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284节
作者:孤独麦客      更新:2025-09-10 11:59      字数:3271
  第二,匈奴的生产方式。
  匈奴并非没有种地的习惯,早在西汉年间就有了,但因为草原的环境,只有特定地区适宜种植业,因此规模不大。
  南迁之后,他们把在北方草原种植的糜子带了过来,作为传统农作物耕种。
  糜子非常适宜草原的环境,事实上一直到辽国时期,契丹人还特别喜欢种糜子,潢水(西拉木伦河)流域种植业规模十分庞大。
  当然,他们所谓的种植业,与汉地又大不一样。
  别以为内迁汉地后,他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就渐渐向汉人靠拢了,这可真不一定。
  唐代内迁至淮西的突厥人,不事稼穑,但以游牧、弋猎为业,整个南阳盆地、淮西到处是赶着牛羊放牧的突厥人。
  胡汉交融之后,当地风气狂野,造就了大名鼎鼎的“蔡贼”。
  内迁匈奴、乌桓人是半定居形式。
  种地时,往往种子一撒,然后就不管了,秋天再来收割,贮藏于地窖之内。
  这种习惯在后世诸胡中依然有体现。
  唐代的吐蕃人占领河陇后,在当地种青稞、麦子,是同样的操作方式,播种就完事了,没有田间管理。
  五代时的奚人“春借边民之荒田种穄,秋熟乃来收获,毕则窖于山下。”
  甚至到了蒙古人那会,依然如此——“蒙古昔种田,撒种委之去,谓曰靠天收,秋成返刈获。其去非无因,或猎或牧。”
  种地只是增强了他们抵御风险的能力,让他们能养活更多人,事实上他们是半农半牧的生产形式。
  这从他们的食物、衣物上就能看得出来——不种桑麻织布,主要穿皮裘,食物中存在大量牛羊乳、肉类。
  第三,匈奴的军事。
  有些人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认为兵要一直养着。
  事实上,在唐玄宗时期开始大规模募兵(职业化)以前,中国一直是少量募兵+大量征兵的形式。
  什么是征兵?
  就是从地里拉来农民打仗,打完仗解散,回去种地。
  下次需要打仗时,再把你征发起来。
  但募兵呢?
  募兵是有军饷的,有一笔庞大的维持费用。
  开启大规模职业化募兵的唐朝最多时有多少兵?
  唐玄宗天宝十节度的兵力数据摆在那里,光一个范阳镇就九万人,当时全国大约56-60万军队。
  但请注意,这个时候的军队,并不完全脱产,还有一部分人是屯田的。
  有书友提到怛罗斯之战,其实高仙芝没多少兵。
  整个安西四镇,也就两万余兵。
  他当时应该是挑选了几千或一万兵——不可能全部调走,地方要驻防——然后又征发了“土团乡夫”(农闲时操练的农民)一万余人,凑足了两万唐军(1万以内的正规军+1万多土团兵)。
  另外,他还征发了蕃部丁壮五万人——葛逻禄、突厥种部落。
  再回到唐代兵力。
  到了中唐藩镇割据时期是多少人呢?
  穆宗、宪宗时期都有宰相汇报,九十九万余人——具体数据我上本书写过,记不清了,99万7千多还是8千多的,精确到了个位数。
  宰相的正式奏疏,精确到个位数,做不得假,至少兵籍文册上有这么多人,财政预算也要按这么多人来制定。
  唐三百多州,每个州都有州兵。几个州组成一个藩镇,有镇兵、牙兵。
  一些重要地点,还有县镇兵。
  值得注意的是,这时候士兵们不愿意屯田了。
  除了少数边远军州,物资转运困难的地方还有屯田现象外,剩下的都是职业士兵。
  中晚唐一个兵年花费20-24贯石,当时全国财政收入最多时3600万贯石——和明清时不一样,中晚唐两税法(以财产多寡计税,不按户计税,有钱的多收,没钱的少收,有点类似清朝的摊丁入亩)时,商税(榷盐、榷茶、榷铁、榷漆等等)最多时占到了财政收入的一半。
  当时唐廷给每个藩镇定了军额,如宣武镇十万人、淮南镇三万五千人、幽州镇五万人等等……
  数据有据可查。
  养不活兵的藩镇,中央补贴,这些藩镇一般相对听话,愿意为中央打仗,讨伐不听话的藩镇。
  至于有人提到西班牙养多少兵费劲这种事。
  我第一本书正好写大航海时代的,比较了解那时候的内容。
  首先,那是募兵,即职业士兵。
  其次,火器时代,花费激增。
  第三,国王其实没什么钱。
  英格兰国王为了打英荷战争,把老婆的嫁妆都卖了,还欠了一屁股债。
  这些债向谁借的?
  贵族、教会、银行家。
  这是东西方国情的不同。
  军事和外交归国王,国王打仗,贵族、教会不一定出钱的。
  国王只能在直属领地征税,或者借债。
  伦敦或阿姆斯特丹的银行家们还给国王高利贷,比如信誉不好的西班牙王室,借贷成本是年利率20%,因此几次破产。从美洲运回来的金银,经常来不及铸币就直接以银条、银块形式拿去还债。
  另外,西班牙60%的收入,是被王室奢侈花费掉了,并没有用到军事上。
  好像扯远了。
  再说回匈奴。
  胡人政权,你用汉地的标准来衡量就大错特错了。
  其实胡人政权的征兵形式大同小异。
  有据可查的契丹,一户出一丁是常态,三户出两丁也不鲜见,出征的人还要自己准备武器和一部分粮食、肉干、奶酪。
  他们种地后就不管了,秋天才收,中间不需要忙活,反正“靠天收”。
  男人出征后,女人小孩亦可勉强放牧,维持生产。
  大发之下,所有成年男丁齐上阵,固然会影响农牧业生产,但负面影响远不如汉人那么大——当然,非到生死存亡时刻,也没哪个首领闲着没事玩“大发”。
  平时为民,战时为兵,几乎没有维持成本,所以不存在养不养得起这种事情,因为他们就不养兵。
  胡人正规化建设后,也会尝试组建职业士兵,比如契丹的皮室军,平时就有人供养,不怎么需要干活,专心训练就是了。
  另外再谈一下组织形式。
  此时基本是部落、氏族形式。
  历史上胡人组织形式出现质的提升,是唐代的吐蕃。
  吐蕃实行“茹—东岱制”。
  翼长、万户、千户、百户、小将——翼长统领至少一个万户。
  这是史上第一次出现如此严密的组织结构。
  茹—东岱制下,各级官员管军又管民,以军法治民,组织度非常高。而且军事装备非常好,从中亚、天竺掳掠了大量工匠,有成建制的具装甲骑。
  说实话,若非吐蕃这种农牧混合国家运气不好,遇到了上升期的唐朝,估计会很厉害,毕竟安史之乱后,他们深入中亚,与阿拉伯人激战,还经常南下印度抢劫。
  当然,吐蕃运气也不错。
  唐玄宗天宝年间,吐蕃连吃败仗,损失惨重,九曲之地尽皆丢失,有亡国之忧。但戏剧性的是,唐朝安史之乱了,吐蕃又活了……
  吐蕃的制度,与女真的猛安谋克制、蒙古的万户制大同小异。
  即胡人打破了部落、氏族的藩篱,以一种组织度更高的形式调用他们的人力物力,并且提升了凝聚力。
  这会的匈奴还不存在这种组织度。
  最后说一点,算是我的个人见解,不一定对。
  就总体而言,募兵制是要优于征兵制的,缺点是维持成本太高。
  不打仗的话,募兵也要领工资,而征兵在家种地,是农民。
  打仗的话,募兵要领双倍乃至三倍工资——中晚唐防秋,各藩镇派兵到边境,帮助中央守边,朝廷给两份工资,藩镇给一份工资,三倍工资。
  而征兵打仗,还是没有工资,或者只有极少的赏赐。
  在募兵制大规模开启前,压根就没军饷这个概念。
  另外,很多人都听说过“一汉当五胡”这种说法。
  对,这是西汉年间。
  到了后来,陈汤说现在不行了,只能“一汉当三胡”。
  原因是什么?
  胡人也在进步啊。
  西汉时中原与匈奴的文明、生产力差距极大,体现在战争上,就是西汉军队武装到牙齿,而匈奴只能武装极少数精兵,绝大多数人居然用骨箭,更别说大规模装备甲具了。
  另外,当时马具也不行,骑兵威力不够大。
  东汉时,这个差距缩小了。
  胡人装备提升了一些,而且出现了能提升骑兵战斗力的马具。
  到了魏晋南北朝,因为胡人大举南下,差距更加缩小。
  而且双边马镫、高桥马鞍出现,让骑兵可以借力,在马上做更复杂的动作,骑兵威力暴增。
  再到唐代,汉人军队的装备优势更小了,这时候怎么办?
  只能靠武勇。
  说一个典型例子,唐中宗时在阴山修三受降城,打算修瓮城、马面,置守具,被很多人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