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229节
作者:孤独麦客      更新:2025-09-10 11:58      字数:3474
  裴家的子弟,当然是极好的,能对冲卢志一系的影响力。
  将来如果反击匈奴,或许还能得到一些便利。
  用了他们的人,更会有示范效应,吸引更多的人才来投靠,名气也能更大,总之好处多多。
  “你在宜阳有三个坞堡,岂不是危险了?”裴妃突然想到了这事,有些紧张地问道。
  “不是我的坞堡,是我们的坞堡。”邵勋纠正道。
  裴妃白了他一眼,这人总是把话题往旖旎暧昧的方向扯。
  “不过,你说得对。云中三坞在将来会变成前线,不是很安全了。所以我想让你去广成泽建别院,一旦洛阳大乱,还有个落脚处。”邵勋说道:“昨日王衍向我提及,国舅王延似乎也想去广成泽找地方。没人是傻子,接下来几个月,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公卿遣人南下。王妃若过去,并不扎眼。”
  裴妃没有说话。
  邵勋有点着急,道:“裴十六精明干练,他能干好这事。”
  “我去了,又能如何……”裴妃叹了口气,轻声道。
  这话倒让邵勋不好回答了,毕竟前几天他才去了庾家,准备联合他们,在南边大展拳脚。
  说到底,还是他渣。又勾引大嫂,又想娶小美女,家里还养着太弟妃。
  裴妃注意到了他怔忡的神色,收拾了下纷乱的心情,道:“再等数月吧,待过去的人多一些,我再遣裴十六南下。”
  “好。”邵勋舒了口气。
  裴妃看了看他着紧的神色,心情好了起来,又给他添了点茶。
  日头渐渐西斜,邵勋不便久待,喝完茶后便起身告辞。
  出了太傅府后,他没有逗留,在亲兵的护卫下,出了津阳门,连夜南下梁县。
  此间事已告一段落,接下来他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练兵、种田以及其他各项夯实基础的事务上。
  根基不牢,地动山摇。
  若干不好幕后千头万绪的工作,处理不了幕后琐碎繁杂的事务,你都不会有台前唱戏装逼的机会。
  他如今的地位,不是开无双得来的,而是靠种田得来的。
  第五十六章 祭、抚恤
  长长的车队出现在道路尽头。
  闻讯赶来的襄城百姓肃穆而立,静静看着。
  最先传来的是鼓吹声。
  前排是八名军中吹角手,鼓着腮帮子用力吹奏。
  角声苍凉,带着些许哀思。
  后排是七名鼓手、一名排箫手。
  鼓声轻缓,不疾不徐,箫音哀婉,似乎在引导着亡魂追随他们前行。
  走了一段后,鼓吹手一停,由百余名梁县武学生组成的挽歌郎齐声轻唱——
  “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
  “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稍踟蹰。”
  边走边唱,其神哀也,其声悲也。
  挽歌郎之后,是一辆妆点过的栈车。
  栈车上饰以白布帷幔,内置草席,裹着尸骸。
  有人立于车上,自栈车左服宾奠币而出。
  第一辆栈车驶过后,后面是第二辆、第三辆……
  栈车左右,则是大队缟素军士。
  兵戈在阳光下照耀的熠熠生辉,为这场葬礼额外增添了许多肃杀意味。
  送葬队伍经过百姓聚集的区段时,人人肃穆,甚至隐有哭声传出。
  哭完后,又看着队伍中担任吉凶导从的邵勋、卢志、羊曼、庾亮、吴前、毛二等一干人,纷纷拜倒于地。
  车队辚辚而行,很快越过人群,靠近了目的地:一处荒芜的土塬。
  人群陆续起身。
  有人叹息道:“昔年武帝崩,亦不过百二十挽歌郎。今鲁阳侯亲自主持,官员将士数千人会葬拜送,鼓角横吹,奠祭于路,悲号满野。罹难军民死后之哀荣,尽矣。”
  “汉魏故事,大丧及大臣之丧,执绋者挽歌。”又有人说道:“黔首苍头,何时有此哀荣?”
  “余今年四十矣。昔年共游一途、共处一室、共宴一厅之人,或死于非命,或南渡吴地,举目四望,索然已尽。”还有人叹道:“不知我死后,会不会有人来送葬。还是曝尸于野,任鸟兽啃噬?”
  说罢,已是潸然泪下。
  “鲁阳侯在,君何忧也?”有人劝道。
  “南渡之人多矣,留下来的却也不少。鲁阳侯数救洛阳,屡破贼人,定能保得一方安宁。”
  “板荡之秋,鼎沸之际,或有神人出。引领苍生,救苦救难。只要鲁阳侯不弃我等南渡,保他又如何?”
  “世道丧乱,太白降世,何不从之?求人不如求己,鲁阳侯帐中乏人,不如往投,帮他把基业做大。即便将来仍免不了覆灭,那又如何?大不了一起赴死罢了,我祖宗寝园在此,却不愿南渡。”
  “对,求人不如求己。帮鲁阳侯,便是自救。”
  众人七嘴八舌,让中年人的心情好了许多,只见他抹了抹眼泪,道:“也罢。我好歹能写会算,昔年也在陈留当过县吏,纵年逾四十,拼着这把老命,也能再帮鲁阳侯十年。诸君共勉。”
  “共勉!”众人纷纷应道。
  土塬之上,邵勋看着一一落葬的骸骨,亲手撒出奠币,唱道:“人之处世兮谁不贪荣,倏归泉壤兮天地何平……儿女泣血兮号天叩地,尘埋金玉兮永镇桑梓。”
  鼓吹手再度演奏。
  鼓角之声响彻天地间,回荡不休。
  邵勋一一扫过无数新坟,高声道:“大丈夫存身天地间,有所为有所不为。南渡苟安,风花雪月,非我愿也。仗剑屠贼,护卫桑梓,还百姓一个朗朗乾坤,乃我毕生之所愿。尔等若有灵,当助我!”
  说罢,抽出一支箭,折断于新坟前,道:“若违此誓,天打雷劈!”
  清风骤起,奠币随风起舞,呜呜咽咽,绕其身周。
  ******
  整个收敛、安葬、祭奠的行动一直持续到了五月底。
  诸县无令长,但豪强父老纷至沓来,拜见鲁阳侯。
  邵勋抽时间与他们一一交谈,择其优者充任县吏,甚至安排了几个小士族出身的上佐,待太守卢志上任后,即行文朝廷,请求授官——刺史、太守、县令可以征辟属吏,但无权安排州郡县上佐。
  空缺出来的无主之地,主要拿来安置银枪军将士的家人。
  他们算是半募兵,吃粮当兵。理论上来说,无需给其家人分地。
  但理论归理论,实际上还是要分的,哪怕少少分一点,一家二三十亩,由家人耕种,也能令其生活好起来。
  如此一来,银枪军士卒的生活水平,在襄城这一片应该是相对不错的了。
  这项工作,邵勋交由卢志、毛二领头,襄城诸县官佐配合,花上三四个月的时间,一一安置完毕。
  与这项工作一同进行的,还有阵亡士兵的抚恤以及香火祭祀问题。
  “战殁将士有子嗣的多吗?”离开襄城郡的路上,邵勋问吴前。
  这摊子事,一直由老吴在管。
  “大部分已经成婚。”吴前的两鬓已经一片斑白,身后跟着几个子侄辈,特意带过来在邵勋面前露露脸的。
  “有子嗣的却不多。”吴前补充道。
  “如果没有子嗣的话……”邵勋沉吟片刻,道:“我拨出一笔钱,你找找战殁将士的亲族,想办法过继一个,令儿郎们在九幽之下,亦能得享祭祀。”
  “诺。”吴前应道。
  这个事非常繁琐,耗时漫长,还需要到处跑,与人磨嘴皮子,甚至遭受白眼。
  只能由他去办了,反正他也不怕别人说什么。
  “最麻烦的是府兵。”邵勋说道:“嗣子一定要找好,地就不收回了,由嗣子长大后继承。你定期去看一看,若有人侵吞这些土地,由本村、本防府兵出人,抓捕定罪。”
  如果是一个正常运行多年的府兵系统,其实不存在这个问题。
  历史上府兵在北魏末年出现雏形,东西魏逐渐发展,北周最终大成。理论上来说,朝廷赐予府兵的土地,在府兵老死或战死后,要由朝廷收回。
  但实际操作中一般不这么做,而是在府兵的子侄辈中挑一人继承。
  如今初设府兵,那么就存在一个问题,即府兵没有子嗣或子嗣还没长大就战死了,如何处理?
  只能从府兵所在家族中想办法了。
  邵勋不收回府兵的地,其实是不合理的,过于大方。
  府兵战死,就应该把分给他的地收回,转交给他儿子、侄子或其他亲族子弟中愿意当府兵的人继承。战死府兵的家人,由其家族、亲族抚养。
  这就是家族乃至宗族存在的意义,历史上也是这么做的。
  府兵们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会互相结亲,成为亲戚,以便在自己战死时家人能受到亲族照顾。
  久而久之,就有了“亲党胶固”的风气,大家互帮互助,形成一个抱团的集体,形成武人特有的价值观。
  现在府兵初设,有的士兵甚至是外地人,家族也在外地,却没有这么一个互相联姻、互帮互助的团体。
  那就只能大方点了,反正这会无主之地甚多。
  等熬过几十年,府兵开枝散叶,壮大亲族,情况就又不一样了。
  六月初六,邵勋抵达了广成泽,第一件事就是查看“恤田”。
  恤田有一千三百余顷,去年由五郡国夫子开荒,种了一季粟,产量感人。
  今年交由汲桑部俘虏耕种,还是春播种的粟,现在还没到收获的时候,但已经可以看出来一些东西了。
  “君侯。”负责管理这一片的是中典牧乐宽,见到邵勋前来时,立刻行礼。
  乐宽是朝廷命官,不是邵勋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