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136节
作者:孤独麦客      更新:2025-09-10 11:57      字数:2982
  普通堡户没份,那是银枪军士卒的,每个月都发。
  银枪军士卒定期去山上训练,顺便打猎,猎物也是他们的,与堡户无关。
  可以这么说,银枪军官兵是一个特权阶层。
  最好的待遇、最精良的武器装备、最严格的训练,农忙时下地帮帮忙,自己再侍弄一些瓜果菜园,除此之外就没事了,除了训练还是训练。
  士兵们的“竞争力”如此之强,纷纷娶妻就不奇怪了。
  这是一个全新的阶级:职业武人、军功集团。
  它是邵勋一点点呵护、培养出来的,现在还只是个幼苗,未来或许能长成参天大树。
  乱世是他们最好的土壤,新事物的诞生也必然会爆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有些胜利,是军事的胜利。
  有些胜利,是政治的胜利。
  有些胜利,是制度的胜利。
  三者其实又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只有魔法才能对付魔法。
  发个单章,本书的写作宗旨。
  趁着字数不多,写在前面,让更多的人看到,免得读到后面时觉得“上当”。也省得我以后再发单章解释。
  水了。
  这章水了。
  看了跟没看一样。
  怎么还不推动情节?
  各位老爷,种田情节也叫水吗?
  我问个问题,推动情节,主角装逼,那么他装逼的本钱、底气在哪?
  本书一开始,主角处于最底层,生活场景很单调,很多上层发生的事情他都不知道,也没资格参与,因此他的时间过得很快,因为他生活中真的没有太多特别的东西。
  有时候几个月一晃而过,他除了训练就是训练,我没什么可多写的。
  因此,那个时候你可以说“节奏”很快,主角接连装逼打脸。
  但人生过程,并不是线性的,不同的时间段,平台不一样,地位不一样。
  现在的主角,官位处于中间偏上,他解锁了更多的生活场景,结识了更多的人,有更多的事要做,时间流速会慢下来,节奏必然要变慢。
  再说说推动剧情。
  我在上本书举过一个例子:李世民。
  他的一生,完全可以写一本小说,爽点密集,一个接一个。
  但就这样一个爽点密集的人,他四处征战的过程中,也有大量节奏极其缓慢的时间段。
  有的战争,他与人对峙七个月,一直不出战。
  有时候,他长达一两年没什么出彩的情节。
  这就是你们说的“水”。
  真实的人生,他不会一个劲地装逼打脸个没完。
  他有站在舞台中央的高光时刻。
  也有在幕后苦练内功,不为人知的阶段。
  其实,大部分时候,真实的人生就是“水”,哪怕李世民这种爽点密集的人,他的真实人生依旧节奏缓慢。
  老读者都知道,我写书没大纲,一直是在现有情节下推演。
  作者群里有人说,要xx字安排一个小高潮,不超过五万字安排一个大高潮。
  作为写书来说,这样的节奏能有效调动读者情绪。
  但凡事有利必有弊,这么写,必然要牺牲合理性。
  就我来说,有些无伤大雅的合理性可以无所谓,但有些则一定要注重。
  我举个例子,一场决定主角人生成败的决战,后勤体系、武器钱粮都是凭空来的……
  说实话,这样的不合理我完全无法接受。
  实在太操蛋了,打仗居然连后勤都可以不考虑,这个挂开得也太大了吧?
  我也开挂,但我不想开这么离谱的挂。
  我愿意开的挂,一般是某件事情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或者某些装备,你有可能拿到,也可能拿不到,这个时候开挂。
  就像许昌武库,里面的装备历史上让农民军王弥轻易拿到手了,然后王弥部流民军鸟枪换炮,一下子发达了。
  主角来拿,并不会比王弥更难。
  当然,任何事有利必有弊,王弥拿了这些装备,后果是什么?被石勒忌惮,最后为其所杀。
  主角拿了装备,也有后果,就是被司马越忌惮。
  想要得到什么,就要付出什么。怎么可能光有好处,没有坏处?
  再说回本书。
  读者们是不是忘了主角只有18岁?
  我才疏学浅,不知道魏晋以来有几个18岁就能外放当县令、太守、刺史的?凤毛麟角。甚至根本不存在——我没通读每个人的传记,如果有的话,提醒我。
  18岁就外放当太守、刺史,这个挂太大了。
  我自己区分了一下:小挂和大挂。
  对极少数人起作用的,叫小挂。
  对整体起作用的,叫大挂,甚至是超级挂。
  18岁可以指挥五万甚至十万人,这在历史上有过,其实也极少极少。但当地方政务官,比如太守,这是挑战整个社会的潜规则,挂有点大。
  起码你得过了弱冠之龄吧。
  打仗不考虑后勤,是挑战这个位面的物理规则,属于超级无敌挂,假得冒泡,没有任何爽感可言。
  所以,二十岁之前,别考虑外放了。
  在此情况下,我做了一番推演。
  大背景:永嘉之乱尚未爆发,西晋官方仍有镇压力量。
  第一条路:辞官回家,经营自家地盘。
  结果:没有官面上的身份,无法荫庇田地、部曲,别人找过来问你收税。
  你对司马越没价值了,他手下人会过来试图侵吞你的财产。
  到最后,两败俱伤是最好的结果,更大可能只能跑路,一切积累归零。
  第二条路:拉部队造反。
  私兵倒是有一千人,再裹挟一些部曲,拉拢部分禁军士卒,往最好的情况估计,大概能拉出六七千部队。
  最后结局是什么?
  司马越摇个五千鲜卑骑兵过来,你就要完蛋,全军覆没。
  第三条路:不造反,只四处流浪。
  那么,这么多部队,怕是一出京就断粮了。
  攻坞堡取粮,就这几千人,能打下几个?稍微大一点的都拿不下来,更不值得用精兵的性命,去换城头上的部曲、庄客甚至老农、健妇、小儿的命。
  几个少年,一桶金汁下来,就能让你死十几二十个银枪军士卒,心疼不心疼?亏不亏?他们擅长野战,拿来攻城是最大的浪费。
  而且,这样依然会被镇压。
  现在西晋官方还是有足够的力量的,石勒第一次创业,被打得只剩18骑,投靠匈奴去了。
  本书主角也要投靠匈奴吗?
  所以,他现在哪也去不了。
  这就是他一个军户出身的人,爬到现在的位置,所要付出的必然代价。
  得到什么,就必然要失去什么。
  一本书的主角,他是有自己的性格、价值观、知识积累、行事方式和思考问题的模式。
  有些人会说,怎么写还不是作者一支笔。
  这话也对也不对。
  作者确实有相当的权限,但也不是自由写的。
  作者写的东西,归根结底是主角在这样一个时代中的浮沉,要考虑很多东西,不是主角想怎样就怎样。
  主角的一些想法,是他人生中某个过程、某个阶段的想法,我写出来了,但不一定是对的,也不一定会实现。
  主角也在学习这个时代,不同的年龄段,积累不一样,想法也会变化。
  上本书的主角就是一个成长性主角。
  一开始掌握的军事知识并不多,但一生中都在反复学习、实践,慢慢提高。
  一开始三观很正,但慢慢地被时代浸染,从一个面对罪将家眷都不太好意思下手的人,变成打了胜仗俘虏敌人妻女。
  事实上我很奇怪“人设”这个词。
  人的一生中,少年、青年、中年、壮年、老年多个阶段,性格、三观等等会出现巨大的变化,一个人设从头到尾都不带变的吗?
  从一开始就是“严谨”、“冷酷”、“无情”,然后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经历了无数事,阅历不一样了,地位不一样了,知识储备不一样了,居然还维持着之前的人设。
  再说回本书主角,他有一身武艺军略(可以理解为天授),但其他的都没有,和上本书没关系,性格、家庭、阅历都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