夏像一块后知后觉的迟燃的炭火,灰白之下依然带着炽热的温度。
  “陆相。”贺之夏道,“《左传》有云,师直为壮,今我大阜军队救民伐罪,解边关倒悬,此所谓仁义之师。下官只恨年老多病不能再随军出征,愿你攻克乌兰,扫平蒙古,早奏凯歌。”
  陆洗拱手道:“多谢贺尚书。”
  钟响,朝毕。
  朱红宫门缓缓闭合,残阳掠过金銮殿脊。
  *
  宣府大营的校场黄沙弥漫。
  陆洗一早从京中来,在闻远等人的陪同下检阅新到的火器。
  三样乌沉的铁家伙列在将台前——一架可连发三弹的迅雷铳、一门能调整射角的奔狼炮、一箱引火即炸的石雷。
  “都是新研制的?”陆洗敲了敲炮架,听到铁器发出咚咚的回响。
  闻远道:“是梁先生亲自押送来的,说是工部军器局新制的样炮。”
  话音未落,远处传来木轮轧过砂石的吱嘎声。
  一辆榆木轮椅逆着风沙行进,推车的士兵被吹得睁不开眼,椅上的人却目光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