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636节
作者:
孤独麦客 更新:2025-09-10 12:02 字数:3440
“明公是想攻河内?”卢志问道。
邵勋没有直接回答,只说道:“凭什么战局就只能局限于河北一隅呢?如今与匈奴开始的是全面战争,哪里都可以打,没有限制,只不过要分个主次罢了。”
卢志若有所思。
邵勋又指着河内、弘农说道:“这两处地方,拱卫并州外围,可以打一打。”
庾琛看着地图。
河内倒还罢了,弘农的新安城可不好打啊,那相当于汉函谷关。
“庾公为司隶校尉,可知弘农情状?”邵勋问道。
庾琛想了想,说道:“弘农这地方,王弥其实做不了全部的主。其人也不着恼,这几年除了派出兵马袭扰洛阳外,主要在陕城等县清理豪强、分田练兵。”
“流寇贼子,终日就知道吃大户。”卢志骂了一句。
邵勋有点想笑。
卢志你与王弥是不是有阶级矛盾啊?
王飞豹确实喜欢吃大户,然后分其钱粮、田宅,拉丁入伍。弘农诸县被他折腾几年,估计没多少豪族了。若有,多半走了匈奴的门路,让王弥不敢动他。
不过王弥歪打正着。打土豪分田地,对他这种流寇而言,其实是有好处的,能够让他从流寇向坐地寇的方向转变。
几年下来,说句难听的,他在弘农的根基比石勒在河北的根基强上那么几分。
弘农百姓并不天然心向晋廷。
王弥把他们头上的士人、土豪杀了,把田地分给庄客部曲,你说他们向着谁?人都是现实的,主家已经没了啊,日子还要继续过。
邵勋笑完,又不着痕迹地看了眼卢志。
毫无疑问,卢志是世家大族出身,他的立场也是站在那边的,将来如果……
邵勋心念电转,想了很多。
说实话,农民起义军的“革命性”是比较强的,破坏性也很强,对地方上的豪强士族杀伤力很大,比如王弥自青州一路向西,三个月速通河南一样——有一说一,王飞豹的横空出世,极大促进了大晋朝的坞堡、庄园建设水平,安全等级不够的庄园已在那一波被淘汰了。
邵勋也分田地,但他其实是“温和革命”,即挑选打成一片白地的地方安置流民,作为基本盘经营,没有太多的地权纠纷,不用和士族正面对上。
即便不是一片白地的地方,比如襄城郡,他也是通过多年的水磨工夫,靠着当地没有什么大士族的有利形势,军政齐下,一点点消磨,让地方豪族吐出侵占的土地和人口——其实,如果严格执行大晋朝的律令,比如几品官占多少地,压根就不会出现阡陌纵横的世家大族,只不过没人执行罢了。
“王弥如果龟缩不出,其实不好打的。”庾琛忧心忡忡地说道:“明公当年也在弘农打过仗,当知地势、民情。若要击败王弥,还是得把他引出来。”
邵勋微微颔首,继续看着地图。
首要目标还是消灭石勒,这是主攻方向,其他的都是佯攻,不能主次不分。
但佯攻的布置,也十分紧要。若达不到牵制匈奴的目的,还不如不打。
“就这么办!”邵勋突然一拍地图,说道。
庾琛、卢志二人有些奇怪地看着他。
“调银枪左营北上至河阳三城,自陈留、济阴、颍川征发一万五千人,发往河阳,以王雀儿为帅。”
“捉生军西返,骡子军北上,再请调禁军骁骑军,此数千骑,皆付于王雀儿,攻河内。”
“我要回一趟河南,庾公随我一同南返。”邵勋说道。
“好。”庾琛直接应道,同时暗暗松了口气,臭小子总算舍得离开邺城了。
你再不走,老夫就要让吾女过来了。
邵勋又找来杨勤,说道:“找几个骑术好的,快马前往宜阳,令吾侄前来——浚仪相见。”
“遵命。”杨勤很快离去。
邵勋想了想,暂时没什么可吩咐的了。
他很清楚,现在轻易不能离开河北。一走,局势很容易生出变故,但河南又是老巢,不能久离。
他迫切需要一个能兼顾河南河北,且交通便利、调兵调粮迅速的幕府驻地。
解答下上一章的分歧
解答一下上一章的问题。
我说南朝变幻其实是天子被世家抛弃的因素,有人反对,说内斗才是主要因素。
我想了想,感觉是我们认知不同造成的。
在我看来,一个正常的国家,即便天子倒行逆施,即使皇室内斗,也不该这么轻易被扳倒,至少要打许多场大仗,死个十几万、几十万人才算结束。
但南朝不是,或者说不全是。
这让我想到了一个极端的例子,晚唐杨吴政权。
杨行密死后,其子杨渥继位。
杨渥在位时,手下多少军队呢?
“北归人”三万人,这是比较能打的精锐。
黑云长剑军五千人,东院马军三千人,亲军数千。
地方上还有州县兵,全部加起来7-10万人还是有的。
然后杨渥生活奢靡,欺男霸女,名声不好。
徐温、张颢二人发动叛乱,用了多少人?其实就一百多个人。
一百多人,就把杨渥软禁起来了,然后发号施令,政变成功。
然后徐温又火并了张颢,独揽大权,后来徐温养子徐知诰建立了南唐,是为南唐开国皇帝。
一百多个人就夺取了拥有7-10万军队的政权,简直不可思议。
其他军队为什么不出兵反对?但凡任何一个大将站出来,徐温、张颢都要完蛋。
但就是没有。
因为徐温不动他们的利益,他们仍是刺史、兵马使、指挥使……
其实和两晋南北朝有点像,只不过从士族变成了军头。
军头们手里掌握着大军,是决定性力量,但他们就是墙头草,就是作壁上观。
他们丝毫不介意抛弃杨渥。
因为杨渥年纪轻,名声又不好,不如换个人,反正他们的利益没有丝毫损失。
在这个案例中,你可以说是杨渥自己作死,生活那么奢靡干什么?
为什么欺男霸女?
为什么威胁要杀了徐温、张颢?
为了打马球,把父亲留给他保命的三千东院马军迁到扬州城外,你是不是作死——当然,徐温政变后,东院马军也没什么反应。
但如果杨渥不作死呢?一样有可能被搞。
因为就存在这么一个客观事实:100多人组织政变,成功后不会有勤王大军,不会有人来救你,大家会抛弃你。
这个事实是可怕的,也是我上一章那么说的主要原因。
有些读者纠结皇帝自己不当人,自己内斗等等,认为这是主要原因。
而我认为这只是诱因,世家大族集体作壁上观,甚至推波助澜才是核心问题。但凡他们站出来,表示支持皇帝,并联合起来出动私兵部曲,都不至于这样。
但他们没有太多维护皇权的主观能动性,因为即便改朝换代,对他们或许有影响,但影响一时看不出来,或者影响根本不大,利益仍然能够得到保证,所以没必要为了维护皇权而出钱出兵。
简而言之,南朝以及晚唐,都有一股掌握着绝大多数社会资源、力量的势力,前者是世家大族,后者是军头大将,他们在政变发生时作壁上观,导致政变成功。
打个比方,假设皇帝拥有20%的军队,造反者拥有20%的军队,世家大族或军头大将掌握60%的军队。
当政变发生时,60%的军队(世家大族私兵或外镇军头一手带起来的部队)表示中立——这一点,是我认为问题最大的地方,因为这涉及到体制,是最严重的问题。
而有些读者认为掌握20%军队的皇帝自己作死是主要原因。
我个人的看法是,哪怕皇帝做得很好,也没有人造反,但依然存在这么一个巨大的可能,这是最可怕的。
分歧在于各自认知、观点不同。
第十八章 相国
晋永嘉九年(315)、汉建元元年四月二十日,晴。
刘粲准备离开宫城之前,扭头看了向延明殿。
延明殿是东宫,皇太弟刘乂的居所。
刘粲在关中征战年余,声望日隆,现在已是晋王、相国,掌单于台,位高权重。
出行之威仪,更是隐隐超过皇太弟一筹。
本月初,因为中山王再度征调冯翊氐羌之众东行,一些人到皇太弟殿中诉苦。可能言语间有些不敬吧,马上就被人告到了天子刘聪那里。
刘聪把东宫四卫兵马五千人发往河内,交由安西将军刘雅指挥,又令冠威将军卜抽将兵监守东宫,隔绝内外,不许刘乂参加朝会。
皇太弟,已是笼中鸟。
想到此节,刘粲大笑而出,快马加鞭出了平阳。
刘乂,已不足为虑,早晚把他手里的氐羌管治权拿过来——刘粲管单于台,掌六夷事,但冯翊郡的氐羌之众不归他管,向来由刘乂管束。
其实这是历史遗留问题。
因为刘渊当年就娶了冯翊氐人出身的单皇后为妻。从法理上来说,刘乂是嫡子,刘聪反而是庶子。
刘渊死后,太子刘和继位,他主动出手对付诸位兄弟,一开始很成功,但最后栽在了刘聪手上,被反杀。
刘聪杀兄其实是说得过去的,毕竟是刘和先动手,总不能坐以待毙吧?因此刘汉群臣在这一点上能谅解他。
但杀了刘和后谁继位呢?不该是另一位嫡子刘乂吗?
这就是刘聪当年面临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