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1012节
作者:孤独麦客      更新:2025-09-10 12:05      字数:3423
  跑路过来的部落直接将这些人驱逐,把刚刚养好的草场占了……
  于是乎,一场冲突在所难免。
  还有些部落这些年被石勒又打又拉,借着刘汉的虎皮收服了。
  他们犹豫不决,不知道该继续跟着石勒混,还是干脆与他划清界限。
  大势之下,整个河南地一下子骚动了起来。
  即便不是直接交战的双方,也被动受到了影响,或改变立场降顺,或集结丁壮保卫家园,或举族远遁,总之,曾经大体宁静了数十年的河南地迎来了风起云涌的年代。
  同样是在十八日,车焜氏、伊娄氏等部落集结万余人,在匈奴放弃渡口后,分批渡河,开始追击。
  如此,拓跋鲜卑三路出师,一路由丘敦氏统率,万余骑自东向西,趁夜偷袭,匈奴仓皇撤退,损失数千人。
  一路由刘路孤统率,同样是万余骑,自五原出发,先向南,再向东,抄截到了匈奴的辎重部伍,并运气上佳,搜寻到了几个临时放牧马匹牛羊的地方,斩获颇多。
  正面大军由伊娄氏为主,渡河时慢了一步,只能跟在后面追击。
  十九日,丘敦氏追至上郡,大肆掳掠。
  二十日,刘路孤率军与匈奴战,破之。
  至此,战场转移到了上郡。
  刘昶带着两万余人仓皇退回,丢失了所有辎重,很多临时放牧地也失去了消息。
  诸路兵马之中,损失最轻的当属石勒部。
  他们跑得最快,甚至带回了部分辎重,但随着鲜卑大军压境,需要再一次做出抉择了。
  介绍下截至目前的拓跋鲜卑
  好多人说拓跋鲜卑那么大的地盘、那么多人口,为什么不入主中原?
  人家还真有过这种机会,但自己放弃了。
  等后面想要南下时,又不断爆发内乱,国力大衰,诸部离散,大单于号召力大减。
  简单来说,有实力时没这个念头,有这个念头时没这个实力了。
  错过了就是错过了。
  一、迁徙时代
  较为远古的就不说了,因为扯淡的内容比较多。
  什么南迁之时九难八阻,有神兽导引之类,简直无语。
  就从曹魏后期的拓跋力微说起。
  此人率部南迁,大概来到了今张家口外的张北高原一带,因为实力不足,于是依附在此放牧的没鹿回部。
  没鹿回部首领当时叫什么名字不知道,后世修史时称他为窦宾。
  注意,这个部落后来发达了,北魏、隋唐时皆为显贵,李世民的母亲就出身这个部落,故纥豆陵部是有粉饰自己冲动的,就像北魏时一大堆部落首领乱编家谱,攀附中原名门一样,当时是不是叫窦宾很难说,姑且认为是。
  窦宾这人很仗义,给了他不少帮助。
  后来两人一起向西打,吃了败仗,拓跋力微将马让给窦宾,自己步行逃跑。
  回来后,窦宾很感动,把女儿嫁给了他,并将一个叫长川的牧地(今兴和县境内)划给拓跋力微,两个部落之间不再是从属关系,而是平等相待。
  但拓跋力微野心很大,开始攻打、吞并周边的小部落,实力渐长。
  窦宾死后,两家之间没了旧情,矛盾有些大。
  拓跋力微一寻思,干脆杀了妻子窦氏,再把两个小舅子窦异、窦他骗过来,一起杀掉,就此吞并了没鹿回部。
  但拓跋力微没斩草除根,只杀了这两人,窦氏家族其他人包括窦他的儿子窦勤都活了下来。
  到了曹魏末年,准确地说是甘露三年(258),拓跋力微决定向西发展。
  那么,去哪里呢?
  这要从汉光武帝刘秀的政策说起。
  刘秀曾经迁徙了不少乌桓、匈奴部落,自幽州、并州、朔方向西排列,充当边防军,但中间漏掉了定襄、五原二郡,因为这是他们自己掌握的,没封给部落当牧地。
  但东汉这种小政府,兵力严重不足,偏偏边患还很严重,从中期开始,就不断撤边,后期则大大加速,整个边防体系完全崩溃。
  原本充当边防军的部落摆脱了控制,独立性大大增加,把原本东汉划给他们的地当做自己地盘经营了起来。
  曹魏时期,同样无力恢复边境,甚至更裁撤了一些边地军镇,取而代之用部落协防——政策和东汉一样,但战线更靠近中原了。
  比如曹操就让鲜卑内部竞争的失败者步度根带着残余人马戍守雁门。
  拓跋力微意图西迁,左看右看,就定襄、五原二郡旧地(呼和浩特、包头)没有太强的乌桓、匈奴或其他部落,于是就定下了,就这两个地方。
  二、发展时代
  拓跋力微迁居定襄之后,以盛乐为都,开始发展内政,扩充人口、实力。
  力微对外采取的是结好中原朝廷的政策,同时也与邻居搞好关系。
  魏晋禅代,力微不管,继续交好晋朝。
  从258年西迁抵达盛乐开始,直至277年拓跋力微死,总计十九年间,拓跋鲜卑外部环境不错,大体无事,只默默发展实力。
  期间,拓跋力微与平城的乌桓王库贤交好。
  晋廷同时册封此二人,双方地位平等,但不知道为何,库贤居然慢慢沦为了力微的从属,且把直系部落迁到了盛乐附近,给拓跋力微当官了——不知道中间发生了什么,史书无载。
  另外,力微将长子沙漠汗送往晋朝为质子。
  沙漠汗在中原学了一堆汉文化,能力也比较出众。
  277年,他带着司马炎的赏赐回家。
  拓跋力微十分高兴,派诸部大人在阴馆迎接,然后置酒欢宴。
  但沙漠汗在中原太久了,与草原贵人格格不入,让众人不喜。
  另外,沙漠汗去中原为质后,他的兄弟们便极力讨力微的欢心,不希望看到沙漠汗回来。
  最后,卫瓘觉得沙漠汗学识不错,能力也不错,决定杀掉他,以除后患。
  于是三方一拍即合。
  草原贵人们背着沙漠汗去盛乐,各种谗言。
  他的兄弟们估计也落井下石了。
  于是拓跋力微迷糊了,认为沙漠汗可能真要当“鲜卑奸”,于是默许贵人们杀掉此子。
  当然,拓跋力微很快后悔了,但人死不能复生,没办法了,只能保住沙漠汗的子女——
  沙漠汗有过四子,长子拓跋猗迤、次子拓跋猗卢、三子拓跋蓝早夭、四子拓跋弗。
  这一年,拓跋力微重病。
  这时候,乌桓王库贤这个老六跳出来了。
  一日,他在院中磨斧钺,别人看到了问这是在作甚?库贤说,力微后悔听信谗言杀了沙漠汗,决定收捕诸部大人的长子杀掉,大概是给他儿子陪葬的意思。
  于是诸部大人顿感不妙,纷纷散走。
  拓跋力微很快就病死了,拓跋氏联盟名存实亡,仅余盛乐一带。
  三、强盛时代
  拓跋力微死后,次子拓跋悉鹿继位。
  额外多说一句,沙漠汗、悉鹿的母亲窦氏,就是窦宾之女,被拓跋力微杀掉的那个。
  悉鹿在位九年,大概做了一些努力,但没能挽回部落离散的颓势,于太康七年(286)死了。
  怎么死的不知道,可能是病死的。
  他死之后,兄终弟及,力微三子拓跋绰继位。
  拓跋绰能力不错,史载“英勇有智谋”,在位期间大概挽回了一些颓势。同时嫁女儿给宇文丘不勤,交好宇文氏。
  但他命不长,元康三年(293)死了。
  拓跋绰死后,如果按兄终弟及的原则,应该是四弟拓跋禄官(母窦氏)继位。
  但这里继位的则是沙漠汗之子拓跋弗。
  拓跋弗只在位一年,好好的小年轻就没了。
  294年,他叔叔拓跋禄官继位。
  这一段历史语焉不详,其实仔细分析下,脑补空间很大,保不齐有过腥风血雨,可能还有其他部落参与。
  比如拓跋弗的母亲兰氏出身匈奴乌洛兰部(非正妻),有没有参与呢?这个可能性是存在的。
  拓跋禄官是有能力的,在位十三年,一扫部落离散的颓势,尽统拓跋旧地,并将领土分为东、中、西三部,奠定了拓跋氏的根基。
  毫无疑问,这是承前启下、力挽狂澜的中兴之主,但不知为何,史书上他的事迹寥寥无几,可能与他的子孙没能继承北魏一系帝统有关系。
  拓跋禄官一统鲜卑旧地后,自领东部,居于濡源。
  大侄子拓跋猗迤(沙漠汗长子,母封氏,即拾贲氏,沙漠汗正妻)领中部大人,居参合陂一带;
  二侄子拓跋猗卢(沙漠汗次子,母封氏)领西部大人,居盛乐。
  如此栽培两个大侄子,不知道为什么……
  我能想到的唯一原因,就是侄子们太猛了,在挽回拓跋氏联盟的战争中,立功极大,威望较高,不得不如此。
  比如,297年,拓跋猗迤带着弟弟拓跋猗卢越过沙漠,进入漠北(今蒙古国),收服了当地的部落。
  然后向西征讨,连打五年仗,收服了西部二十多个部落(一说三十多),一直打到敦煌以北的草原上,诸部皆服。
  永兴元年(304),司马颖战局不利,派刘渊回去召集匈奴五部。
  并州刺史司马腾是阿越阵营的,有些恐慌,于是向拓跋鲜卑求援。
  拓跋禄官决定增援司马腾,他出东部之兵,多少不知道。
  拓跋猗迤又带着弟弟猗卢出兵了,共有十多万骑,在西河郡大败刘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