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1987开始 第4节
作者:你为什么忧伤      更新:2025-09-10 11:40      字数:4230
  “二舅,我要赚钱的方法便是这个!”
  张立军有些疑惑不解,叶怀安也没过多卖什么关子,笑着说道。
  “我准备收购一车脐橙拉到市里去卖,如果时间来得及,在过年前,我们可以跑两趟!”
  叶怀安的话,让张立军目瞪口呆,去市里卖脐橙?这他从来未曾想过的主意。
  他从七零年开始开拖拉机,到如今也十七年了,三百多里外的市里,虽然不经常去,但是每年也去几次。
  但是每次大多都是去拉钢筋和一些贵重物品,而这种在当地烂大街的脐橙,他从未想过拉着去市里卖。的确,在当地家家户户都种植的脐橙,在大伙心目中,这零售价三分钱一斤脐橙,就算拉满一拖拉机,连油费都保不了本,谁会想到去市里卖?
  别说市里了,就是几十里外的县城,这玩意都很少人卖,人家城里人还稀罕你这种脐橙?
  看着陷入思维误区的二舅,叶怀安无奈笑了笑解释道。
  “二舅,你说我们这种脐橙收购价,大概多少钱一斤?”
  张立军白了叶怀安一眼,挺无语地回道。
  “这玩意还谈什么收购价呀,你要吃,拉着麻袋去山上摘,没人收你钱!”
  叶怀安见二舅还没理解自己的意思,无奈笑着说道。
  “二舅,我计划是过年前来回拉两趟,最少得要两车,一趟最少得装两三千斤才行,一起五六千斤脐橙,
  这可不是几麻袋的事,我们就按三分钱一斤收购吧,选大一点的收,你看看今天能不能收购一车,我们明天就出发!”
  张立军听到这里,实在听不下去了,连忙喊住。
  “停,停,怀安,你还在说什么胡话,三分钱一斤的脐橙,你拿扁担去挑,你也挑不完,你知道去市里来回一趟光油钱就得多少吗?”
  看着有些气急败坏的二舅,叶怀安终于才想起这是八十年代,自己得把所有的细节和二舅讲清楚才行,不然根本没法讲。
  叶怀安无奈拿起一个脐橙,朝这二舅说道。
  “二舅,你去过市里卖过脐橙吗?”
  二舅顿时哑然,摇了摇头。
  叶怀安这才终于露出笑容,笑着说道。
  “这三分钱一斤的脐橙,在我们这不值钱,但是到市里,我可以卖三毛一斤,甚至更高,你说十倍的利润,我们能不能赚钱?”
  张立军有些懵逼,脑袋有些转不过弯来,连忙拿起桌上一个脐橙,有些不解地问道。
  “怀安,你说啥傻话呢?这脐橙在我们这三分钱一斤都没人买,为啥到了市里就能卖三毛一斤?这不扯淡吗?”
  看着一脸懵逼,加一脸不相信的二舅,叶怀安哈哈大笑,继续往嘴里塞进一块果肉,这才笑着说道。
  “二舅,这就是你见识小了,我们这种石头缝里的脐橙,整个湘南省,我们这是独一份,你这些年走南闯北,也跑过不少地方吧,别家的脐橙有我们这里的甜吗?”
  二舅稍微思索几秒钟,这才茫然地摇了摇头。
  仔细想想,还真是,当地的石头山种出来的脐橙,他在其他地方,还真没看到过,至于脐橙这玩意,其他地方也有,但是味道是真没这种味道。
  叶怀安笑着继续塞了一块果肉进嘴,这才笑着说道。
  “二舅,所以说,你见识小了,相信我,只要把这脐橙运到市里,三五毛钱一斤,我保证能卖出去,现在马上要过年了,过年买年货的城里人都喜欢吃稀奇,我们这里的脐橙,保证独一份,想不赚钱都难!”
  叶怀安的话,终于让陷入茫然的二舅有些清醒过来。
  看着手上的脐橙,尽管他还有些怀疑人生,但是在叶怀安的鼓动下,内心那颗沉浸已久的心脏终于重新跳动起来。
  要是真能卖上三五毛一斤,那一车拉过去三千斤,一斤三毛,十斤三块,百斤三十,千斤三百,一车脐橙就能卖一千块!
  一千块!
  张立军的心脏跳得越发快,双手更是有些止不住地颤抖。
  他这种感觉,就仿佛是后世一个月入三千的穷逼,突然发现自己稍微转变一下思路,便能月入三十万。
  这种刺激,让这个八十年代的汉子,内心的激动,让嘴唇都难以自控地颤抖起来。
  第6章 三分钱一斤收购
  看到嘴唇颤抖,说不出话的二舅,叶怀安不由嘴角露出一抹弧度。
  改革开放后,很多一辈子在田地里打滚的农民,突然上岸做起小生意,这其中不乏有那种,突然找到财富密码的草莽英雄。
  低收高卖这本身,就是自古以来最常见的生意手段,何况还是这个信息不流通的八十年代。
  张立军平复了心情,这才终于面色有些潮红地抬起头,看上一脸平静的叶怀安。
  这个外甥,他只感觉和往日自己印象中的那个还未长大的孩子相差太大了,难道是自己这两年沉浸在酒精里的原因?
  张立军思绪乱飞,终于压制住心里的情绪,这才认真地说道。
  “怀安,那好,就按你说的办,我们今天下午就去村里收脐橙,明天早上便出发!”
  叶怀安见二舅这么干脆,顿时松了一口气,他迟疑了一下这才说道。
  “二舅,这收一车脐橙得二三千斤吧,还有这一路上的油钱啥的,起码得一两百块吧,你身上有吧!”
  张立军沉吟了一下站起身说道。
  “等我一下,我去找一下!”
  说完,二舅站起身,便朝里屋去了。
  叶怀安问这话,自然也是知道二舅家的状况的。
  这几年,二舅家的情况实际上很差了,瘸了一条腿的他,加上老婆走了,还经常酗酒,名声也一落千丈,周围村里已经很少有人喊他拉货了。
  最关键一点还是主要附近几个村,也有好几个村民买了拖拉机,有了竞争,生意自然就差了,人家自然不愿意喊一个酒蒙子去拉货,万一出了问题怪谁?
  虽然二舅的技术没得说,曾经那次车祸也纯粹就是路况天气问题,但是人心这个东西,谁又猜得到。
  过了好一会儿,二舅才从里屋出来,脸上露出愁容,他手上拿着一叠零钱,大多都是毛票。
  他走到叶怀安身前,这才有些愁容地说道。
  “家里只剩下十三块四了,我外面还有些账没收回来,不过柴油还有两桶,肯定够去市里了,怀安,你看要不我们先少收点一点吧!”
  叶怀安也挺无语的,虽然现在才八十年代,钱也挺值钱的,他也知道二舅家穷,但是没想到二舅现在全身上下就十几块钱,也挺无语的。
  但是这生意肯定得做,而且来回近七百里路程,自己最少也得装三千斤脐橙,不然赚这点小钱,来回折腾也麻烦。
  二舅那台手扶拖拉机如果装钢筋水泥啥的,装七八吨都有可能,但是装脐橙。
  叶怀安没敢让他装堆起。简单装满后斗就行了,没必要为了赚钱担那么大风险,何况这是三百多里路。
  不过看到二舅手上十几块钱,叶怀安也有些无语,他无奈叹了一口气说道。
  “二舅,那我们先赊账吧,赊这点钱,你村里人应该会答应吧?”
  二舅有些为难地点了点头。
  实际上这两年,二舅的名声在村里并不好,大伙都不愿意和他来往,主要还是曾经喝酒发过两次酒疯。
  赊账这事,在这个时代的农村到很平常,二舅只是有些为难罢了,但是外甥既然都这么说了,也只能先这样了。
  两人商量一番后,便开始行动起来。
  大智和小建科在屋里烤火,叶怀安拿着记录重量的笔记本,开始和二舅每家每户去收购脐橙。
  二舅明显有些拘谨,带路走在前面,看着有些萧瑟的背影,身后的叶怀安不由叹了一口气。
  叶怀安外公已经去世很多年,外婆跟着大舅生活,大舅和二舅关系很差。
  当初为了争祖屋,大舅还拿锄头给了二舅一下,后来二舅主动放弃祖屋,独自到村边上建了一栋泥砖屋。
  叶怀安和这些亲戚,唯一关系好点的,也就是二舅了,至于大舅,平常就逢年过节母亲带着他来拜年,其他很少走动,母亲去世后,大舅甚至没去祭拜过,这门亲戚也算是断了。
  至于外婆,她孙子外孙那么多,对自己这个外孙,也没啥印象,按道理大智也是她亲外孙,但是她好像特别不喜欢大智,这也造成也怀安也很少去外婆家。
  二舅往村里走去,走了十几米,便来到他家最近的一户人家,二舅站在门前,迟疑了两下,才鼓起勇气敲了敲门,过了好一会儿,房门才吱呀一声被打开。
  站在二舅身后的叶怀安,抬头便看到一个五十多岁的妇女,妇女看到门口的二舅,顿时露出警惕之色。
  叶怀安朝屋里看了一眼,便瞧见屋里有几个十来岁的小孩,还有两个老人在烤火,好像男主人没在家。
  二舅对妇女神情仿佛早已经习惯,难得露出谦卑地笑容,随即开口说道。
  “秀英婶子,春生大哥在家没,我找他谈点事!”
  妇女听到二舅话,脸上没啥表情,很随意回道。
  “去老村长家里了,你找他啥事?”
  二舅这几年其实很少和村里老娘们交流了,神态明显有些不自然,主要还是去年他就喝酒和这位吵过一架,两家人都一年没说话了。
  但是想起外甥的嘱托,还有那脐橙生意,二舅终于揉了揉有些不自然的脸颊,这才快刀斩乱麻,很迅速说道。
  “是这样的,秀英婶,我想问问你家还有脐橙卖没,我准备买点,这不马上要过年了吗?想拉点脐橙去卖,”
  妇女听到二舅的话,嘴角的蔑视一闪而逝,拉脐橙去卖,这天寒地冻的,就那三分钱一斤的价格,赚那三瓜两枣,纯粹找罪受!
  不过妇女很快便想到自家地窖里还有几百斤脐橙,想着每年春天都得烂掉大半,顿时心里便有了主意,连忙脸上露出一点笑容,招呼道。
  “那进来坐,地窖里还有些,我喊娃儿去捡一些!”
  二舅看了屋里一眼,随即笑着拒绝道。
  “婶子,算了,我和娃儿一起去捡吧,你把娃儿喊上,都挑选一些大个点的,这样也能卖个好价格!”
  一听还要选大个的,妇女顿时有些不高兴了,正想开口说话,叶怀安及时开口道。
  “婶子,大个的我们三分钱一斤收!”
  这话让妇女脸上的不悦瞬间消失,连忙露出比刚刚还灿烂八分的笑容,鼓起大嗓门朝屋里喊道。
  “张春秋,把你弟弟妹妹喊上,跟你立军叔去地窖挑大个的脐橙,快点!”
  屋里几个小孩听到这话,一脸不情愿地出了门,几人拿着化肥袋,一路朝后院的地窖走去。
  就连妇女套了一件外套,拿着一个化肥袋,跟在后面,脸上的笑容就一直挂在脸上。妇女之所以为啥这么开心,叶怀安自然知道,当地泛滥的脐橙,之前零售价都才三分钱一斤,平时有人来收,大伙基本都是一分钱一斤就卖了,主要这玩意还没人收,连猪都嫌弃,大伙也没把脐橙当成一种经济之物。
  现在张立军愿意三分钱一斤收购,妇女是巴不得多卖一点。
  别小看这三分钱一斤,卖一百斤才三块钱,但是在八十年代的农村,三块钱几乎是一个成年人一天的收入,后世建筑工人一天三五百块钱,而在这个时代的建筑工人,一天三五块,就是这个价格。
  在八十年代农村建房子,去附近村里请大工小工,也就三五块钱一天,另外包两餐,一包二毛钱的烟,这个价格到了九十年代中期,随着农民工南下,工价也迅速拉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