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553节
作者:孤独麦客      更新:2025-09-10 12:01      字数:3600
  十余年前官印把得贼严,轻易不肯发放。邵勋殿中擒拿司马乂,也只得司马越授意东海举孝廉,得了个八品中尉司马,已是厚赏。
  现在么,搞得跟批发一样。
  前阵子,朝廷甚至发明了个闻所未闻的职务:副刺史。
  让人雷得外焦里嫩。
  这也从侧面反应了大晋朝的现状:江河日下。
  一般只有快灭亡的朝廷,才会出这么多幺蛾子。
  一切巡视结束之后,邵勋自宛城出发,沿着宛叶走廊古道,于四月十八日返回了许昌。
  比预计多花了几天时间,因为乐岚姬怀孕了,呕吐不止,中途停下来休息了几次。
  有些土地是真肥沃,就是农夫懒得好好耕耘。
  若无这次省亲,还不知猴年马月呢。
  岚姬幸福地说,她一定是在少女时代住过的老宅里怀上的。
  邵勋深以为然,因为他撞得太狠了,在里面爆炸了好多回。
  成都王妃,为邵家子嗣的壮大再立新功。
  四月下旬,邵勋来到许昌宫视察桑园、菜园,同时召集幕府僚佐开会。
  平东将军幕府长史裴康、左司马陈有根、右司马羊忱、从事中郎毛邦、柳安之……
  龙骧将军幕府大部分高级幕僚与平东将军府重合,但也渐渐有了新人,如:从事中郎郗鉴、郑隆、督护杨会、记室督楼休、主簿京禅等。
  郑隆是学生兵出身,历任金门坞主、云中坞主、密县长,是继毛邦、王辉之后第三个进入幕府的学生官员。
  杨会是宜阳杨公坞坞主,出身弘农杨氏(自称)。
  楼休出身雍丘(陈留国)楼氏,与将军楼权、楼褒同宗,这是一个在后汉年间还算可以,国朝逐渐没落的家族。
  京禅是司隶校尉庾琛介绍来的,盛赞其文采出众、心思缜密,出身顿丘京氏——一个挣扎在末流的河北小士族。
  他能当主簿,完全是看在庾琛的面子上。京禅对此一清二楚,他是陈公的人,同时也是庾家的人。
  这个幕府结构就比较健康嘛!
  邵勋看了很满意,世家大族、小士族、地方豪强以及他的门生凑在一起,共同出力,不比司马越等人的名士幕府好?
  有些名士,是真的不爱干活。
  司马颖幕府的名士杨准,“不以官事为意,逍遥终岁”,颍以其名士,“惜而不责”。
  司马越幕府也有很多这类人。
  他们不干活,却名气很大,权力也大,愿意干活的人或被他们影响,或为其挤兑,总之把幕府风气搞坏了,弄出很多傻逼操作。
  官场风气是一件很重要的东西,邵勋一直努力维持着。
  他现在招进来很多颇有上进心、志在重塑门第的寒素、豪强“卷王”,让那些准备躺平的世家子很难受,被迫跟着卷,官场风气大为改观。
  嗯,他刚提出粮草军资问题,参军庾亮、毛邦二人就起身汇报了。
  “永饶冶调拨了一批工匠、器械北上至冶铁城。酒店现已积存箭矢五万三千余支、长枪两万根、步槊七千二百根、甲三千九百副、铠三百……”
  汇报完后,邵勋点头赞许。
  元规没去混日子,还是干了事的,没给老子整个大的。
  “工匠、学徒、力役可还有短缺?”他问道。
  “一直缺。”
  “打完这仗给你补。”邵勋说道。
  酒店冶铁城现在已经有六千多人了,包括枋头之战送来的俘虏。
  六千人里,绝大部分是矿工,剩下的是各色工匠和学徒。
  这个军工基地还有进一步扩产的潜力。
  位于宛城南部的永饶冶是治下第二大军工基地,规模略小于酒店冶,但产量高于酒店,因其存在多年,运转成熟故。
  洛阳算是第三大军工基地了,但产出主要供应禁军。而且在王弥夺占弘农后,他们失去了一个很大的原材料开采、冶炼基地(新安),产能骤降,目前仅靠巩县产出的少量铁料维持生产。
  荥阳本来也有一个冶铁中心,但八王之乱前期就废弃了,因为其原材料除少量由本地开采外,绝大部分需要从并州启运。并州战乱不休,后来又被匈奴夺取,荥阳工匠四散,多被坞堡帅、庄园主们所获。
  河内温县的冶铁工坊同理,工匠要么被坞堡帅所获,要么被匈奴掠走。
  其实,河南产铁的地方不少。
  除上述地点外,鲁阳、梁县、阳城、方城、郎陵、宜阳等地或多或少都有铁矿产出。
  这些在后世都是毫无开采价值的矿,要么储量少,要么品位低,但在古代却日复一日地被开采、冶炼,还是有价值的——有些储量很低的铁矿甚至完全被采空了。
  其他州也差不多,很多郡县都有小铁矿,支持地方冶炼事业——这些矿要么在军阀手里,要么被地方豪族控制。
  就邵勋这个幕府而言,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主要指望汝南西平、南阳宛城两大采矿、冶炼区了,这是很重要的根基。
  “明公,考城幕府已准备粟豆四十万斛、干草二十万束,正往荥阳、濮阳启运,最迟五月中可运抵邸阁,六月初可输送至枋头南城。”庾亮结束后,毛邦起身说道:“豫州调拨了六十万斛粮豆、干草二十万束,尚未启运。本月应还能再收五万束干草,五月复收十万束。”
  “人吃马嚼起来,这点粮也就够用四五个月,不太够。一旦顿兵坚城之下,谁敢说要多久?”邵勋说道:“洛南诸县、广成泽再筹二十万斛粮、十万束干草。”
  “明公,洛南诸县陆路转运,损耗甚大。”毛邦提醒道。
  “尽量筹措。”邵勋不让步,说道:“计日输至濮阳。”
  他当然清楚,粮食这种大宗货物,运输起来非常困难,路途损耗很大。
  即便交通发达的21世纪,全国各地仍然兴建了很多粮库,存放周边区域收获的粮食。
  而在交通不便的古代,一个地区的粮食,如果没有水运的话,很难运到其他地方,除非你做好十车粮只能到达一半甚至二三车的心理准备。
  自汉以来,朝廷收的税,往往只存在于首都的账目上,实物则在各地的仓库。究其原因,就是转运困难。
  邵勋打河北,最好别指望用上南阳等地的粮食。成本最低的办法,还是就近筹集,所以毛邦提醒他洛南诸县收集而来的粮草,需得陆路转运至许昌,然后船运向北,再卸货陆运,然后再装船——到了黄河那边,还得换船。
  又或者陆路转运至洛阳,然后通过伊水进入黄河,再顺流而下至枋头。
  总之成本比在豫州、兖州征集要大。
  但他还是要求当地尽量筹措,陆路运输距离不算很长,成本还可以接受。为了军需更充足一点,支付这些代价是可以接受的。
  “裴长史,转运军资粮草所需人丁,需豫、兖、司三州官吏互商,你来安排。”邵勋又看向幕府长史裴康,说道。
  “遵命。”裴康应道。
  这是一项苦差事,同时也是极大的权力。
  哪个郡出多少人、多少船只、多少车马,都很讲究。
  就郡县官员来说,他们肯定希望自己辖区内少发役、少出东西。
  但你出得少了,别人出得就多,指定是一堆扯皮事。
  但凡事有利必有弊,这也是发挥他影响力的良机。运作得好了,能收获一大堆自己人,他深谙此道。
  曹馥死了,整个豫兖司三州数十郡国,都担在老夫一人肩上啊。
  “各地屯田军、世兵,勿要懈怠,谨防发役时出现民变。”邵勋又看向刘善,道:“此事交由营军统筹。”
  “诺。”刘善起身应道。
  “接下来是军情事宜,刺奸督……”
  邵勋一个个点名,一条条过,将战前的所有准备事项敲定完毕。
  第一百六十二章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战争尚未开始,但有心人已经能够看出一些端倪了。
  新郑通往管城的驿道上,因为刚刚下过一场雨,道路泥泞难行,拉着车马的役徒们无不唾骂。
  “唏律律——”老马无力地跪倒在地,口吐白沫。
  车厢倾斜了一下,在一名役徒恐惧的目光下,轰然侧翻,将其压倒在地。
  一个接一个粮袋落下,将役徒压得口吐鲜血,双目无神。
  有粮袋破了口,黄澄澄的麦子洒了出来,堆在他脸上,很快将他掩埋在了泥泞之中。
  人们大呼小叫冲了过来,先将马车扶正,然后把役徒扒了出来。
  役徒已经只剩下抽搐了,嘴里满是混合了血沫的麦粒,双目无神地望着天空。
  天空乌云密布,沉肃无比,仿佛在无声地祭奠这位枉死的役徒。
  战争尚未爆发,却已经有了伤亡。
  有人将挽马背上的皮套解了下来,尝试了几次,都没法让老马再度站起。
  “没救哩。”一位满头白发的老者叹道,也不知道在为挽马叹气,还是在为年轻的役徒惋惜,可能都有吧。
  其他人默然地看着这一切,直到一位庄客头子走了过来。
  “还愣着做什么?”他大吼道:“大雨泥泞,本就耽搁了行程,今晚准备火把,连夜前行。”
  众人如梦初醒,纷纷将粮袋搬起,堆入车厢之内。
  后面牵来了一头骡子。
  老者将皮套给骡子套上,继续赶车。
  旁边路过一队军士。
  粗粗望去,大概有数百人的样子,都是年轻的面孔。每个人身后都跟着一匹骡子,骡背上负着食水、器械,慢吞吞地走在泥水中。
  他们身上的戎服已经看不出本来面目了,全是污渍泥水,但没人在意,只闷着头赶路。
  老者收回目光,慢悠悠地驾驶着骡车。
  庄客头子特意调拨两名年轻力壮的役徒给他,准备随时援应。
  “哗啦!”没走多久,轮子又陷入了深深的车辙之中,怎么都走不出来。
  老者下了车辕,拿马鞭指了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