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203节
作者:
孤独麦客 更新:2025-09-10 11:58 字数:3318
王阐等人下意识坐直了身子。
邵勋也收起了笑容,静静听着。
卢志其他才能不清楚,但他真的很擅长包装人设。
成都王司马颖是什么人,邵勋多多少少有点了解,但卢志愣是把他包装成了贤王一个,在河北名声极佳,得到了绝大部分士族的支持。
后来,也就是司马颖当了皇太弟,飘了,不听劝了,最终人设崩塌,露出了本来面目,让人大失所望——就这样,现在河北还有人打司马颖的旗号作乱。
甚至于,历史上整个西晋末年、十六国初期,都可以算作广义上的司马颖系势力与司马越系势力的争锋。
刘渊、刘聪父子难道不是司马颖封的官吗?
邺城将要告破的时候,刘渊甚至已经带了两万人去支援,只不过来不及了,最终被手下劝着退兵。
石勒、汲桑更是司马颖旧将公师藩的人,起家第一桶金也是靠着收拢公师藩残兵。
简单来说,刘渊分到了司马颖给的官,以此名义统领匈奴诸部。
石勒等人分到了司马颖的兵,兴风作浪。
邵勋分到了司马颖的老婆,也不亏,借鸡生蛋,第一个孩子就要有了。
是人是鬼都在秀,就司马颖全家毙命,惨。
“谶谣之事,信的人很多,认为其是无稽之谈的人也不少。”卢志说道:“从天子角度来看,信或者不信,全看大局。天子需要君侯效命时,哪怕内心深信之,也得忍着,待度过了眼前难关,才有秋后算账的机会。太傅或许也信,但他一时半会拿君侯没办法。”
“至于王衍。”卢志沉吟了下,道:“此人极好谈玄,或许信得最深。但他素无大志,但随波逐流,捞取好处罢了。他没有为了心中所求而破釜沉舟的决心,听得此童子歌,第一反应不是与君侯为难,而是与君侯相善。”
邵勋一听,赞道:“子道真是把王衍看透了。”
王衍是个标准的政客,绝对谈不上政治家。
他口才甚好,眼光极佳,很早就开始“备战”,布局深远。但他有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卢志说的,没有清晰的目标,更没有为了这个目标而赌上一切,破釜沉舟的勇气。
王衍只想在规则内长袖善舞,左右逢源,他跳不出这个圈子,有路径依赖了。
“除此三人外,其余诸方伯或有威胁,但都不大。”卢志说道:“故君侯无需做任何事,等就行了。”
“等什么?”邵勋故意问道。
“等四方消息,再做应对。”卢志理所当然地说道。
邵勋笑了笑,道:“听子道一席话,恰如拨云见日,茅塞顿开。”
卢志不是穿越者,当然想不到再等半年,王弥就要一路杀到京城了。
邵勋不太清楚其他历史细节,但这件事还是知道的。
届时,谁特么还管谶谣的事情?太白星精才是大家需要的啊,最好是真的。
“对了,子道方才提及太傅会信此谣,难道这事不是太傅做的?”邵勋问道。
卢志捋了捋胡须,沉吟道:“据君侯所言,刘汉大鸿胪范隆诚心招揽。我思来想去,这事极有可能是他做的。太傅若想找君侯麻烦,犯不着用此等手段。”
邵勋微微颔首,旋又问道:“此谣后两句‘洛水断流,真人乃出’何解?洛水怎么会断流呢?”
“关中大旱,赤地千里。并州大旱,汾水为之不流。可不就是这几年的事情?”卢志说道:“天有大象而不能言,故运风云以表异。大旱之象,实乃上天示警,洛水断流又有什么稀奇?今年不断流,明年也会断流。明年不断,后年也会。只要有一年断流了,此谶便应验了。”
说完,卢志小心地看了邵勋一眼,问道:“君侯当真不知?”
“知什么?”邵勋不解。
卢志与王阐等人对视一眼,都有些疑惑。
片刻后,卢志问道:“君侯既不知,为何在广成泽上下那么多工夫?”
邵勋愕然。卢志你不会也信了吧?你不是说那是人造谣言吗?
见邵勋神情不似作伪,卢志收起疑惑,道:“鲁阳那边,君侯最好亲自去一下。仆奔走多日,觉得有几桩事较为紧要……”
说罢,一一叙来。
邵勋连连点头。
几人边吃边聊,直至晚间,方才各自散去。
主角养兵数量
主要是看一些人整天说主角养了一万多兵,我得好好澄清下。
主角到底养了多少兵?我给个结论:少于1913人,而且成本还不全是自己承担的,花费最多的铠甲、武器、耗材部分,基本来自缴获。
下面一一细分。
第一部分:银枪军
现有3600人,半脱产,训练之余,自己还侍弄果园、菜畦,种少量地,另放牧牲畜。
每兵每年得粮36斛,主要发给家属,如果有的话。
每兵每年得绢3匹,还是发给家属。
一兵一年的口粮,大概32-33斛,是普通百姓两倍,由指定的五户百姓供养,不够再由半脱产的他们自己挣,比如放牧的牲畜生产的牛羊奶制成的干酪,定期宰杀的牲畜等等。
所以他们是半脱产,书里不止一次强调了。
我算1800人。
一个士兵花费最多的部分是哪里?不是吃的,不是绢帛赏赐,而是武器铠甲。
以唐代为例。
唐玄宗时期,全国约58万军队,其中有马的骑兵、骑马步兵16万人。
安史之乱后,唐德宗建中年间,中央禁军+各地藩镇兵共76.8万。
唐穆宗时期,因为人口恢复,上升到99万出头。
自此基本没变,一直在这个数字上下浮动。
晚唐时,因为长期藩镇割据,纵有战争,也限制在局部地区,因此人口快速恢复,不下3500万,或曰接近4000万,最激进的学者认为唐武宗会昌年间人口数量甚至已经恢复盛唐时,证据是河北人口接近盛唐,有些县还多设了几个乡。
我按3500万算,就是700万户,养一百万士兵,七户养一兵。
为何能养这么多?
很简单,士兵花费最多的不是口粮,而是战备物资。
比如,中晚唐时,一匹马值40匹普通杂绢,按照当时的钱绢价格,约20贯钱——北宋时,这个数字会暴涨到200贯以上。
一匹马的售价,差不多就可养一名全脱产职业士兵一年,故置办起来非常困难。
铠甲的价格我没查到定数,众说纷纭,但可以肯定的是,比马贵。
另外还有训练器械损耗。
哪一样不比口粮那点东西贵多了?
古代所说“xx户”养一兵,很多人就下意识以为要这几户才能挣出一个士兵的口粮。
其实,古代算的是总账,即多少户百姓提供的赋税,才能覆盖一名脱产职业士兵的开支——在中间损耗较少的情况下,这个数字最低是五户。
如果单算士兵吃饭的花费,即便他一年的粮食消耗量是普通人两倍以上,那真的不值一提。
银枪军最大的开销:铁铠,主角给置办了,从今往后只有折旧费。
武器:一样。
训练耗材是这三样中相对最少的,之前靠库存,现在又缴获一批,长远靠禁军。
也就是说,银枪军最大的开销并不由主角治下百姓承担,我给这里算1800人都算多了。
他们事实上只承担粮食,以及部分绢帛赏赐。
第二部分:牙门军
现有5200人,这是禁军!禁军!禁军!
重要的事说三遍。
他们是朝廷养的,主角不出钱,明白吗?
居然有人把他们也算进主角养兵数量里,没看书吗?
第三部分:长剑军/府兵。
现有900人。
为什么要办府兵?因为他们的维持成本极低,就初期一次性土地投入,而且战斗力还不错,所以可以用个几十年、一百年。
一百年后,你让他们的后代继续当府兵,他们都不乐意,会求着你转为民户。
唐代天宝年间攻南诏,杨国忠甚至让人把士兵拷着送到前线,强迫他们打仗。
所以唐朝在南诏屡吃败仗,那些都已经是垃圾兵了,家里可能就十几亩地,技能不行,装备不行,本身还极其抵触打仗,不败才有鬼了。
但前期府兵是很好用的低成本、高性能士兵。
我不明白,为什么有人把府兵也算进主角的养兵数量里?
第四部分:河北降军。
现有3300人。
他们自己屯田、屯田、屯田!
重要的事说三遍。
都没听说过古代的屯田兵?明朝卫所兵总知道吗?自己种地,产出给自己发工资,再养活卫所官员。
主角不养他们,明白吗?就算给点补贴,撑死了折合三五百人顶天了。
第五部分:亲兵。
总计113人,这是全脱产职业士兵,主角自己养的。
综上所述,主角实际养兵开销也就千余,且开销大头已经一次性覆盖了,剩下的就维持费用。
怎么会有人算出一万多?
书里都写得很清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