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1987开始 第16节
作者:
你为什么忧伤 更新:2025-09-10 11:40 字数:3952
一旦产量受限,那些人的解决方法便是大规模种植,一旦脐橙味道变了,那最终造成的结果,只能被彻底糟蹋,这只不过是时间问题罢了。
没人能拒绝种植一颗脐橙树,就能每年赚上千元的暴利收入,耶稣都无法拒绝!
当然,如果某些领导,有足够的胆识,完全可以把岩石山脐橙,打造成一个赣南脐橙类似的地方品牌。
未来华夏,这种以地区命名的水果大品牌很多,最有名的,大概就是库尔勒香梨。
香梨这种水果,在很多地方,二十一世纪前,很多人听都没听说,但是短短十来年,便彻底风靡全国。
最关键的是,全国上下,所有地方种植的香梨,都争着抢着,打着库尔勒香梨在市场上销售。
这种水果的确成为人人皆知的大品牌,但是它的高价神秘性,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叶怀安记得后世有一年花了九毛钱一斤买的香梨,这让他有些诧异,这种水果在自己记忆中,一直都是很贵的,怎么突然就这么便宜了?
其实后世很多水果都是如此,一旦价格上涨,跟风种植后,大量产出,造成低价水果冲击市场。
这种低价繁荣,对老百姓的确是好事,但是对经营某些水果品牌的企业来说,就是灭顶之灾。
一旦企业没了利润,也就不会去田地上收购,一旦不去收购,那些农民只能以血亏的价格卖给二道贩子。
甚至很多农民哭诉,自己挤压大量滞销水果,希望全国网友帮帮他们,这种结局,每年都在发生。
叶怀安摇了摇头,把那些可笑的念头甩开。
自己也没想过在卖水果的行当里发展,自己也不是那块料。
上辈子,自己后来虽然身价也有几个小目标,但是那更多是某些勾结的产物罢了。
自己后世从八十年代末挣扎到二十一世纪,失败了没有一百次也有五十次,这个世界,自己成不了主宰,就算自己是重生人士也一样。
叶怀安带着小建科,踩着泥泞的山路,终于到了隔壁村口。
进了村,叶怀安直接转到村里的大队书记,把要收购脐橙的事,和他说了声,并且二舅的名字也说了出来。
其实不用二舅的名字,大队书记对这个消息,也是抱着热烈欢迎的态度。
但是叶怀安报上二舅的名字,众人会下意识把二舅当作这次收购脐橙的主事人。
叶怀安也说了二舅拖拉机坏了的问题,所以众人丝毫没有猜测为什么是一个十五岁的少年来收购。
大队书记见叶怀安年龄不大,还想打听这批脐橙是卖哪里,卖什么价。
叶怀安也装着很随意地就把信息暴露给他了。
答案很简单,这批货是二舅在市里找到的关系,好像是人家工厂准备发过年福利,至于价格好像是五分钱一斤。
收购价,三分,卖五分,拉到三百多里外的市里,大伙对这种答案,才觉得合理。
要是叶怀安傻乎乎说卖给电视机厂四毛钱一斤,估计这收购行动,就彻底黄了。
到时也会彻底打乱叶怀安明年的布局。
其实这个事,叶怀安也早和二舅通过气了,甚至当时在电视机厂食堂吃饭的时候,叶怀安也隐晦的和采购副主任李晓明说了一下。
当然,当时和李晓明,自然不会透露收购价格只有三分,他只是隐晦的提到自己利润不高,把一万斤拉过来,来回跑一趟也有三四百百收入。
当时说到三四百收入的时候,叶怀安还露出满足的神情,这也让李晓明会心一笑。
一万斤,李晓明一次回扣就是一千块,他自然不会再惦记那三四百的收入。
要是叶怀安直接坦白说收购价三分,卖给工厂四毛,分你一毛,自己赚两千多。
那李晓明二话不说,就让人开货车去收购了。
所以说呀,这个世界上,只有无数无法说出来的真相,才能和谐美好。
李晓明为了那一千块回扣,自然不会透露工厂采购价格,而叶怀安这边,也不会和农户透露出卖出价格。
这就是信息不流通的好处,也很是很多八九十年代,很多胆大的人发家致富的秘密。
第25章 黄金年代
当然,这种不是秘密的秘密,也瞒不了多久。
叶怀安也没打算瞒多久,自己只需要瞒一年。
等明年,自己布局一次,卖几十万斤脐橙,赚几万块钱,就够了。
叶怀安虽然是重生人士,但是让他和其他重生人士一样,空手套白狼,一年赚几百万上千万,他真办不到。
这里是八十年代呀!
并不是年代越远,人越蠢,这个年代的人,心思并不比后世的人少,无非就是见识差了些罢了。
说到底,也就是赚一个信息差的钱。
几万快,足够自己赚到第一桶金了!
在这个叫朱家坳的小村庄里,叶怀安待了三个多小时,直到天色有些昏暗了,叶怀安才不得不告辞离开。
没办法,大伙太热情了。
听到三分钱一斤收购脐橙,而且还现货现金,几乎每家每户都激动万分,地窖里的脐橙,一麻袋,一麻袋装了出来。
叶怀安估摸着,光村民这些存货,就超过五千斤。
这让他都不敢让朱家坳的村民去山里摘了,他生怕这些村民和二舅村里人一样,一窝蜂上山,采摘万八千斤下山,那到时候,自己根本没法交待。
叶怀安其实心里已经很清楚了,两个村的脐橙,加起来,绝对超过一万斤了,或许一万五千斤都不一定。
这让叶怀安不得不对大伙再一次宣称,一定要大个的,软的,烂的,坚决不要,一旦发现,绝对不收购。
有了叶怀安的话,朱家坳的村民也老实不少,很多家庭都把全家老少喊出来,去挑选自家地窖里的脐橙。
还别说,朱家坳这次挑选出的脐橙,比第一次二舅村里的脐橙品质好了一大截,又大又圆,品质好了不少。
叶怀安先给每家每户做一个简单登记,先记录大概每家每户准备了多少斤,等明天装车的时候,再过一下称,再结现款。
忙活了三个多小时,终于登记完毕。
这一登记下来,让叶怀安也有些吃惊,光朱家坳村地窖里面的存货,就有七千四百斤,这还是选大个的了。
如果只采购一万斤,那二舅村里,只有两千六百斤名额了。
叶怀安估摸着,两个村最少多出五千斤以上,这还是前几天已经拉走一拖拉机的原因。
不过叶怀安最终也没多说,他已经有了主意。
明天让二舅喊三辆拖拉机,加上二舅的拖拉机,四辆拖拉机,足以拉完这些存货。
恒市第二电视机厂要一万斤,那剩下的五千斤,到时再作打算,可以先存肖春兰旅馆。
实在不行,到时再拉市场去,便宜点赶紧处理掉。
总之,叶怀安是打算在过年前,把这批脐橙处理完毕,至少今年过年前,不能给村民透露太多的信息。
接下来唯一要防范的,便是那喊来的三个拖拉机师傅了。
能在这个年代买得起拖拉机的,大多都是见识广的那批人,不要把每个人都当傻子一样看待。
去市区卖脐橙这个想法,其实就是一点就通的那种信息偏差。
可那些人为啥始终没人去市里卖?
甚至到了九十年代,这里的脐橙,还烂大街,没人要。
这就是一个人的思维误区,这些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在他们脑海中第一想法就是,当地的脐橙太多了,根本卖不上价,这已经是他们心目中的共识了。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往往是最勇敢的,而在这个年代,很多东西,你第一个去吃,咬的就是你!
严抓投机倒把的风气,其实才刚刚过去,打倒资本家的故事,也是这一代人刚刚经历的人生。
这就是他们陷入思维误区的原因。
其实主要原因还是担惊受怕,很多思想不敢逾越。
后世很多人说八九十年代是黄金年代,无数机会遍地,无数人成为人上人,成为财富赢家。
但是现实却是,成功的寥寥无几,胜者为王,永远只有那极小数一部分人。
无数城市人,在这个时代失业下岗,而农村的农民上缴公粮后发现,家里余粮还不够撑到明年秋收,而物价却是一年比一年高。
他们无比迷茫,比后世的我们还迷茫,我们饿了,就算去当三和大神,也能混口饭吃,而他们为了生存,必须寻找了各种各样的方法。
最后大势所趋,国家发展开始朝沿海地带偏移,无数人开始跟随财富的脚步,开始南下北上,背上行囊,背井离乡,开始农民工的生涯。
八零九零一代出生的农村孩子,绝大多数都是从小离开父母,过着留守儿童的生活。
而他们的父母,才刚刚开始准备迎接他们的“黄金年代”。
叶怀安满身疲惫,和小建科两人回到家,刚到家,还没进门,便见屋里走出来几人。
领头的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年轻人,他身后还跟着几个少年,这几人正是自己大舅的儿女,四个孩子都来了。
叶怀安挺无语的。
领头的,正是张建杰,大舅家老大,也就是后世那个四十多岁,还是小科长的那位。
不过张建杰的确也算一个人才,和他弟弟张建鹏完全不同,满脸笑容,好像和两人很熟的样子,见到叶怀安两人,连忙喊道。
“怀安,建科,咋回来这么晚,走,奶奶喊你们过去吃饭,菜都做好了!”
看到张建杰那一脸虚假笑容,叶怀安不由感叹这人的确是一个人才。
或许他未来四十多岁还是一个小科长,并不是他不努力,不上进,而是他先天条件太差吧。
伸手不打笑脸人,何况现在母亲也才去世一年而已,和大舅家的关系,还远未后世那么距离,至少,在两年前,叶怀安还去过大舅家拜年。
小建科有些拘谨,转头看上叶怀安,等待他的安排。
叶怀安很随意点了点头,随即朝屋里喊了一声。
大智依旧还蹲在角落画自己的小人,听到叶怀安的喊声,连忙站起身,走了出来。叶怀安也不扭捏,让小建科关上房门,跟着几人便走了。
大舅家的两个女儿,叶怀安真不熟,都十来岁的模样,好像是过几年便嫁人了,后世几十年也没来往,叶怀安也没多想,三人一前一后跟着几人去了大舅家。
跟在几人身后,叶怀安抬头看了看天空,思虑万千,这顿饭虽然像是鸿门宴,但是叶怀安一点心里负担都没。
大舅找到自己,无非就是那点事,他没那么小心眼,别家脐橙能收,他家的脐橙,叶怀安也能收,至于往后的亲戚走动,呵呵!
他现在想的是这天都快黑了,二舅咋还没回来,千万别出啥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