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54节
作者:孤独麦客      更新:2025-09-10 11:57      字数:3961
  他想起了后世冈村宁次评价日本兵的事情。
  岗村认为,战前组建的部队,士兵年纪普遍不大,有理想,有热情,敢打敢拼,作风凶悍,不怕死。等到武汉会战结束,他发现本土送过来的补充兵里面一大堆三十多岁的复员军人,这些大龄补充兵军事素质还不错,但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后,不太信军部讲的那套了,精神上“垮了”,成了“老兵油子”。
  当然,邵勋所面临的情况与岗村是不同的,只能说有些许相通之处吧。
  这些学生即便年纪大了,但老师与学生的身份还在,年幼时的感情还在,即便不纯粹了,也比你随便拉过来的人可靠。
  如果自己离开越府,出走他处,这些学生兵是最有可能跟着自己的。
  “三队我要全部带走。”邵勋说道:“你来我的幢当个督伯。”
  吴前大喜过望,没想到当了一辈子底层军户,临老了还能混个督伯当当,世事之离奇,莫过于此。
  “谢幢主栽培。”吴前毫不犹豫地说道,眼睛还有些红。
  “自家兄弟,这么客气做什么?”邵勋笑道:“你这个督伯,不需要管训练,这个我亲自来抓。你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三队孩儿们身上,做好领队。”
  “领队”这个称呼,邵勋讲解过,吴前知道意思,于是说道:“这太简单了。幢主放心,我一定打理得井井有条,不会耽误事的。”
  “咱们这个小团体,还得努力啊。”交代完事情后,邵勋感慨了一声,说道:“一个小小的王秉,嘿嘿。还需要时间,还需要时间。”
  那天陈有根提起造反和跑路的事情后,他其实认真推演过。
  结论是:如果这会就拉起队伍出走,当流民军甚至土匪山贼,是没有前途的。
  首先,没有那么多资源来武装部队。
  军事训练是一项消耗巨大的活动,吃的就不谈了,光说器械消耗,就非常巨大。没有一个稳定的生产基地,没有大量储备物资,你是不可能长期练兵的。
  流民帅带的部队,别看威风凛凛,四处乱窜,但在大晋军事力量彻底消耗完之前,他们也只能“流窜”了,很难站稳脚跟。结局要么是溃灭,要么是被招安,但招安了就受制于人,无论是粮食还是武器供应,上头把得死死的,不会给你任何机会——除非“上头”自己崩了,那样可能会有机会。
  其次,没有那么多老手来训练军队,分担自己的压力。
  当初糜晃给他前后送了两百人,其中不少是洛阳中军溃卒,他们熟习武艺、军阵,可以分担训练压力,是流民军极度缺乏的人才。
  最后,被打上了流民帅的标签后,很难有人来投了。
  贫穷、吃不饱饭,被人四处撵着跑,没时间发展根据地,缺乏人才和武器,更被人歧视,想翻身很难的——大晋现在没有一支流民军上得了台面,齐万年、张昌、石冰、封云或已经被剿灭,或即将溃灭,即便穿越者去带队,在乡间坞堡林立的情况下,真能比他们好多少吗?
  社会环境不一样,在世家大族把控着乡间土地、人口的情况下,你即便真打败了官军,得到了一块地盘,也只能做到表面统治,图一乐罢了。没有官面上的身份,坞堡帅、世家大族们就不认你,税都没有,只能继续流窜。
  在没能整出几万、十几万军队暴力破局的情况下,官面上的身份是很重要的。
  所以,他还需要时间发育,以培养出真正属于自己的第一批军官种子。
  当然,如果实在混不下去,那也没办法,只能做最坏的打算。
  眼下显然还没到那个地步。
  “幢主,糜督护回来了。”陈有根匆匆走了过来,喊道。
  “我这就去迎接。”邵勋重重拍了拍吴前的肩膀,出门去了。
  第五十五章 形势
  “刚去了趟南边。”糜晃主动解释了他的去处:“有故友子弟在军中供职,故找他们问问洛水之南的情况。”
  “如何?”邵勋问道。
  “鲜卑人撤了,据说回去找司马颖要账。”糜晃笑道。
  “多是讹传吧?”
  “也有可能,但真走了。”
  “看来,战争是真的要结束了。”邵勋神色复杂地说道。
  从理智上来说,他觉得投降没什么问题。
  从感情上来说,他大部分时候都在与河北人厮杀,看到因为缺粮而失败,心里总不是滋味。
  不过,似乎也没什么。
  大伙兵还在。
  又不是无条件投降,真把人逼急了,最后吃一顿好的,全军拉出去,强攻敌军营垒,胜负犹未可知。
  建春门之战,冀州兵被赶羊一样驱杀十几里,足够他们长长记性了。
  正面野战,你们不是对手。
  “当然要结束了,不结束,司空怎么秉政?”糜晃说道。
  “司空这次气魄很大啊。”邵勋有些惊讶,因为这真的不符合司马越过去的风格。
  糜晃犹豫了一下,低声道:“小郎君当我真去南边闲逛了?”
  邵勋默不作声,静静听着。
  “我是去那边接人的,这事你不知道。”糜晃说道:“范阳王的信使。”
  邵勋点了点头。糜晃是他的上级,没有义务什么事情都告诉他,即便出于职业操守与个人品格,主公的一些密事也不能四处宣扬。
  “能说的都说,不能说的你也别问”——这是糜晃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老实人也是有原则的,现在他觉得能说,大概是因为邵勋愈发靠近司马越核心圈子了。
  “司空正与邺府谈善后,他现在是洛阳朝廷与中军推出来的主事人,为了增加谈判的胜算,肯定会有所动作。”
  “都督豫州诸军事、范阳王虓、都督并州诸军事、东赢公腾,或为司空从兄,或为骨肉至亲,他们其实很愿意看到司空秉政,故可为外援。”
  “另者,司空亦遣使间道前往徐州、青州、宛城等地,拉拢东平王楙、高密王略、彭城王释,意图同进同退,共抗司马颖。”
  “皇太弟可以给司马颖,暂时亦可与他虚与委蛇,待大事抵定之后,司空定要与邺府争上一争的。”
  糜晃说完了,邵勋快速消化着这些消息。
  司马越真是个老阴比。
  背刺司马乂,并不是对司马颖卑躬屈膝,而是自己想上位。
  他现在极力拉拢禁军诸将,并千方百计讨好世家大族,取得他们在朝堂上的支持,安定洛阳局面,尽可能让更多的人团结在他身边。
  在外界,并州刺史司马腾、青州刺史司马略是他的亲兄弟。
  镇许昌的司马虓(堂兄)、镇宛城的司马释(堂兄司马植之子)更不得了,掌握着不小的兵权。
  别看现在很多刺史都挂了都督某州诸军事的头衔,但在大晋朝,只有八个老牌都督区掌握着世兵。
  这八位都督分别出镇长安、许昌、宛城、襄阳、寿春、下邳、邺城、蓟城,一一对应着曹魏时期的各个战略方向。
  其中,坐镇长安、许昌、襄阳、邺城和蓟城的五位都督瓜分了三十万世兵中的大部分。
  所以,都督豫州诸军事、范阳王司马虓的分量是很重的,都督沔北诸军事、彭城王司马释的分量轻一些,但也不可忽视。
  再算上掌控着并州的司马腾、控制青州的司马略,东海王的潜势力已经呼之欲出了。
  当然,以上这些人未必都会支持司马越,毕竟他苟了这么多年,别人不信任他是正常的。但就目前的形势来看,许昌都督司马虓应该开始支持他了。
  怪不得,怪不得!
  至于是司马越动手前就与司马虓联系上了,还是动手后再联络的,那就不知道了,反正邵勋倾向于前者。
  都是司马懿四弟司马馗一系的子孙,勾搭上还是很容易的。
  “也就是说,司空早晚要尽起大军,讨伐司马颖了。那么,兵从何来呢?他现在能掌握的部队太少了吧?”邵勋问道。
  “这个定然要花些时间。”糜晃也有些不确定,只能含糊说道:“司马乂都能取得禁军支持,司空没理由不行。”
  邵勋却不太乐观。
  公允地说,司马乂的能力是强于司马越的,甚至强于司马颖、司马颙以及已经死去的司马冏,他能拉拢禁军诸将支持,不意味着别人也行。
  再者,自从诛杀赵王司马伦之后,禁军很明显有了自己的意志。
  在齐王、长沙王火并的时候他们选择作壁上观,不参与。
  在长沙王、成都王、河间王大战的时候,又下场了。
  等到东海王与成都王再战,他们会是什么态度,真的不好说。
  有了自己意志的军队对上位者而言是可怕的,因为他们会受利益与本能驱动,不再惟命是从。
  好在即便受本能驱动,他们现在也下意识靠拢司马越,共同对抗外来势力。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包括邵勋在内,洛阳王师在劣势下被迫抱团取暖,暂时形成了一个整体,避免被人清算。至于今后会不会分裂,那是以后的事情了。
  “中尉司马当上了?”糜晃不想再谈这些事情,转移话题道。
  “估计还得等几个月,司空让我先把事情做起来。”邵勋说道。
  “不错,不错。”糜晃笑道:“以你家这个情况,出个当官的,真的不容易。”
  举孝廉,史书上比比皆是,但不要觉得很容易,那是你把自己代入上层了。
  州刺史举的秀才,有几个落到普通人手里?
  郡太守察的孝廉,又有几个给没有家世的人?
  太少太少了,偶有几个,都能在史书上大书特书。
  但九成九的秀才、孝廉名额,却被士族在台面下默默瓜分了。史官都不兴记,因为太寻常了,本来就是给他们准备的。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秀才、孝廉已经脱离了本来意义,国家公器,世家大族分肥,如此而已。
  “待洛阳事定后,可给家中书信一封,让他们也高兴高兴。”糜晃说道。
  “届时家人还得督护多多照拂。”邵勋说道。
  “小事,小事。”糜晃很高兴。
  这是什么?这是表示亲近的意思。
  家人都住进糜氏坞堡了,这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节奏。
  他们俩人,利益捆绑得太深了。
  “我亦已得司空许诺,只要抓了司马乂,我就是新的东海中尉。”说完,糜晃捋了捋胡须,带着邵勋快走几步,远离人群之后,方问道:“整军之事,你有什么建议?”
  糜晃这么问了,邵勋也不客气,当即说道:“我会从现有兵士中挑选七队精壮,与三队孩童少年一起,编为一幢,我亲任幢主,吴前当督伯。其余兵士编入另一幢,杨宝调过去,担任督伯。”
  “司空既许我中尉司马一职,让我严格选兵并协助练兵,我决定挑选三十名精锐武士,曰‘教导队’,陈有根任队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