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814节
作者:
孤独麦客 更新:2025-09-10 12:04 字数:3238
“解县柳氏也反了,猗氏县为其说降。整个河东,大概就剩蒲坂、大阳、河北三县仍在朝廷手里了。”
“刚刚有许多官人自平阳举家出逃,末将遣人打探了下,都说渤海王在赤洪水杀银枪军一万,顺利南撤至赤洪岭。末将有些怀疑,毕竟渤海王还是败退了。”
刘昶闻言苦笑。
杀伤了不少银枪军应该是有的,但杀一万人?不足信。
而且,赤洪水寨子被攻破后,退到赤洪岭,靠着一帮残兵败将,真能守住吗?
渤海王手里的四千禁军,此时还剩下几个?
唉,不想那么多了。刘昶收拾心情,道:“将骑兵全部撒出去,严密监视。一有贼兵动向,立刻报来。另,多多搜罗船只,争取多渡些人丁、财货、粮畜过河。”
“不出兵戢乱吗?”刘贯问道。
“我就一万多兵马,戢什么乱?”刘昶怒道:“速去办事。”
守将领命而去。
刘昶又看了看无穷无尽的逃难大军,坚定了决心:守住蒲津关三城就是大功一件,不但天子那边说得过去,对长安的太子更是交代得过去。
至于其他人,自求多福吧。
******
北风萧萧,寒意深重。
赵鹿带着两千轻骑直抵含口。
半日后,石生带着数千步卒匆匆赶至,遥望山口。
山上已经响起了激烈的杀声。
石生举目望去,吓了一跳。
赵鹿够狠!
两千骑兵下马后,便直接沿着山道攻了上去,与守军战在一起。
只是好像不太妙啊!
两千轻骑兵下马步战,能打出什么名堂?除非守军很烂,一点士气也无,被一冲即垮,不然你还是别做骑兵下马步战击溃步兵的春秋大梦了。
但守军很烂吗?不!
裴氏悉心训练的铁铠武士居前,顺着山道冲杀,瞬间就把赵鹿的人压回了半山腰。
山巅之上,还有各色庄客农奴,手持长矛、短刀、步弓乃至猎弓,摇旗呐喊,鼓舞士气。
唉,如果守含口的是那些庄客倒好了。精锐些的骑兵下马步战,也不是不能将其冲垮,但如果有铁甲武士带着,那就难了。
想归想,石生还是立刻做出了决定,派出两千人马,从左右两侧的山林间绕行上山。
山中亦有守兵,很快发现了他们。大呼小叫之下,越来越多的庄客涌了过来,领头的甚至还有数百甲士。
幽暗的山林中,崎岖难行,连路都没有,只能费力攀爬。
守军居高临下,好整以暇,箭矢当头落下,长枪照胸刺来。一时间,竟然攻不上去,且死伤不轻。
石生急了,又派出两千人,增援而上。
密林之中的惨叫声愈发密集了,但战线仍然维持着不动,让石生看着揪心不已。
“赵将军中箭了。”山道上响起一阵惊呼。
石生抬头望去,却见数百败兵簇拥着骑督赵鹿,匆匆奔下了山。
守军顺着山道往下冲,势如猛虎。
石生咬了咬牙,将最后一千人派了出去,接应溃退的骑兵。
金乌西垂,山间慢慢黯淡了下来。
石生惶恐无比。
他们离河东腹地明明就差一道山梁了,可就是过不去。
越不过这座山,难道都当瓮中之鳖么?
王屋城内有粮草,但只够一月所需。河东乱了,含口被堵住,再也没有资粮送来,坐吃山空?
“俟伏侯呢?”石生转过身来,脸色难看地问道:“怎么还不来?”
俟伏侯是原驻安邑的羯人酋帅,有众万落,此番出了七千步骑,已抵王屋。
河东惊变之后,消息火速传来,刘贤不敢怠慢,调赵鹿、石生、俟伏侯三人率军回击含口,试图打通联络河东、平阳的后路。
赵鹿两千轻骑最先赶到,猛冲猛打,已折损大半。
石生带着五千匈奴、汉兵——多为当初自河内西撤的部落丁壮以及流民——紧随其后冲了一下,看样子也不会有什么结果。
俟伏侯最是奸猾,出兵迟缓,似有异心。
石生就想不通了,你在安邑还有四万多部众,难道不担心他们吗?不想赶紧杀回去救他们吗?
“将军。”有僚佐结结巴巴地说道:“方才有消息传来,俟伏侯本已打算出兵,却遇到了河清镇将刘泉的使者,军中皆言南下投‘刘夫人’。”
“刘夫人?”石生先是一愣,继而明白了过来,那不是他叔母么?
叔母刘野那,已是邵贼夫人。每遇羯众,出面说降,事半功倍。
听闻幽州、冀州就有不少羯人投靠过去了,武乡那边原本不归刘闰中管的羯人也投靠了,俟伏侯虽说是几年前从秦州迁来的,但投靠过去未必不可能啊,毕竟风俗、语言、长相大同小异……
尔母婢!石生将马鞭重重地摔在地上,仰天长叹。
完了!全完了!
近两万大军,被困在王屋山中了。
呃,事实和石生所想差不多。
十一月初五,为表诚意,刘泉亲自带着千余人走了四十里山路,抵达王屋。
王屋城经历过一番厮杀。
城外堆着血淋淋的数百枚人头,另有二百余俘虏,被捆缚于地,不断出言求饶。
俟伏侯单骑而出,远远迎上了刘泉。
刘泉下了马,大声道:“已有使者间道前往安邑,将军之部民必无事。”
俟伏侯点了点头,神色复杂地看向刘泉。
刘泉方才用的是羯语,和他日常所说的话有些差别,主要是有些词听不太懂,发音也有不同,但连蒙带猜之下,大体还是明白了。
这让他有些感慨。
明明都是胡天神的信徒,原本生长在同一个地方,但早来之人和晚来之人已经有了不小的差别。
刘泉那批人早来百年,如今已是一副晋人打扮,名字也按照晋人习惯改了。
他们才来了不到三十年,且一直在秦州活动,近几年才来到中原腹地,风俗习惯尚未大改,部落里会晋语的人也不多,今后怕是要多多仰仗上党刘氏了。
“你说,我听你的。”俟伏侯亦下了马,言简意赅地说道。
“将这些人头带到轵关去。”刘泉也不废话。
俟伏侯会意。
这就是告诉轵关守军,别拼命了,老家都被人抄了。
困守孤城,不会有一个援军、一粒粮食过来,人家即便不打,围也把你们围死了,再顽抗下去又有什么意义呢?
中原兵法:“上兵伐谋,攻心为上,不战而屈人之兵。”
第一百八十四章 逃
轵关城下的战斗忽然就停止了,双方心照不宣。
片刻之后,数十骑上前,各自射了数封信入内。
很快有一封信被送到了刘贤手里。
他神色复杂地展开一看,原来这是封以邵勋口吻写成的招降信——
曰:“明正典刑,国有邦典。刘聪逆绝人伦,反易天常。煽诱一方之民,胁迫三军之众。侵掠州郡,焚烧闾里,凌虐方伯,伤残吏民。此天地之所不容,人神之所共弃……”
“匈奴军民,亦我赤子。前番已有军令,诸营所至,不得妄加杀戮,据夺财货;不得随意拘执,以为俘馘;不得开发坟墓,发泄旧怨。抗命而用刑,盖有常宪,顺命而赦罪,亦有前经。一夫之罪,岂遗于一境之人……”
“军兴以来,厮杀频仍,供给繁并。县乡之中,农桑废于垅亩;州郡之内,百姓膏于锋刃。孤为人父母,深用悯伤,屡览捷报,难免兴叹……匈奴将士,或迫于威刑,不能自拔;或贪于财货,勉力效顺。今大军临境,表里夹攻,再行迷迹,自弃何多……”
刘贤看完之后,抚额长叹。
将校们面面相觑,不知该说些什么。
劝降书这事,没必要瞒,也瞒不住,于是刘贤大大方方邀众人一起看——如果识字的话。
书上的内容很实在,讲了可以接受他们的投降,既往不咎。
另“约法三章”:不烧杀抢掠、不抓良冒功、不开棺戮尸。
刘聪一个人犯的罪,不会牵连其他人。
政策讲得很清楚了,怎么样,降不降?
刘贤将劝降书放在案几上,看了眼诸将佐,眼底微微有些失望。
怎么就没一个人站出来提议投降呢?
合着都逼我先提出来是吧?
又等了一会,刘贤突然大哭:“先帝于我有大恩,战至今日,我有罪啊。”
哭声哀戚,闻者落泪。
见众人不说话,刘贤哭得愈发伤心,眼泪四溢。有那么一小会,好像快喘不过气来,差点要晕过去了。
“轵关尚有六千将士,一朝丧尽。幽壤之下,先帝责我,该怎么说啊!呜呼哀哉,痛煞我也!”
“人皆有父母,妻儿倚门相望,我却不能把他们带回去。呜呼哀哉,愧煞我也!”
“名城大邑,接连丢失。我身受国恩,世享爵禄,却束手无策。呜呼哀哉,羞煞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