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480节
作者:孤独麦客      更新:2025-09-10 12:01      字数:3061
  如果没这股骑兵,匈奴使尽各种办法袭扰,极端情况下能让你一天就走五六里,快的话也就十余里,非常被动。等赶到目的地,情况可能已经起了变化,这就是机动能力不足带来的问题。
  即便到了21世纪,军队的机动能力依然是非常重要的指标。
  在这项指标上,匈奴大优,他差点得零分。
  “明日我便去汝南,或会往慎阳一行。”邵勋说道:“你……”
  司马脩袆连忙摇了摇头,道:“我遣家令随你去。”
  她已怀孕五个月,肯定不愿意再舟车劳顿,动了胎气。
  这个年纪才有了孩子,无论怎么宝贝都不为过,余生可就靠这个孩儿陪着呢。
  “那就这样吧,我自去即可。”邵勋点了点头,说道:“你——司马夫人还是安心养胎吧。”
  司马脩袆又悄悄笑了。
  男人有时候也挺孩子气的,这次是不是把两人关系过于划得泾渭分明了?
  邵家那个后宅,她是不可能去的。
  自由自在当个家资丰厚的公主多好,难不成还把家产献给庾文君那小娘子?做梦。
  若非要和他继续保持联系,她连驴行都不愿办。
  这男人有时候很精明,有时候又蠢得可怕,呵呵。
  第九十四章 汝南行(下)
  对着木棂的窗口,周馥向外看着,阴沉的目光和紧抿的嘴角透露出了一点他内心的阴翳。
  自被司马睿击败后,他就奔回了安成。
  没有任何人找他麻烦,仿佛司马睿也知道点到即止,并未穷追猛打,毕竟安成周氏在幕府中效力的人可不少。
  但周馥也不愿意再做官了。
  心灰意冷之下,只想在家乡安养,了此残生。
  不过,有些人的性格注定了他的命运。即便在家归隐,周馥依然忧心国事,千方百计打听洛阳的局势。
  在一一了解之后,他长叹一声,私下里哀叹大晋国祚将终。
  这样的认知让他极为愤懑,继而产生一种无能为力之感,身体愈发不好了。
  楼下传来一阵大笑声。
  周馥更加烦闷,离开窗前,来到了书架旁。
  今日有许昌幕府长史裴康来访,借走了一大堆书籍。
  不,应该是安成周氏几乎把所有藏书都献出去了——当然是抄录版本,但依然花费极大。
  周馥信手拿起一卷竹简:《尚书杂记》。
  此为后汉汝阳周氏之周防所撰,世代传习《古文尚书》,研究极深。
  《尚书杂记》共三十二篇,约四十万字,安成周氏抄录了一份,存在府中。
  说实话,这种书出了汝南都不一定好找,颍川士族都不一定有。纵有,亦是残缺的。
  轻轻放下这卷简后,他又拿起其他书——
  汝阳袁京精研《孟氏易》,著有《难记》三十万言。
  汝阳袁汤所撰《陈留耆旧传》。
  召陵许慎所撰《五经异议》、《说文解字》十四篇。
  召陵许峻精通《易经》,著有《易新林》等六本书。
  南顿应奉著有《汉书后序》、《汉语》、《汉事》。
  应劭所撰之《律本章句》、《汉官礼仪故事》、《状人记》、《风俗通义》等。
  ……
  一本本、一册册他都看过去了。
  看完后,又轻轻抚摸,仿佛在看着自己的孩子一般。
  将这些藏书交出去一份,可想而知有多么不舍。
  他更不清楚邵勋一个武夫派人来抄录书籍是何意。
  每个月都有数十名未及弱冠之龄的武学生过来,拿着宝贵的白纸、黄纸抄录,还互相校验,看起来非常认真。
  周馥不喜欢自家视若珍宝的书籍传播出去。
  他年少成名之后,就辗转诸王府,为人争抢,反复出任文学一职。
  此职主要为宗王讲授经史、典故,写写文章,而写文章时又要用典,不然就写得不够出色,故非博览群书之人不能充任。
  文学又是宗王近臣,可想而知能获得多大的利益。
  在王府文学这个职务上,能和他竞争的人着实不多,奥妙便在于他家藏书极其丰富。
  这些东西,能轻易外传?莫要玩笑!
  但他好像也无力阻止。
  周家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很多人迫于压力,默认了这件事,那就没办法了。
  “哈哈,陈公这仗打得痛快,让匈奴闻风丧胆,壮哉!当满饮此杯。”楼下又传来了声音,伴随着略显讨好的笑声。
  “今岁除兖州外,司、豫二州多有种冬小麦者。何也?匈奴丧胆,无力南侵,故有此幸事。”一个苍老的声音紧接着传了出来。
  很明显,这是裴康了。他说完后,还有几声附和,那是裴康带来的随员,其中包括阳翟令周谟。
  唉!周馥又叹了口气。
  他知道,从侄的前程被他耽误了,一直在阳翟令上兜兜转转,未能升迁,原因在于当初他扬言要派精兵三万北上洛阳,迎天子迁都寿春。
  “冬小麦实乃德政。”
  “确实德政,惜乎农人愚昧,愿意这么做的人不多。”
  “其实比以前多了。三年大旱、四年蝗灾,若无冬小麦,河南不知道要多死多少人。”
  “汝南二十余万百姓感谢陈公的大恩大德。”
  “为此德政,满饮此杯。”
  “满饮此杯。”
  宴间一片欢声笑语,热闹非凡。
  周馥懒得再听了,坐回了案几后,打算给伯仁写封信。
  荆州都督山简已经病逝,刺史王澄因为难以平定蔓延到荆州的杜弢之乱,惊慌失措之下,也不找王夷甫商量,竟然辞官不做了。
  朝廷以前中护军荀崧——对,就是那个在新安大败的荀景猷——为都督,周顗周伯仁为刺史。
  伯仁是琅琊王的人。
  周馥与琅琊王仇怨不小,不欲助他,但他对伯仁再进一步颇为期待。毕竟,如今的安成周氏,急需一个台面上的顶梁柱来为家族遮风挡雨,伯仁最适合不过了。
  只是这信写什么呢?周馥思虑良久,方才落笔。
  他先写了一下家中的情况,随后聊了聊最近听到的消息。
  就在不久之前,发生了几件大事。
  其一是晋阳被拓跋猗卢夺回了。
  这人确实可以,派儿子拓跋六修为先锋,众至数万。自领二十万众继之,可谓倾巢而出。
  这个数字有点夸张。拓跋鲜卑没什么步兵,几乎全是骑兵,二十几万骑纯唬人呢,但总数应不下五万。
  草原上的胡人是真的茫茫多。
  刘琨带着在常山招募的兵马,外加收拢溃兵,共数千人为向导,随军攻打晋阳。
  匈奴人遇到了当初晋人同样的困境:无粮,难以坚守。
  于是野战,大败。
  随后驱晋阳百姓撤退,这无疑是个昏招,很快被拓跋猗卢追上,再败。
  并州刺史刘丰就擒,河内王刘粲奔回,前后损失胡晋兵马八千余。
  刘琨收复晋阳后,情况更加危急,因为他入手的是一座空城,被迫徙屯晋阳北面的阳曲——拓跋鲜卑追上匈奴人后,救回了很多晋阳百姓,但显然不可能还给刘琨,而是作为酬劳带走了。
  拓跋猗卢还留了一点兵助刘琨守御,又送牛马羊各千余头、资粮百车,然后回返。
  他没有继续进兵匈奴腹地,因为粮草不济,同时在与匈奴骑兵的拼杀中,自身也伤亡不小,无力再战,于是撤回去了。
  但不管怎样,收复晋阳总是好事,就是不知道还能坚持多久。
  第二件事是关中的。
  高举报父仇大旗的卢水胡继任首领彭天护攻打长安,双方阵列于野,贾疋大败,被杀。
  刘汉任彭天护为梁州刺史,这也是他父亲曾经的职位。
  梁综、梁肃、索綝等人见死不救,但攻打冯翊。
  至于长安,没人有兴趣了。
  和晋阳一样,当初刘曜撤退时早就带着八万长安士女回了平阳,城内无人又无钱,彭天护大失所望,直接回家了。
  第三件事与王浚有关。
  去岁与拓跋鲜卑连战两场,不但自己大败,还坑掉了两个女婿不少兵马。今岁再攻石勒,为留守兵马击退。
  这件事没什么好多说的。
  写到这里时,周馥想起了邵勋。
  段部鲜卑势衰的祸根,就源自这个人。他们在草原上还要面临拓跋鲜卑、慕容鲜卑的东西夹击,估计撑不了多久了。
  段部鲜卑一旦衰亡,王浚压根没有活下去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