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选人生系统 第75节
作者:你为什么忧伤      更新:2025-09-10 11:41      字数:5738
  李书记召开这次社员大会,主要目的就是解决少数反对派的不满。
  关于解决办法,秦河早已经和李书记商量过了,那就是扩大股份规模,大概意思就是增发股份。
  原先516股,现在要增发至总股本1032股,意思就是要增发一倍的股份。关于增发股份,李书记不太懂,秦河给他解释了一晚上,最后和大队几个干部都商量一晚上,才确定初步方案。
  原先一股2元,现在增发后的股份价值一股3元,也就是说,短短一个半月,从前村民手上的股份就增值百分之五十了。
  对于这个提议,大家当然是高兴看到的,但是反对的声音很快就出现,那就是前面那些买得少的家庭,眼下要他们多花钱,他们心里肯定不愿意,但是秦河又解释了为什么增发股份。
  正是因为第一批家庭舍不得购买,所以才会有反对的声音,而接下来增发的股份,就是为了平息这些第一批购买少的家庭情绪。
  所以增发股份的好处有很多,第一可以解决现在弹尽粮绝的鸡场,可以让鸡场继续维持下去,只要再坚持一个月,鸡场就会鸡蛋产出了,接下来就是收货季节了,有了收入,鸡场就可以良性循环发展了。
  第二,也可以平息那些反对声音,你不是说你之前买得少吗?那现在增发股份了,你可以继续购买了。
  很快问题出现在每股三元的问题上了,为什么之前两块钱一股到现在三块钱了,很多想买的村民认为还应该以两块钱一股购买。
  对此,秦河出来解释,鸡场只会发展越来越好,未来小李庄的发展,也会越来越好,等下一次再增发股份,那就不是三块了,而是五块,十块。
  而且秦河也告诉大家,你现在买三块钱一股,等下次增发股份,你手上的股份就值五块钱,十块钱了,到时有胆量的村民,可以花五块十块购买一股。
  秦河的解释,让一些懵懵懂懂的村民顿时明白过来,自己手上的股份原来还可以越来越值钱。
  这次增发的股份,一起516股,原则上,依然是每人可以购买一股,不过这次不强制购买了,你有钱可以多买一点,没钱也可以不买,不过依旧限制每户购买最多为二十股,不过这次,因为没有保底,大队也不再赊账,你要买股份,得自己花钱。
  限制每户二十股,也是为了防止巨头出现,不是每个人都是傻子,有些人已经看到鸡场的发展前景了,虽然这个年代大家都穷,但是几百块钱,通过七大姑八大姨,想办法也可以凑出来,到时全村都为他打工了。
  姜百里的任务既然是带领全村人发家致富,绝对不能让一家独大的情况出现。
  但是也不能实现平均主义,那样大家都会失去斗志,而现在这种以李书记家族为首的势力掌控,引导村民共同致富,才是秦河的目的。
  依然少数服从多数,很快大家开始投票,不用猜,这个投票很快就得以通过,通过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五,剩下百分之五投反对票强硬份子,他们就继续穷吧!
  实际上那些投反对票的村民,大多都是村里最穷的几户人家,他们刚刚经历越穷越光荣的年代,突然看到邻居家比自己家好,心里肯定不平衡,他们心里最不能平衡的就是为什么上次入股是两块钱一股,而这次是三块一股。
  这小部分,是阻止不了大部分村民想发家致富的决心的。
  同时李书记也表示,如果这次增发的516股,大家购买过后还有剩余,那剩下的,他会负责承包购买。
  显然李书记想多了,这次购买股份的热情比上次热烈多了,第一次,大家是不懂鸡饲料的神奇,而这次,大家眼见为实的效果,都知道小李庄的鸡场里面的小母鸡有多神奇了。
  刚开完大会,就有村民迫不及待找到会计准备报名认购,甚至有几个村民一开口就是二十股,这显然吓到收钱的会计了。
  会计见状,连忙和李书记商量,如果大家太过热情,那有些买不到的村民,到时又会来闹事,这事必须得解决。
  很快秦河也发现这个问题了,这是个严重的问题,秦河连忙通知会计暂时先不发行,开始和李书记商量对策。
  最后秦河想到一个方法,那就是按人头份额来算,小李庄516人,每人认购的份额为一股,这只是一个认购资格,并不代表什么。
  而认购时间为三天,如果三天时间内,这些有认购资格的村民没有上大队交钱认购,那就失去认购的资格了,他们手上的认购资格就自动失效,到时任何村民都可以随便购买。
  秦河这个提议一出,大队几个干部连连点头,这个方案好,那些家里孩子多的家庭,你不是一直哭诉说自家股份少吗?那现在给你认购的机会,你自己不出钱,那怪不得谁了。
  很快这个提议在第二天召开社员补充大会上,得到通过。
  也就从这一天开始,小李庄进入新的阶段。
  第106章 20:生蛋了
  秦河家目前户口上就两个人,户主姜百里,妻子李淑英。
  就两股的份额,秦河也大早把钱交了,在社员股权证上增加了两股,目前秦河家有小李庄鸡场股份22股。
  这次能引起村民热烈抢购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股份能增值。而且一个半月时间,股份就增值一半的价值,这对于已经贫穷一辈子的小李庄村民来说,简直是无法想象的事。
  没有人想一辈子穷下去,愿意一辈子穷下去的唯一原因,是看不能富裕的希望。
  后面按人头份额,确认认购资格后,这样的确更容易平均财富,一些原本不打算购买股份的家庭,看到自家几股名额后,想方设法也凑了钱买了几股。
  当然,也有一些偏激份子,就是不出钱买,他们还幻想着鸡场财产均分,到时自家孩子多,凭什么不给自己分。
  当然,整个小李庄,这种偏激想法的人,不超过五户,这部分人,未来注定成为小李庄的穷人。
  原本一些想均分鸡饲料的人,经过这次增发股份后,顿时没了声音,目前把村鸡场搞好,成了绝大多数村民的共同选择了。
  很多原本家里没钱的村民把自家老母鸡都卖了,拿来购买股份,眼见小李庄越来越好,关于小李庄养鸡场的传言也越来越多,偶尔也有一些外村的人来小李庄参观,这些人大多都是小李庄村民的亲戚之类的。
  就算大队集体利益再高,一些有其心思的村民自然而然诞生了,鸡场外面每天都有不怀好意的人偷窥,鸡场鸡饲料丢失的事情也越来越多。
  对此李书记大发脾气,训斥了喂养鸡场的几名妇女,这些妇女显然里面有内鬼,偷偷摸摸拿一些饲料回家饲养自己家的鸡。
  后来,大队制定了一个规矩,发现任何偷饲料的,不但要罚款,还要没收家里的母鸡,这个规则一出,偷饲料的顿时少了大半。
  别问大队有没有执法权,这个年代根本不需要那些。
  其实小李庄后面三座石头山的石头是特殊秘方这件事,并不只秦河几人知道,这个秘密至少有十几人知道了,村干部几人都知道了,虽然是自家人,但是没有人,是绝对大公无私的。
  一些人也偷偷摸摸在自家磨成粉末,再自己偷偷摸摸做饲料,可是他们失望了,他们做的饲料,根本没有任何效果,家里几只鸡生的蛋还是那么大。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基本村里很多人都知道这个秘密了,而且也不止一家做过实验,这些人心中开始怀疑,是不是还有其他秘方。
  很快就有人把主意打到秦河和顺子身上了,毕竟每天做饲料的,大家都知道就是秦河和李成顺。
  秦河这段时间也经常被人打听鸡饲料秘密,有些提着自家的蔬菜,还有一些提着二两老酒,甚至还有人请秦河去他们家吃饭,对于这些人的打算,秦河知道一清二楚。
  鸡饲料这事,秦河就算说了,也没人当真,因为他们根本做不出来,真正的秘方,也只有秦河知道,甚至连顺子李书记他们,也一直以为自己掌握了秘方,毕竟,每天自己亲自按比例生产出来的饲料。
  秦河是李书记家的姑爷,大家觉得收买程度应该难一些,收买几次失败后,很快就有人目标放到顺子身上了。
  好在现在顺子对秦河的话,言听计从,把事情经过都告诉秦河了,秦河也安慰他,要以集体利益为重,顺子还在热血沸腾的年纪,暂时听话。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这些收买秦河和顺子的村民,出的条件基本无非就是请吃饭一些小恩小惠,就这点条件,还想打听鸡饲料的秘方,简直可笑。
  现在虽然鸡场里面的母鸡,越来越大,但是还没产生利益,大家不明白其中收益怎么样,所以大家自然舍不得出本钱,都是农民,也没几个会算这其中的利润,他们也算不清。
  但是很快他们就有些后悔没有出大价钱收买顺子了。
  因为六月初,小李庄鸡场某天早上,喂饲料的几个妇女刚进鸡场,就在鸡笼里,看到数个又白又大的鸡蛋,足有二十多个。
  鸡场母鸡下蛋了,这个消息彻底让整个小李庄沸腾了,众人全都争先恐后跑去看稀奇,大家神情激动,大人小孩脸上都充满笑容,刚刚建鸡场的时候,大家看热闹,还真只是看一个稀奇,而眼下看热闹,是真心内心欢喜。
  这才两个多月,小母鸡就开始下蛋了,大家能不高兴吗?
  而随着第一天下了蛋后,仿佛就是一个信号,第二天下了五十二个鸡蛋,第三天,一百零七个,第四天,一百六十多个,一个星期后,每天鸡蛋维持在两百三十个左右。
  看到大队仓库一箩筐一箩筐的鸡蛋,又大又白,众人脸上的激动,喜色难以掩饰。
  鸡蛋多了,就得卖,在几年前,如果有这么多鸡蛋,那你卖鸡蛋的地方只有一个,那就是供销社收购,而随着这两年政策和风气开放,现在村里大家有鸡蛋,基本不会卖供销社了,一般都卖给收鸡蛋的小贩,这些小贩和张全德差不多类型,每一两个月就下乡收鸡蛋,鸭蛋,还有一些农村牲畜。
  这些人收购价格一般比供销社多几分钱一斤,所以大多村民都卖给这些鸡蛋小贩了,这些小贩收过去的鸡蛋,再加价卖给城里饭店,或者在集市里面卖掉,俗称黑市,他们往往一斤鸡蛋赚一两毛钱,靠着来回倒腾,赚到第一桶金。
  还有一种就是如果小贩们没有上门,那村民就会存到十几二十个鸡蛋,提着去镇上赶集的日子去卖,这些不需要蛋票的鸡蛋很受欢迎。
  总之,这个年代,鸡蛋是绝对不愁卖的,而且这个年代的鸡蛋,还当营养品在吃,都是稀罕东西。
  小李庄这么多鸡蛋,当然不能大张旗鼓去镇上卖,所以暂时也只能去供销社去卖,尽管价格低点,但是安全,而是秦河也说了,等鸡蛋名声打出去了,到时自然有人来上门收鸡蛋。
  秦河很快接到任务,和大队年轻人,一起五个人,每个人挑着担子去供销社卖鸡蛋,李书记带头。
  每个箩筐用稻草垫好,每个箩筐装一百多个鸡蛋,这些鸡蛋又白又大,每一个都超过八十克,看上去比鸭蛋还大,一个箩筐装二三十斤,一担就是五六十斤,这点重量对于年轻社员来说,毫不吃力。
  这也是为了路上安全,别磕破了,这些鸡蛋可是整个小李庄大队的希望,五担鸡蛋,差不多1300个鸡蛋,这是大队鸡场九天的收获。
  当然,现在每天可以收两百多个了,以后八九天,差不多可以收获2000个左右了。
  李书记带队,一行七人,五个挑担的年轻人,秦河也是其中之一,还有李书记和会计,七个人怀着全队的希望,在众人目送下,离开小李庄。
  出村的路口是一颗大樟树下,前面就是一座石桥,这座石桥已经有两三百多年历史了,是当时小李庄的祖宗脱离大李庄后,到达河对面生活,为了生活方便,就建了这座石桥。
  这座石桥质量的确杠杠的,走了两百多年,可依然好好的,但是这座石桥明显已经跟不上时代了,只有两米宽,这个宽度也就能过一个拖拉机。
  但是拖拉机也不敢走这座桥,所以说,小李庄世世代代都是靠脚走出来的。
  桥对面有一座小山丘,那边已经属于大李庄的地盘了,山丘下面河岸,河岸边上就是几十亩沙田,这田也属于大李庄,沿河岸边上就有一条路,一直通往去镇上的主路,而那主路就在大李庄旁边。
  这个地形也可以看出小李庄地形有多么偏僻了,而这种地形,如果要修公路,那务必占用大李庄的土地,以两个村的关系,显然是不可能达成一致的。
  秦河挑着几十斤鸡蛋,走在老丈人身后,也一边询问小李庄和大李庄的土地分布情况。
  要想致富,必须先修路,小李庄如果要发家致富,一条通往镇上,甚至县里面的主路必不可少,目前成立小型养鸡场还可以,而等成立养猪场,甚至更大的养殖基地,那没有一条通往外面的主路,是不可能有长远发展的。
  总不能以后养了几百头猪,还要靠人抬着一头一头往外运吧!那样成本有多大?
  而且买卖饲料原料也不方便,秦河也开始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不过看眼前这个现状,是一道无解题。
  而姜百里记忆中几十年后的小李庄,因为大部分人都搬离农村了,整个小李庄已经没什么人气了,最后在三十年后,国家实行村村通的时候,也只把路修到河这边,而对面的小李庄依然没有任何改变。
  不过那时候,修不修路已经没什么意义了,小李庄早已经不是曾经的小李庄了,就连对面的大李庄,大部分人家也搬离了,周围田地大面积荒芜,河边几百亩沙田早已经无人打理,长满了狗尾巴草。
  第107章 21:卖太亏
  一行人由李书记领头,五个年轻小伙子挑着担子走在路上,能不吸引人吗?
  刚走到主路上,大李庄的村民就发现这行人,尽管两村村民有矛盾,但是李书记的声望还在这里,众人纷纷和李书记打招呼。
  几人担子里面的鸡蛋都用稻草覆盖着,众人也看不清里面是啥东西,但是开口询问还是要问的。
  这不,刚走几步,一个大李庄的干部正和李书记熟悉,打了一声招呼后,就开始询问李书记这是去干啥。
  李书记丝毫没有隐瞒的意思,掀开一个箩筐,露出里面一百多个白花花的鸡蛋。
  “这不,我们小李庄养了点鸡,正好凑点鸡蛋,拿供销社去卖!”
  大李庄干部看到箩筐里那白花花的圆个大鸡蛋,眼睛都睁得老大,指着鸡蛋,半天都说不出话。
  小李庄建养鸡场的事,也就这两三个月的事,大家一直嘲笑小李庄的自不量力,大李庄是嘲笑得最欢的,原先超级鸡饲料的事,最先不相信的就是大李庄。
  大家世世代代都是邻居,小李庄啥条件,谁不清楚,没想到这短短两三个月,小李子的养鸡场就产蛋了,大李庄干部眼神死死地瞪着那比鸭蛋还大的鸡蛋,磕磕绊绊地问道。
  “李…李书记,我记得你们小李庄建养鸡场也就这三个月前后的事吧?这鸡蛋真是你们鸡场产的?”
  李书记感觉心里有一种大快人心的感觉,长久以来,被大李庄压着的滋味在这一刻终于翻身了。
  他拿起一颗鸡蛋,朝大李庄干部道。
  “江川老弟,瞧你说的,我们小李庄建鸡场,你们大李庄也不是没来参观过,我们那里风水好,小鸡长得快,两个多月小鸡就能生蛋,这颗蛋当我个人送你了,你拿回家好好补补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