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上珠华 第589节
作者:
秦兮 更新:2025-09-10 11:29 字数:4407
女孩子们的惊喜是显而易见的,见她们都这样高兴,苏邀心里也开心,笑着道:“大家都先不必着急,织场的地点如今未定,你们就先住在这里,等到织场定下来了,你们便住到织场去,吃住都在织场。”
大家千恩万谢。
苏邀过来一趟,把事情简单的交代了一遍,便带着沈妈妈她们重新回吴家祖宅去。
沈妈妈在车上还是忍不住感叹:“子龙真是个可人疼的,只是,生在这样的家庭,未免太可惜了。”
刘春梅到底只是一个女人,身体还不怎么好,他父亲看到她们在海盗手里竟也不肯救,反而还不承认她们的身份,有这种爹,以后只怕也是无穷的后患。
苏邀却并不这么看,她轻声说:“英雄不问出处,刘春梅虽然身体不好,可是对他却是一心一意,只要他上进,以后日子不会愁的。”
织场虽然不可能让她飞黄腾达,但是只要是技术好的女工,基本上靠着织布可以养活一家人了,再加上若是肯钻研的,学些绣工,便更是许多布行抢着要。
她可以发话把刘春梅母子都带到更好的地方去,许他们前程。
但是这种不劳而获的事制对很多人来说都不是什么好事,很容易让他们觉得得到的太过轻易。
为了他们好,还是让他们自食其力再说吧。
沈妈妈听出苏邀的意思,顿时有些不好意思:“我也是人老了就心软,看到子龙便想到小时候的少爷……”她这个时候说的少爷,指的就是沈嘉言了。
小时候,沈嘉言也是比一般的小孩子懂事的。
苏邀忍不住笑了笑:“我知道妈妈的心意,我也同样喜欢子龙。因为喜欢,所以我希望这个孩子能够一步步走的踏实,这样的路才是最稳当的。”
沈妈妈点点头。
等到回到吴家,苏邀下马车之前看了六戒一眼:“之前说的那队抛下了女人俘虏的逃兵,找到了吗?”
作为士兵,竟然放弃自己的百姓,而作为父亲,更是抛下自己的子女,这种人,怎么配在军中?
他为谁拼杀?
六戒摇了摇头:“人太多了,还在查,不过子龙说的有名有姓,查起来很容易。如今城中的事也已经差不多了,到时候我再问问,一定把这些人揪出来。”
苏邀嗯了一声:“找到之后不必多说,直接军法处置!”
这种抛弃百姓的懦夫,要他们有何用?
现在正是训练新水军的时候,正好用这些人警醒那些仍旧还在做着美梦的东西,让他们睁开眼看看清楚,如今已经变天了。
六戒肃然应是。
回了宅子,苏邀才喝了口茶,三省便在外求见。
苏邀让人把他叫进来,三省脸上犹带着几分兴奋,一进门便笑着给苏邀行了礼:“太孙妃,您猜对了!周正山他当真要见我,而且与我说了他听见倭人用东瀛话交流之事!”
果然,周正山如苏邀预料的一般,是还有些良知的。
三省搓了搓手,十分佩服苏邀的判断。
苏邀并没有太过意外,毕竟周正山这种跟倭寇打了一辈子的人,之前也一直都在拼命的人,哪怕是做了错事,也总有一点良知的,何况,更直白一些的说,也是需要一个可以让他低头的理由和契机的。
只不过这个契机是她提供的罢了。
正好厨房那边送了饭菜过来,苏邀见沈妈妈欲言又止,便道:“妈妈不必等我了,你们先吃,我过去瞧瞧。”
这种事,得抓住时机,拖延下去,人的心态便容易变,她不想再把这件事拖下去。
沈妈妈就知道她是这样的性子,叹了口气,又拿她没法子,只能叮嘱她:“那您可早些回来,也别太晚了。”
苏邀朝着沈妈妈笑笑,转身出了门。
沈妈妈十分发愁:“真是不该跟殿下分开走,若是殿下在,好歹姑娘不至于这么累。”
这个时候,沈妈妈是真的很想念萧恒了。
若是萧恒在,不管再急再难的事,他都是一定会冲在前头的。
她又隐约有些明白了,为何苏邀在萧恒跟前的时候,总是放松自在的。
这么一想,沈妈妈心中又放心起来-----不管怎么说,夫妻是一辈子的,苏邀跟萧恒两人感情这么好,以后苏邀能轻松的时候还有许多。
周正山趴在桌上困的睡了过去,他最终还是没有能够狠下心当没听见那两个倭人的话,若是城中百姓真的死伤,他良心上真的过不去,当年投军之时,他曾在祖宗灵位跟前发誓,一定会保护乡里。
这些年,他自问也算是一个还算合格的将领。
哪怕是做了错事,他也不想错的没脸下去见祖宗。
房门吱呀一声响了,他马上下意识的抬起头,见到苏邀的时候,他怔了怔,又有些恍然-----是了,现在吴家堡的什么事都是苏邀作主,这种事自然也会被禀报到苏邀那里去。
他正准备把听见的那些话再说一遍,便听见苏邀说:“周大人,我之前便说,你年轻的时候奋勇杀敌,不像是个没有良心的人,现在看来,你没有让我失望。”
这话说的让周正山有些莫名,但是,见苏邀半点不提那两个倭人的事,他想了想就明白了:“太孙妃是在拿那两个人试探我?”
第1334章 预料之中
周正山到底也是当官多年的,苏邀的话一说,就知道之前那一出是苏邀故意让人设计的,他心里真难生出被人愚弄的愤怒,挑了挑眉冷笑:“太孙妃可真是看得起我,我一个区区犯官,连个前程都没有的人,太孙妃竟还舍得在我身上费事费力的折腾,真是令我受宠若惊。”
苏邀半点儿也不生气。
许多人总是自以为自己的尊严十分值钱,可是要苏邀来说,尊严都是自己挣来的,而不是靠着别人给的。
她这么想,也干脆这么说了:“周大人的确是值得人看得起啊,若你今天一言不发,当这件事没有发生,任由底下的百姓被人欺凌,那我才真是看不起你!”
先说了这么一句,见周正山哑口无言,苏邀才坐了下来,沉声看着他:“周大人,我们打交道的时间也不短了,有些官话还是能省则省吧。今天我试探你,你也经过了试探,可见你也不是真的甘心赴死,何况,就算你愿意,你那夫人和女儿也未必愿意吧?”
周敏都是能在萧恒跟前宽衣解带的性子,娇生惯养是自然的,这种千金大小姐,哪儿能那么轻易的想去死呢?
苏邀没有等周正山废话,敲了敲桌子:“周大人,还是说,你希望我把他们审问犯人的那一套都拿出来在你身上施展?若你真想的话,我也可以去把你的老父母亲和你妻子儿女都接过来,当着你的面一个个的用刑。可是,走到那一步的话,就很没意思了,你说是不是?”
周正山张了张嘴,他想说话,但是竟发觉自己无话可说。
话都被苏邀说完了,他还能说什么呢?
闭了闭眼睛,他有些颓然的放下了手里紧攥的拳头,缓缓呼出一口气来:“你有什么想问的,就问吧。”
这就是终于肯开口合作了。
苏邀也没有客气,单刀直入:“赵二是谁的人,你为什么听命于一个白身?”
一个都没有功名的人,竟然能够指使的动四品将军,这不是太奇怪了吗?
周正山嘴唇动了动,其实他也知道这一天迟早要来的,但是真正来临的时候,还是有些挣扎。
好在,这一次他也没有挣扎太久,便下定了决心:“他是赵家的家奴。”
赵家。
苏邀原本还在敲着桌面的手指停了下来,房里一时静谧无声。
能让周正山说一声赵家,又能有这个能耐的赵家,必定不会是什么无名小卒,而只要顺着这个方向去想,这个赵家指的到底是哪个赵家,也就不言而喻了。
她轻轻发出一声感叹。
是闵王和闵王妃啊。
不知道为什么,苏邀只是叹了一声气,但是听在周正山的耳朵里,却无异于是平地惊雷。
是啊,是闵王妃。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天下都是萧家的天下,这天下的百姓都是萧家人的百姓,但是闵王妃因为一己私欲,却要整个吴家堡的百姓跟着苏邀陪葬------当然,赵青叶本人从未说过一句要百姓跟着苏邀一道死,但是她发出命令的同时,已经可以预料到谋杀当朝储妃,注定是血流成河的。
而荒谬的是,他们这些原本该保护百姓的人,竟然也真的这么做了。
周正山一时再难说出一句话来。
相比之下,苏邀就要平静的多,她只淡淡的看着周正山,片刻之后才说:“周大人,我不会诛你满门,你如实画押吧,而后,等着朝廷的宣判。”
这已经是苏邀格外开恩了,否则的话,他连这个戴罪立功的机会都不会有。
周正山嘴唇动了动,到了这时候真有些惭愧了,垂下眼半响,才舔了舔干燥的嘴唇干巴巴的跟苏邀道谢:“太孙妃,真是多谢您。”
在很多人眼里,都觉得苏邀太过强势。
男人强势被人称赞,但是女人太过强势却总是容易被人指责和疏远的,从前周正山也觉得苏邀有牝鸡司晨的嫌疑,可现如今,心里又觉得自己可笑起来。
不是可笑么?
不如一个女人,其实也没什么好太难接受的,这位太孙妃的心胸就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他心中百感交集,见苏邀站起身要走了,便急忙又扬声喊住她,急急忙忙的提醒:“对了太孙妃,您凡事要小心,除了赵二和秦大当家之外,他们也还有旁的势力的。”
其实这个不用说也都知道,毕竟一地的藩王妃,只要她漏出点儿口风出去,愿意替她办事的人简直前赴后继,拦都拦不住的。
苏邀心中有数,但是对着周正山迟来的善意,还是矜持的点了点头,便带着人转身走了。
三省亦步亦趋的跟着,觉得有些牙疼:“太孙妃,若是周大人说的是真的,那现在盯着您的人只怕也不在少数,您在吴家堡……”护卫人多是不错,但是这一次,完全是因为苏邀观察入微,提前准备,打了赵二秦大当家他们一个措手不及,正如同秦大当家所说,他们的能耐远不止这一点儿。
能够横行海上这么多年,还敢自封为王的,沈海有沈海的本事。
若海盗们再次大举来打吴家堡,下次能不能撑得住,就很是惊险了。
苏邀一眼便看出三省的心思,扯了扯嘴角问他:“我说了要自己解决了吗?”
事关一地藩王妃,纵然她是储妃,也是不能直接对赵青叶做什么的。
现在证据是有,可也得能送得到元丰帝那里,否则的话,一切都是白扯。
她略微思索片刻,忽而对着三省说:“我要去杭州。”
?
三省一脸的茫然:“太孙妃,这个时候?”
这一路去杭州可不近啊,白石滩吴家堡本来便是偏远县城,苏邀过来的时候那是人家有意放水引她过来,打着瓮中捉鳖的主意,可苏邀若是要走,事情顿时就复杂的多了。
别的不说,都能让海盗水匪们攻入吴家堡了,这路上再做点手脚,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这个时候不去找萧恒,反倒是一意孤行单独回杭州,这岂不是在给那些不轨之徒创造机会吗?
第1335章 愿者上钩
闵王妃最近心情一直起起落落的。
到了封地之后,她的日子可以说是顺风顺水,在封地毕竟是头一份的荣光,谁都越不过她去,若是硬要说还有什么不满,那就是最近这些天,她一直都没有接到浙江那边的消息了。
赵嬷嬷轻手轻脚的上前给她盖了一块毯子,赵青叶便回过神来,放下了手里的书,皱眉问:“是不是快过中秋了?”
她们在封地上,一年三节也是免不了得往京城送礼的,尤其还有元丰帝的万寿节,田太后的千秋,这些都得十分打起精神来打点,她揉了揉自己的眉心:“中秋节礼得照着往常加厚三分,让长史司商议过后拟定单子进来我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