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379节
作者:孤独麦客      更新:2025-09-10 12:00      字数:3331
  “王安期离东海日久,要不要重新委任一员内史?”
  “或有必要。其实不光内史,中尉亦需择人。”
  “刘洽现在是幕府从事中郎,要不要让他回去当中尉?”
  “去了再看吧。”邵勋说道:“我先挨个找他们谈,摸摸底。若不行,立刻换人。东海国四郡之地,可不是什么小国,丢了太可惜。”
  “之前朝中传闻,天子欲贬……他为县王。如此一来,四郡之地安在?”
  “此事确实可虑。”邵勋说道:“我已与王夷甫做了交易。我帮杨瑁当兖州刺史,他想办法阻止天子。”
  “这样做,会不会成为众矢之的?”
  “无甚大碍。”邵勋说道:“从几年前司徒自领徐州都督、刺史,后自封兖州牧开始,做这事的人就多了起来。”
  “我还是有些不放心。”
  “有些事总要冒险的。天子现在对我很有看法,正常来说不太可能拿下李述,只能剑走偏锋了。”
  “你有数就好。”裴妃叹了口气,举步向前。
  走到院门前时,却愣住了。
  庾文君和她的闺蜜团面面相觑。
  殷氏下意识想要逃走。
  荀氏强自镇定地行了一礼,脑海中还在分析方才听到的话。
  毌丘氏、庾氏低着头。
  庾文君则看了裴妃一眼,然后行礼。
  裴妃回礼,目光复杂地看着庾文君。
  遥想七八年前于七里涧游艺踏春,彼时她被众星拱月围在中间,还是一个小女孩的庾文君天真烂漫,完全没被她放在眼里。
  可现在——已经十五岁的她却要抢男人了!
  邵勋先是有些晕菜,然后很快反应了过来,对庾文君笑了笑。
  按礼制来说,他俩现在不该见面的,但都撞到了,当没看见也不合适。
  庾文君也笑了笑,然后心事重重地离开了。
  四名玩伴紧紧跟在后面,偶尔用眼角余光看一下邵勋。
  邵勋微笑点头致意。
  刚才没乱说什么话吧?好像没有。
  这些小丫头片子,哪懂军国大事?更不懂人情世故。
  邵勋最后回忆了一遍,松了一口气。
  还好他谨慎,没口花花,不然真的被抓个正着。
  裴妃却脸色不是很好看,低声道:“下午就走吧,赶紧了结此事。”
  “好。”邵勋点了点头。
  了结完一桩事,才能全副身心投入到另一桩事上面。
  第三章 先下一城
  春社节已经过去好几天了,影响依然未曾消散。
  因为条件艰苦,社日祭品只是一些简单的杂粮,外加少得可怜的干果罢了。分给全社百姓之后,每人都只拿到了寥寥一点。
  但这足以让他们开心了。
  社日是一种传统节日,分春社和秋社,就重要性而言,绝对能排到前几,可能也就比冬至、元旦差一些,与寒食、重阳等节差相仿佛。
  此节在唐宋时发展至巅峰,元时衰落,明初因为政策打压的缘故,不太允许民间结社了,比元朝时衰落得还厉害,渐渐从重大节日中除名。
  按传统,百家结一社,共同祭祀土地神,共分祭酒、祭肉。
  陈郡收拢安置的流民,百户为一营,正好也是一社。营正主持祭祀,队主们负责组织社户,维持秩序,一整套下来,秩序井然。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组织度。
  社户们来自冀、并、豫、兖、雍诸州,本来是较为松散的。但每年春秋两社祭祀,外加冬至、腊日、元旦等集体活动,每一营或每一社都在慢慢增加凝聚力,不至于一盘散沙。
  时间久了之后,因为战乱、天灾而崩溃的基层秩序,也就一点一滴恢复起来了。
  春社祭祀结束之后,便是紧张的春耕。
  邵勋抵达陈县时,赶上了个尾声。
  他二话不说,换了身麻布粗服之后,便下地干活了,甚至还帮一户刚死了男人的百姓力耕。
  这家只剩一个妇人,带着三个小孩,孤苦无依。
  邵勋从头耕到尾,愣是带着亲兵把她家三十亩地都播种完毕。
  临离开之时,又嘱咐队主、营正多加照拂,并留了几袋粮食。
  二月初七,北上抵达阳夏,宿于袁氏庄园内。
  袁氏春播结束得早,这会一部分庄客在家侍弄菜畦、修理农具、屋舍,一部分庄客被组织了起来,在旷野中操练。
  士族的武装力量大致可分为两部分。
  人数最多的自然是普通庄客了,农闲时操练。
  不练武艺之类,单练军阵,即排好阵势,拿着长枪上去瞎鸡儿捅就是了,别管太多。
  银枪军士卒也进行了一番操练。
  他们常年苦练刺杀之术,已经形成肌肉记忆,即便对面不穿铠甲,依然下意识往铠甲遮护不到的地方捅刺,动作精准快捷,相互间还有配合。
  与他们相比,士族庄客们的刺杀之术简直惨不忍睹,动作慢不说,还非常乱,没有节奏感,更谈不上什么技术动作。
  两相一对比,职业武人与农夫之间的差距十分明显。
  士族武装力量的第二部分是部曲。
  这部分人数比较少,相对较为精锐。有些时候,庄客也被称为部曲,但两者之间的战斗力是有巨大差距的。
  这些人或多或少有些基础武艺,吃得相对好一些,训练也更频繁,算是合格的士兵。
  以阳夏袁氏为例,连续两年大灾,庄客们饿死了不少,但总数高达八百的部曲一个都没有,可见待遇上的差别。
  当然,部曲们的战斗力依然比不上银枪军。
  袁冲看了一会操练,便有些眼热。但这会不是说这些事情的时候,因为今天还有一位客人:新蔡王司马确。
  “大王也不必忧虑,陈侯并没想夺你封地。”二人下了高台后,袁冲慢悠悠地说道:“只不过新蔡内史暴卒于位,总得有人接替吧?”
  “杀!杀!杀!”不远处传来了银枪军士卒气贯长虹的大吼声,司马确吓了一跳,气势便没那么强了。
  他知道,袁冲说的没错。
  豫州十余郡国,皆有守相,也就新蔡内史暴病身亡,刚刚腾出位置。如此一来,安置个新人阻力会小很多。
  但他又有些恼怒,合着不把我当阻力是吧?
  “再者,陈侯也没想动大王的食邑。”袁冲悄悄观察着司马确的脸色,不放过一丝一毫的变化,嘴上说道:“若大王想举荐内史,自举荐即可。陈侯说了,太守、内史并存之事,并不鲜见,他举太守,大王举内史,两不相干。”
  司马确不知道自己该不该生气。
  新蔡是个小国,辖新蔡、褒信、鲖阳、固始四县。他继承来的爵位账面上有五千户,由王国内史管着,遍布四县。
  如果没有太守的话,王国内史完全可以控制新蔡全境,将其变为自己的私域。
  陈侯想要举荐内史,不果之后,再弄个太守,这是要和自己明算账,即哪些归王府管,哪些归太守管,划分清楚。
  这让司马确很不爽。
  但怎么说呢,不爽又如何?邵勋此贼就是要你忍着。
  司马确一开始确实大怒,但也就怒了一下,随后便打听邵勋的行程,赶来了阳夏。
  结果一见面,却是这样一副场景,简直堪称下马威了。
  “大王,我闻荥阳、陈留、濮阳一带有贼骑南下。许昌都督有拱卫洛阳之责,若要退敌,还得靠陈侯帮忙啊。”袁冲见到司马确表情松动之后,继续劝道。
  “不过是些许游骑罢了,撑死了百十骑、数百骑,以袭扰为主,未敢深入。”司马确说道。
  “大王说得没错。”袁冲耐心道:“眼下确实只是些游骑,但将来呢?一旦贼众大举南下,凭许昌之兵,可能抵御?”
  司马确这下没话说了,但心中生气,闷着头往前走。
  “嗣安。”前头响起清脆的声音。
  司马确抬头一看,立刻行礼,道:“伯母。”
  来人赫然是东海王妃裴氏,陈侯邵勋落后一步,持剑护卫于侧,忠心耿耿。
  世子司马毗也在,正与陈侯说笑。
  见到司马确后,他矜持了一下。
  被邵勋瞟了一眼后,无奈上前见礼,又道:“堂兄闷闷不乐,何故也?阳夏确实没什么好玩的,甚是无趣。”
  裴妃严厉地看了他一眼。
  司马毗心中一突,脸色垮了下来。
  裴妃又看了眼邵勋,眼中满是嗔怪之意。
  邵勋招架不住,清了清嗓子,道:“新蔡王定是忧心国事,担心匈奴大举南下。”
  “啊?”司马毗吓了一跳,问道:“王夷甫不是传来消息,说匈奴在治下各部征集粮草、牛羊,打算兵进关中么?怎会南下豫州?”
  “世子有所不知,即便要攻关中,匈奴也一定会南下洛阳、豫州。”邵勋解释道:“或许兵不会多,但他们担心朝廷救援,必要的牵制兵力不会少的。”
  “原来如此。”司马毗一脸崇拜地看着邵勋。
  司马确脸上的表情就没那么崇拜了,而是有些苍白。
  他手底下带的那些兵,也就可与李洪之辈打打,对上匈奴确实很吃力。一旦敌军大举南下,他除了龟缩许昌之外没有任何别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