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184节
作者:孤独麦客      更新:2025-09-10 11:58      字数:3103
  众人狼狈而逃,至今对苟晞心有疑惧。
  “怕什么!”广平人逯明不服气道:“许昌兵大部回了豫州,留在兖州的不过万人,苟晞手里大部分是兖州兵,有何惧哉?”
  怕豫州兵,不怕兖州兵,这是因为他们被豫州兵教训过,还没被兖州兵暴打,所以有信心对抗。
  当然,逯明这话也有提振士气的意味在内。
  石勒闻言先是沉默,然后转头看向一位年老儒生,恭恭敬敬地问道:“崔公遍读经史,值此之局,可有良策?”
  “崔公”默然片刻,道:“吾观司马越心胸狭窄,不似人主,必不能驾驭苟晞等辈。而今军食足敷数月所需,不如稍却之,避往清河。苟晞若纵兵追击,则在河北与其相持,久而久之,司马越忌惮苟晞,便会出现转机了。”
  “妙。”石勒抚掌而笑,道:“大将军也有此意,可谓不谋而合。”
  崔公点了点头,不再说话了。
  石勒沉吟片刻,道:“遣人禀报大将军,粮草已至,何去何从,速做决断。”
  “诺。”晋阳人郭敖恭声应道。
  迎来送往、导引宾客、分发钱粮这类琐事归他负责,自然由他派人前往大将军营中通禀。
  使者很快抵达了汲桑营中。
  彼时汲桑刚刚巡视而归,盘腿坐于大帐之内。
  十余人环列左右,拿着蒲扇用力扇风。
  五月底已经比较炎热了,但汲桑身上却披着名贵的狐裘,屁股下垫着厚重的茵毯。
  不知道的人以为他肾虚。
  知道的人都明白,大将军穷怕了。在邺城抢了些好东西,便视若珍宝,即便大热天也要穿在身上,不肯离体片刻。
  使者入帐后,把石勒的想法禀报了一遍。
  汲桑听后,擦了擦汗,笑道:“石(bèi)想见好就收?也罢,便如他所愿,兵发清河,这个先锋还由他来当。”
  石勒原名,有人说他祖上是匈奴羌渠人,但他居于上党,被划为羯人——说实话,羯人成分复杂,只要住在那一块的,不管哪个部族,都被晋廷称为羯人,因为他们懒得区分。
  加入公师藩的部伍后,汲桑为取姓名“石勒”。
  石勒敢打敢拼,勇猛善战,经常充任先锋,汲桑还是很信任的。
  此番南下劫掠,其实只是一次试探罢了,看看能不能突入兖州,占据地盘。
  是的,汲桑并没有什么战略。或许是被晋廷围剿怕了,他的流寇思维越来越重,打下一地,烧杀抢掠后就退走,压根没想着留下来占地盘。
  不过,或许这也怪不了他。
  世情如此,还能咋办?
  州城、郡城好破,因为兵力稀少。
  但世家大族的坞堡兵多,却不好打。
  不是打不过,问题是值得吗?死伤个几千人攻下一处坞堡,俘虏的青壮年还不一定能弥补损耗呢。
  更何况,攻堡的兵众很多都已南征北战数年,更有大量河北老兵,去换种地的丁壮,不值得。
  如今他们也就挑墙矮人少的土围子,一鼓而破,这个最赚。
  土围子好打,但不解渴。时间长了,资粮消耗殆尽,又面临官军进剿,就不得不转移。
  现在,又到了转移的时候啦。
  想到此节,汲桑只觉愈发闷热。
  但他反倒下意识裹紧了身上的皮裘,任凭汗水四溢。
  旁边的人肉风扇脸色苍白,手像抽筋一样加大了摇扇的频率。
  “嗤啦”一柄蒲扇直接断开,前半部分落在汲桑脸上。
  汲桑猛地一拍案几,喝道:“斩了!”
  兵士们一拥而上,不顾摇扇之人哀求,直接拖了出去。
  剩下的人肉风扇手们满头大汗,小心翼翼地摇动着,为汲桑带去阵阵清凉。
  汲桑霍然起身,踱出大帐,看着大营内来来往往的军士,突然间一阵惶恐。
  手握雄兵数万,却连一块稳固的地盘都占不住,见天被人撵着跑,这是为什么?
  朝廷进剿只是一方面。
  更大的原因,还不是他们出身太差?被士人瞧不起,乃至不配合?
  妈的,五万兵对付不了你们,那么五十万呢?
  我就不信,人的脖子还能比刀硬。
  杀杀杀!
  杀到你们怕,杀到你们跪地求饶,杀到你们哭泣哀嚎,到时候还敢小瞧我们吗?
  他突然间不太想走了。
  好不容易拿下的阳平,为何轻易撒手?
  苟晞是赢过一次,但未必能次次赢。
  先等等吧。
  实在不行,再去平原汇合石勒。
  ******
  六月初五,司马越已至许昌。
  幕府众人陆陆续续赶来。
  先到的人没急着做事,而是游山玩水,或者通宵达旦服散饮酒,纵情欢娱。
  司马越很宽容地看着这一切,一笑置之。
  士人嘛,总要优容一些——换句话说,没出身、没门第的人要是这么不像样,那就是找死了。
  人手聚齐之后,幕府众人商议的第一件事不是剿匪,而是如何远距离操控洛阳朝政。
  这又花了旬日工夫。
  一直到六月下旬,苟晞、邵勋等不及了,连连遣人催问,司马越这才正儿八经地与幕僚们商讨起了进兵方案。
  六月二十五日,司马越遣幕府左长史刘舆前往汲郡,征召汲、魏、河内三郡兵,并牙门军邵勋部,共两万余人,以刘舆为都督,东进邺。
  临行之前,汝南王司马祐拉住刘舆,低声叮嘱一番。
  苟晞率众渡河北上,攻东武阳。
  两路大军齐发,如同两记拳头,凶猛击向汲桑。
  而他自己,则领左军、左卫及许昌兵各一部三万余人,北上官渡,声援苟晞。
  作为两路大军的统帅,这一次他明智地没有亲自指挥,而是作为后援,居中策应。
  不得不说,司马越走出这一步,剿匪作战就成功了一半。
  打仗,就该交给专业的人来办。
  司马越吃了许多教训,终于对自己的能力有几分认识了——或者说他害怕了,在这个敏感时刻,他真的输不起。
  反正无论苟晞、刘舆打到哪里,最大的功劳还是他司马越的,因为他才是大军统帅。
  第十七章 先锋
  邵勋这些时日一直屯于汲郡。
  自从刚来那天与庾琛详谈一番,并抽空接触了汲郡兵军官之后,他对汲桑部有了一定的了解。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邵勋喜欢从优势和劣势两方面来分析。
  敌军的优势是什么?
  战斗经验丰富,血里火里走过来的次数多,毕竟过去几年一直在打仗,一年见仗数十次,就频率而言远超禁军、银枪军。
  劣势是这多为失败的经验。
  一旦失败,人员死伤、逃散过多,有经验的战斗人员就会大量损失。新拉的壮丁战斗力严重不足,必须多打仗才能成长起来,但他们中的大部分显然活不了多久。
  说白了,古今流寇差不多都是这个套路。
  百战余生的精锐收拢在身边,作为核心部队,然后以这支核心精锐驱使大量炮灰,流动作战。炮灰中侥幸活下来的,便算是通过了考验,收入核心营伍,死了的——也就死了。
  我军的优势是什么?
  装备精良,训练系统,技艺娴熟——是的,技艺娴熟是一大优势,流寇没太多时间来给你学习各种武器的门道,壮丁拉来后吃不了几顿饭就要上战场。
  另一大优势就是部队长期在一起训练,互相之间较为熟悉。
  对银枪军而言,则更为特殊,因为与邵勋的师生之谊,军官的主观能动性够高。
  我军的劣势是什么?
  最主要的就是战斗经验相对匮乏,没有经历过血腥残酷的战场。
  平时练得好,不代表上了战场不掉链子,这是需要注意的地方。
  那么,明白了敌我优势,兵法要旨便是扬长避短,这个时候就可以做针对性训练了。
  邵勋让汲郡兵一起加入了训练,庾琛欣然同意。
  于是,银枪军(2400多)、府兵(300)、牙门军(3000)、汲郡兵(2000)总计7700战兵,进行了连日的高强度训练。
  府兵部曲、汲郡兵一部及司州丁壮万人同样进行了训练。只不过强度没那么高,一个是三日一练,一个是十日一练。
  七月初二,当刘舆及随从百余人抵达汲县东郊时,看到的就是这么一副热火朝天的场面。
  “这时候才练兵,怕是晚了吧?”有人咋咋呼呼说道。
  刘舆并不理会,只默默看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