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823节
作者:孤独麦客      更新:2025-09-10 12:04      字数:3313
  “先这么多吧。”邵勋挥了挥手,起身说道。
  ******
  午后,邵勋带着将佐们继续巡视汉宫。
  亲军督杨勤提前来到了建始殿,将王沈等人带到偏厅。
  建始殿位于光极殿后,从功能上来说是汉主寝殿。
  与光极殿一样,左右各有偏殿,西曰“上秋阁”,东曰“崇明观”——曾经被地震毁坏过,后重修。
  王沈等宦官们此时就被羁押于上秋阁,个个脸色灰败,欲言又止。
  杨勤抬头看了下窗户外,梁公已经和将官们一起进了建始殿转悠——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接下来一段时间,建始殿将成为梁公的寝殿。
  收回目光之后,杨勤看了看手里的玉雕,道:“中常侍王公之名讳,平阳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皆言王氏富贵已极,虽王侯公卿亦不能比。为何只查抄出些许财货啊?”
  “汉主聪临行之前,曾征走了泰半财货,以飨军士,老夫实在拿不出来了啊。”王沈掉下几滴眼泪,说道。
  杨勤看着他,冷笑不已。
  王沈心中一突,道:“老夫想起来了,平阳东南有个庄子……”
  “童千斤。”杨勤喊道。
  “在。”
  “你带百名甲士,去庄上搬取财货。”
  “诺。”童千斤领命而去。
  杨勤顿了一顿,凑近到王沈面前,低声问道:“汝女居于何处?”
  “温明殿。”王沈的哭声慢慢停了下来。
  不知道为什么,心脏砰砰直跳。虽然低着头,但眼里突然就有了光。
  “为何不是昭德殿?”杨勤问道。
  “此乃上皇后樊氏所居……”王沈说完,又解释了一番。
  后宫是个统称,具体有昭德、温明、徽光、(同“凰”)仪、螽斯则百堂等殿宇。
  刘娥曾经就住在昭德殿,后来刘聪想为她单独建凰仪殿,为刘娥谏止:“伏闻将为妾营殿,今昭德足居,凰仪非急。四海未一,祸难犹繁,动须人力资财,尤宜慎之。”
  当然,最后只是推迟了一段时间,刘聪还是耗费民力将其建成了。
  昭德、温明二殿为后宫区域的主殿——理论上来说,建始殿也勉强可算后宫一部分。
  “你在后宫行走多年,谙熟诸事。”杨勤又靠近了一些,轻声道:“上皇后樊氏、左皇后王氏、中皇后宣氏——唔,右皇后已死,那就把那位小刘贵人请来,此四人统一送至某殿管束起来,遣专人看守、劝慰……”
  王沈秒懂,道:“凰仪殿可也。”
  “为何?”杨勤问道。
  “此殿乃刘聪花大力气建成,雕栏玉栋,应有尽有。更有那汤池胜地,聪常与嫔妃一边赏雪,一边戏于池中。”王沈谄媚地说道:“其实,后宫之中美人数千,姿色胜于三位皇后者亦不在少数。听闻梁公出征从不带女眷,这都七个月了,实在憋得辛苦……”
  “住口!”杨勤轻斥一声,不屑道:“你当梁公什么人都要?那是晋武帝。再者,姿色在梁公那里并非首选,你懂个屁!”
  晋武帝全盘接收战败者的后宫,整体移植到洛阳,连宫女都要,可谓饥不择食。
  杨勤跟在邵勋身边很久了,知道他还是很挑食的,而且好的那一口和别人不一样。只不过这种“核心知识”就没必要和别人说了。
  “那就关在凰仪殿。先关上一段时日,待月事来了之后,立刻报予我知。”杨勤想了想后,说道:“你不要乱说话,嘴紧着点。刘聪的嫔妃宫人,大部分应该会被赏赐给有功之臣,少部分会选送至梁宫,以补宫人之不足。在这件事上,你也别擅作主张。”
  “好。”王沈连连点头。
  杨勤又看向宣怀等人,道:“他们几个,你劝一劝,尽快把财货吐出来。”
  第一百九十一章 恩威并施
  腊月下旬,离过年没几天了,河东四大家族的代表便乘坐牛车赶至平阳。
  平阳本地则来了个贾氏,即贾充的家族。
  西河来了个宋氏家族。
  至于其他的,不是在战争中遭受重创,家门摇摇欲坠,就是不够资格,没接到邀请——其实薛氏、柳氏也不太够格。
  薛氏至今仍被人蔑称为“蜀薛”,典型的地域歧视。
  当初蜀亡后,迁薛氏部落五千户数万口人至汾阴,其实也是为了让他们卖命,对抗胡人,毕竟以匈奴为主的诸胡在东汉年间就已深入汾水河谷。
  一行人先住在城外馆驿,待人到齐了之后,六家人一起入城。
  大街上仍然满布兵士,时不时有高门大户被包围,然后哭哭啼啼地抓出一大堆人,男女老少统一装上车,发往洛阳。
  至洛阳后,男丁明正典刑,女眷则继续发往梁宫,充入掖庭浣衣、种菜、喂马。
  这就是失败者的代价。
  军士按名单抓人,非常残酷,无论胡汉,一旦罪行定下,立刻就执行。
  六大家族的人看了面色凝重,又有些庆幸。庆幸自己没和匈奴人一条道走到黑,不至于家破人亡。
  进入汉宫之后,一行人被引到了建始殿西的上秋阁。
  “参见明公。”裴宪、柳耆、卫展、薛涛、宋乐、贾游六人一齐行礼。
  “坐。”邵勋指了指对面的坐榻,说道。
  六人谦让了一番,最终以裴宪、柳耆、卫展三人坐于一张坐榻之上,正对邵勋。
  左右两边还各有一单人坐榻,宋乐、贾游二人分坐。
  薛涛瞅了瞅,只有一张小马扎了。
  邵勋拍了拍手,让亲兵又端来一张单人坐榻。
  薛涛行礼告谢,坐下后有些面红耳赤。
  座次的纷争,深刻体现了六大家族的地位。
  裴氏自不必说,执河东、平阳、西河三郡之牛耳,故坐于正中。
  卫展坐在他左边,柳氏是小士族,位于右边。
  宋乐所在的家族在先帝时期有数人出仕,要么担任太守,要么在军中为将,目前有些没落,但架子还在。
  贾氏家族被狠狠收拾过,现在不行了,但贾游当过太子侍讲,地位不低,故也混了个座位。
  就薛氏地位最低,虽然他们可能武力最强。
  “听闻薛家曾于大河两岸修筑堡垒,这会河西的堡寨还在么?”邵勋坐在胡床之上,看向薛涛,问道。
  “堡寨还在,但人被驱逐回东岸了。”薛涛偷瞄了一眼邵勋,老实答道。
  “何时修建的?”
  “永嘉中。”
  “哦,天下大乱那会。”邵勋笑道:“匈奴人不许?”
  “是。”
  邵勋点了点头。
  薛家被称为“蜀薛”,至今地位都比较低下,官面上无人,于是只能闷头开荒种地、放牧牲畜、操练部曲,往武力豪强的路子上走。
  当然,这也是大晋朝对他们的定位。
  蜀亡之后,薛陶、薛祖、薛落三兄弟分领三个部落,携蜀地少数民族五千户至汾阴定居,世号“三薛”,用来对抗胡人不断的渗透、入侵,保住河东。
  后来,薛祖、薛落两支败落,独薛陶一支较为强盛,于是“总摄三营”。
  “传闻君家先祖乃随刘备入蜀之薛永薛茂长,可真?”邵勋颇感兴趣地问道。
  薛涛愕然。
  邵勋哈哈大笑,明白了。
  他后世曾因薛仁贵而了解过河东薛氏,读书时就很疑惑,汾阴薛氏的后人很明显是部落首领,汉化蛮夷,怎么能扯到薛永后裔呢?
  薛涛就是一乡间土豪,什么官职都没有,史书上写袭爵安邑郡公、梁州刺史。
  其父薛兴也是土豪,史书上写是河东太守、安邑郡公。
  其子薛强为了当王猛的老师,且和桓温认识,整了个九十八岁的年龄,强行加戏。
  纯粹是后人修史时,薛家已经发达,于是粉饰祖宗,瞎几把写。
  “薛氏之兵,名著于大河两岸,却不知有多少人?”邵勋又问道。
  “三千。”薛涛答道。
  “多少?”邵勋一皱眉,问道。
  “六千。”薛涛心下一紧,说道。
  “到底多少?”
  “万余……”薛涛额头隐隐有汗。
  “薛君当我不识数?”邵勋脸一落,不悦道。
  薛涛叹了口气,起身拜伏于地,道:“汾阴薛氏计有部曲庄客一万三千余,然其中半数乃近三年收拢之流民,尚需整顿,未便苦战。”
  邵勋这才展颜,道:“我闻汾阴薛氏至今不入郡姓,可有此事?”
  “是。”薛涛嘴里发苦,道:“世人皆谓我‘蜀薛’,好事没有,力抗贼军、送死卖命的事一大堆。”
  邵勋招了招手,军谋掾张宾立刻上前。
  “给大将军府传令,司州大中正、河东郡中正给汾阴薛氏评定门品,先给个寒素吧。”邵勋说道。
  “遵命。”张宾记下了此事。
  薛涛一听,大喜过望,二话不说,直接在地上磕头,哽咽道:“梁公大恩,没齿难报。”
  没有门品,真的太难了,很难当官,只能去抢郡孝廉、州秀才这种门路。只是,“蜀薛”这种歧视性的称呼下,你想察孝廉、举秀才?可能性太低。
  其他或许还有一些门路,但非常窄,基本不可能给薛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