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269节
作者:孤独麦客      更新:2025-09-10 11:59      字数:2779
  邵勋不以为意,跟在后面。
  走着走着,不知道是故意的,还是故意不小心,居然和王惠风并排了。
  王惠风看了他一眼,带着温和的笑容——若王景风在此,定然要嘲笑邵勋两句了。
  三人走着走着,已经来到了一处僻静的竹林旁。
  “全忠——”王衍突然说道。
  “我不字全忠。”邵勋无奈道。
  “鲁公对方今之天下,有何看法?”王衍换了个称呼,问道。
  “众正盈朝,大晋中兴——”邵勋开口就瞎几把扯。
  “该开诚布公一点了,对你我都有好处。”王衍说道。
  王惠风理了理被风吹散的鬓发,面无表情,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司徒还有多久?”邵勋直接问道。
  王衍一窒,和这小狐狸说话怎么这么费劲呢?一问就是关键。
  “最多一年吧。”王衍叹道。
  司马越的身体状况,有眼睛的都看得出来。
  脑袋清醒的,已经在找后路了。
  脑子不清醒的,这会还在搜刮民财、盘剥士民。
  脑子过于清醒的,差不多也在做同样的事,并且积极准备南渡建邺。
  司徒幕府近百幕僚,掌握着司、豫、兖、徐、冀、荆五州大权,深刻影响着雍、凉、并、扬等州,能够调用无数人才、钱粮、军队,但他们很快就要失去主心骨了。
  这么庞大的一笔财富,会给谁继承呢?
  好吧,大概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全部吃下。
  建邺的琅琊王大概能吃很大一份。
  世子司马毗能吃一份。
  王衍可能会吃下最大一份。
  投靠邵勋的,反倒是最少的,且多半是家世、权力都不怎么样,屡受排挤的不得志之辈。
  至于天子,他很可能什么都吃不到,比邵勋还可怜。
  “太尉打算怎么办?”邵勋问道。
  “勉力支撑洛阳的局面。”王衍说道。
  “我信。”邵勋点了点头,但随即又问道:“若洛阳支撑不住呢?”
  王衍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邵勋看着他,大概能理解王衍的纠结。
  老壁灯肯定是怕死的,但他也确实不愿看到朝廷完蛋,也不愿轻易放弃洛阳。
  历史上司马越死的时候,王衍随军跟在司马越身边,后来应该是继承了大部分遗产,他带着司马越的灵柩归葬徐州时,应该不是逃跑。
  因为他的妻子、两个女儿都在洛阳。
  裴妃、世子也在洛阳。
  但也不能排除这种可能……
  不能让老壁灯跑了。
  不能让司马越幕府的资源散掉。
  于是,邵勋立刻上前一步,道:“若司徒天不假年,遭遇不幸,愿与太尉共进退。”
  说罢,躬身一礼,脸色郑重。
  王衍连忙将他扶起。
  有那么一瞬间,他都想让邵勋毁掉与庾家的婚约了。
  他下意识看了眼女儿。
  王惠风何等聪慧之人,见父亲看向她,微微有些惊讶,或许还有点失望,更有点悲哀。
  她看向前方枯黄的竹林,风中似乎回荡着她心底的叹息。
  鲁阳县公或许是良人,但一女不事二夫,女人应该对丈夫忠贞,即便他已经死了。
  王衍收回目光,心中有些愧疚。
  女儿曾是太子妃,当初强迫她离婚这件事,一直是父女间不愿提及的伤疤。
  当女儿旁若无人,从大街上哭着回家时,看他的那种眼神,王衍到现在还记得。
  他不敢再强迫女儿了。
  “有这句话,也不枉老夫与你开诚布公了。”王衍笑了笑。
  说完,他冷不丁地问了一句:“鲁阳公所求何物?”
  王惠风也转过头来,看向邵勋。
  第九十章 开诚布公(下)
  “累年以来,四方多故。”
  “大河以北,犹集戎兵。”
  “荆扬之地,疮痍仅平。”
  “潼关以西,灾患频仍。”
  “豫兖中州,百姓流亡。”
  “遂使天下租赋,半资军食。物力凋耗,人情艰危。又有匈奴鲜卑,豺狼本性。前番长安,屠戮万人,今岁黎阳,沉河三万。诸般情状,实令我心忧。”邵勋用“考研”的顺口溜说道:“其实我也没什么大志——”
  说到这里,邵勋看了一眼王衍,道:“而今想做的,无非是劝农重谷,以备饥荒,训卒练兵,用防寇盗罢了。”
  王衍默默品味着这些话。
  邵勋确实和他开诚布公了,但又没完全开诚布公。
  他说的这些,可进可退。
  表面看起来,完全是一个忧心天下的忠臣,但王衍不相信他就这么点心思。
  乱世之中,谁没点野心?
  就连他最初制定狡兔三窟计划的时候,也是带有相当野心的。
  那个计划,可进可退。
  进的话,图谋中原,定鼎天下,王家贵不可言。
  退的话,保境安民,以待圣主,王家仍不失公侯。
  计划执行到现在,他已经死心了,完全放弃了“进”的可能性。
  茂弘(王导)同意自己的看法,平子(王澄)无可无不可,也就处仲(王敦)觉得太可惜了,还有点不甘心。
  王衍现在对王敦非常失望,觉得他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这般激进,可能会给家族带来祸患。只不过终究是族亲兄弟,他到底还是心软,给王敦谋了个扬州刺史之职。
  话又说回来了,王家诸人在才能品行方面,都有严重的缺陷。
  包括他自己在内,还有王敦、王导、王澄等人,没一个有成事的能力,撑死了是个辅佐之才。
  既如此,就要好好挑选辅佐之人了。
  茂弘在江南辅佐琅琊王,待机而动,这是好的,应该继续。
  他在京中辅佐司马越,但司马越命不久矣,却要好好挑选下一个人了。
  邵勋是个好苗子。这几年王衍一直在观察他,觉得各方面能力都十分出色,有成大事的潜质,无奈他出身太低了,这让他成功的可能性小了许多。
  这倒不是王衍看不起他的出身。
  从理智角度分析,这么低的出身,对士人的吸引力太小了。七年以来,邵勋才吸引了几个士人?
  如果是司马氏宗王,有他这个表现,早就入主中枢,再次也是个说一不二的权臣了。
  看看司马冏、司马乂、司马颖、司马越故事就知道了,一旦得势,士人纷纷聚拢过来,还尽是有名望的大家族子弟。
  邵勋呢?
  南阳乐氏、颍川庾氏算是与他走得比较近的,但这俩也不是一流士族。
  裴家到现在还只是投入了一部分,三心二意。
  泰山羊氏与裴家差相仿佛,力度甚至还不如裴氏。
  范阳卢、清河崔也只出了一两个人,其本家压根谈不上下本钱。
  至于颍川陈氏、阳翟褚氏、汝南周氏,还不如乐氏、庾氏,都有点不入流了。
  但除了邵勋,京中也找不出第二个出色的人了。
  天子已经不可能再信任他,他还能辅佐谁?难道是东海王世子?
  每每想到此处,王衍就很纠结。
  出身、门第,直如天堑一般,压制得邵勋这个好苗子步履艰难。
  王衍都为他可惜了。
  不过——他也不是没有转机……
  王衍想起了最近疯传的谶谣,有些好笑地想道:却不知太白星精门第几品?
  “君有此志,便已超过太多人了。”王衍收拾心情,说道:“确实,走一步看一步吧。今日你表明心志,老夫也不藏着掖着了。今后有甚难处,老夫尽力帮你化解。洛阳的难处,你帮老夫化解。这个世道,谁都看不清前路,互相扶持前行吧。”
  “正有此意。”邵勋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