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462节
作者:孤独麦客      更新:2025-09-10 12:00      字数:2912
  人脸之上,兴奋、嗜血与疲惫共存。
  “继续冲!冲烂他们!”满昱的马槊也没了,他高举着马刀,下令道。
  匈奴人与他们对视了一会,直接不玩了,转身就跑,消失在了旷野之中。
  稍事休息两个时辰后,满昱带着先锋骑兵继续进发。
  入夜之前,他们又遇到了一股正在向西搜索前进的匈奴骑兵。
  没话说,冲上去就是干!
  两轮冲锋之后,把匈奴人打得四散而逃。眼见着天色已暗,便找了个地方休整。
  九月初六,后续骑兵赶来增援,替换下了他们这支久战疲惫、伤亡不小的部队。
  当天傍晚,先锋骑兵抵达了孟津西北十余里外。
  而这个时候,邵勋率领的主力步兵,在大车的掩护之下,在通行于河面的船只接应之下,离遮马堤匈奴大营只有一天路程了。
  这一次,他是倾巢而来。
  以战辅兵两万余人为攻坚主力,以黄河为粮道,配合正在加紧构建浮桥的南岸大军,誓要将匈奴人捶扁在黄河北岸。
  第七十八章 围攻
  大晋永嘉六年(312)九月初八,晴,一派天高云淡的秋天气象。
  两只燕子抄水而过,一前一后互相追逐着,飞向远方。
  南飞的大雁排成长列,迤逦而去。
  从它们的视角来看,地面上一夜之间多出了很多营寨,层层叠叠,延伸至远方。
  营寨之中,人如蚂蚁一般微不足道。
  但当蚂蚁多到一定程度之时,场面又颇为壮观了。
  晋汉双方步骑五万余人,在古老的遮马堤下争锋相对,试图一决生死。
  这一战,十分微妙。
  洛阳天子心神不定,连连降诏令邵勋回援京师。
  平阳天子刚刚得到晋军渡河的消息,仓促之间召集群臣商议。
  石勒在洛阳周边游弋,并突入洛水谷地,四处破坏。
  汲郡、顿丘一带有贼人集结,似有所图。
  王弥被连番催促,打算收拾人马,兵发洛阳。
  洛南三关之后,府兵丁壮被大肆征发,已经耽误了秋播。
  大河之上,漕船淤在敖仓,逡巡不进。
  整个河南的消息灵通之辈,都在关注着这场战事。
  ……
  废弃的村落间,一行人策马而出,登上了高高的长堤。
  领头一人手握长弓,对着不远处指指点点。
  说是“匈奴大营”,其实营寨不止一个,而是六七个,各自间隔一定距离,如众星拱月般守护着最中间的一个营垒。
  几天时间,他们拼命挖掘壕沟,修建土墙,在营寨外围构建了一条条纵横交错的沟堑。
  蔡承、金正、王雀儿、邵慎等将跟在后面,看得暗暗皱眉。
  邵勋看了眼他们的神色,突然嗤笑一声,道:“贼人摆出这么一副被动挨打的架势,有何惧之?”
  “赵固!”邵勋继续说道:“数年前不过一坞堡帅耳。其帐下兵卒,即便经历了洗练,战力有所提升,亦不过尔尔。”
  “石勒!”邵勋又道:“昔年野马冈之战,我破其六万乌合。听闻其数年来练兵简卒,号称‘精锐’,但就这样的老底子,能精锐到哪里去?”
  “匈奴骑军,看似人多、马多,但已被义从军打得胆寒。若我攻寨不利,其或掩杀上来。若攻寨大利,保管跑得比谁都快,尔等追之不及也。”
  众人都笑了。
  这话说得提气,让人心神振奋。但整个河南,也就陈公能说这话。
  “这几日加紧打制攻城器械。”邵勋说道:“营垒不是城池,若这也拿不下,我看尔等也没必要继续吃武夫这碗饭了。王雀儿!”
  “末将在。”王雀儿上前,大声应道。
  邵勋为他理了理战袍,然后退了两步,仔细看着他第一批弟子中的佼佼者。
  二十来岁的青年将领,却已是战场上滚了快十年的老兵了。
  身板挺直、面容坚毅、性格方正,甚至可以称执拗、古板。
  他的能力,在自己十年如一日的言传身教下,被人为拔高了,但也只能说合格。
  其实这就够了。
  天赋型将领哪那么好找,能培养出一个够用的大将已经不错了。毕竟据海量专家测算,打天下一个县的人才就够了嘛。
  “此战,你为大都督,总领全军。”邵勋说完,将佩刀解下,递到王雀儿手中,道:“凭此刀,督军以下者尽可杀。”
  “遵命。”王雀儿深吸一口气,用力接过刀。
  他的双手十分用力,以至于指关节都发白了,昭显他内心的激动。
  或许,还有沉重的压力。
  为将者,哪有不承受压力的?这也是对他的一次大考。
  “金正。”王雀儿退下后,邵勋又喊道。
  “末将在。”金正虎了吧唧地走了过来,身上甲叶子哗哗作响。
  邵勋一拳擂在金正肩膀上,这厮纹丝不动,稳稳地站在那里。
  不枉这些年给他开小灶,人都要长成方的了,浑身充满着爆炸性的力量,可能就比刘灵差一点。
  “你为前军都督。”邵勋说道:“攻城拔寨,摧锋破锐,皆尔分内之事。”
  “遵命。”金正昂着头,应下了。
  临退下之前,还瞟了眼王雀儿。
  “郝昌。”
  “末将在。”
  “你为后军都督,总领诸营辅兵,听候大都督调遣。”
  “遵命。”
  “满昱。”
  “末将在。”
  “你为游奕都督,统领骑军,听候大都督调遣。”
  “遵命。”
  “明白各自职差后,便各回各营,做好准备。”
  ******
  在邵勋瞭望敌情的时候,匈奴主帅、渤海王刘敷也登上了营中高台。
  他的目光被河面上的动静吸引了。
  浮桥造得好快啊!
  再有一两天,晋人就可将浮桥从河渚上直接铺设到北岸。
  因为北岸没有铁链固定,浮桥看起来飘飘荡荡,不是很稳固,但终究是能过人的啊。
  想到此处,刘敷的心情愈发焦急。
  平阳的消息还没传过来,王彰劝他固守待援,重演一次新安之战,他答应了。
  但事到临头,心情却没那么容易平静。
  昨日晋军从西面开至,他登高瞭望,入目所见,到处是银色的长枪丛林。
  这些兵装具精良,军纪严明,更有一种气定神闲的态度。
  再对比一下己方大营中那些号称老卒的军士的模样,即便再不知兵的人也看出来了,他们不在一个层面——或许石勒部的步卒相对精锐一些,但比起大名鼎鼎的银枪军,还是差了不少。
  “哗啦!”河面上又放下了一条船。
  工匠们蜂拥上前,将两艘船的船舷牢牢固定在一起。
  他们做得十分仔细,即便大战在即,依然不紧不慢,确保两艘船连接牢固了。
  做完这一切后,有役徒扛着厚实的木板走了过来,将其铺设在船舱上方。
  晋人要筑河阳三城、南北二桥。
  中潬城已经完工,南城虽然尚未完工,但大体轮廓已经有了。
  南城与中潬城之间的浮桥已经铺设完毕,这会在建的是中潬城与北城之间的浮桥。
  “晋人船队动了。”有人指着河面上那数十艘顺流而下的小木船,出声道。
  刘敷扭头一看,原来是安北将军赵固,遂问道:“安北将军老于战阵,当知这些船东行是做什么的吧?”
  赵固胸有成竹,只是脸色看起来不是很好,只听他说道:“大将军,这些船本来在为邵贼载运兵马、粮草、器械,而今东走,多半是邵贼认为军中粮草够了,便放他们去下游,继续载运兵士。”
  此言一出,在场的每个人都没好脸色。
  赵固说出了大家最担心的事情。
  晋军在南岸有城池、有营寨,驻扎了不少兵,若用船将他们运过河,哪怕一次只运一两千人,也是个麻烦事。
  “下游的便桥还在修吗?”刘敷突然想到了什么,问道。
  他指的是那个被两次冲毁的简易浮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