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1069节
作者:
孤独麦客 更新:2025-09-10 12:06 字数:3447
虽然他们不是一路人,但他敢于“凌上”,却有几分士人风骨了。
“今日场中宾客,皆非官人。”王衍笑道。
高明一愣,又施一礼,道:“仆未明情由,妄加定论,确有过失。然——”
他指了指案几上的酒食,道:“嘉肴充案,旨酒盈罍(léi),过矣。我为正六品度支校尉,亦不过四时八节,吃些酒肉。练武之际,杀些豚犬……奢侈之风,甚于天灾,丞相当诫之。”
王衍微微颔首,又有些可惜。
这人是武学生,他却不便招揽了,不是不敢,而是没那必要。
“你这话却有几分道理。”王衍起身道:“但世间之事,却不是你想怎样就怎样的。今日宴中嘉肴珍果,皆非官库所出。而欲府库充盈,令前线将士饥有食、寒有衣,又非得此般不可。”
王衍说话时,座中宾客好笑地看着高明。
他们自家养的女乐,自己出钱置的酒席,干你何事?就连此刻正在攻打襄阳的诸部兵马消耗的粮草,都有相当一部分是他们提供的——这个度支校尉只管运粮,但填补邸阁库存却需要他们各个家族合力凑了,若非看在丞相的面子上,他们甚至都不愿意过来走一趟。
“奢侈之风,总不太好。”高明摇头道。
“也罢,今日已尽兴。”王衍笑了笑,一甩袍袖,道:“上岸走走。”
快出船舱时,扭头看了看那几个还清醒的宾客,道:“你等也来。”
几人应了一声,齐齐跟上。
一行人下了船,往卞滔所在的凉亭行去。
“高校尉帐下有多少兵士?”王衍一边走,一边问道。
“两千四百余运兵,有大小船只三百艘。”高明答道。
“运兵是何兵?”
“世兵。”高明回道:“闲时于水滨种地、打鱼,征召时转输资粮。”
“沙海中的那些战船和兵士,是运兵吗?”
“是。”高明说道:“此为诸度支校尉帐下运兵中有勇力者,集于一处操练,以便伐吴。”
“仅沙海一处?”
“非也。河阳最多,众不下五千,邺城、汴梁只各得千余人。”
“为何?”
“彼处河渚之中,水波稍兴,河风稍大,能练出真本事。”
“此河渚风浪比之大江如何?”
高明沉默片刻,道:“远不及也。”
王衍懂了。
怪不得南人水师劲悍呢,问题出在这里。
一行人很快来到了凉亭。
可惜烈日炎炎,凉亭不凉,众人坐了一会,挨不住了,于是又转往旁边一处竹园。
“高校尉可去过淮南?”仆婢们满头大汗,将马扎、胡床搬了过来,王衍坐下之后,随口问道。
“多年前在陈县时去过。”
“哦?彼时南北尚未分治?”
“正是。”高明答道:“最远去了一次寿春、合肥,协助吴人转运漕粮。”
“风物如何?”
高明想了想,道:“其有一景,让人甚是惊异。吴人垦荒,多取自洼地,即用长围束住河池之水,内以围田,外以圩水,故河高而田反在水下。沿堤通斗门,可灌田,故亩收较高,唯患大水。”
“江南之田,都是此般?”王衍又问道。
“并非如此。”高明回道:“有些数十年、上百年前开辟的圩田,已渐与河平高。”
王衍听完,看向众宾客,道:“如何?”
众人你看我我看你,都不说话。
“丞相。”卞滔鼓足勇气,第一个发言:“晋阳论道之时,仆与人交谈,得知汾水行经太原时,河高而田低,故大得其利,灌田数万顷,俨然富庶之所。而流经平阳、河东时,却河在田下,灌田不易,故汾水之利多在太原,不在平阳。”
“仆亦常在家中行田,河高而田下者,只要不是暴水之年,收成会高不少,谓之上田也。”
“十余年来,北地种麦者渐增,然麦比之粟,更喜水浇。便如高校尉所言,江南筑围之法,多为良田。好生经营,定大获其利。”
王衍看向众人,笑道:“莹之果然善于治产业。将来去了吴地,家势愈发兴旺矣。”
众人纷纷应是。
王衍又道:“东吴嘉禾六年(237)十月,诸葛恪平山越事毕。至此,丹阳、庐江、宣城、新安等郡山越禽尽,不复见于典籍矣。君等异日去了彼处,可随意行田,料无贼人。”
王衍话里话外都在说将来南迁之事,究其原因,大概是刚刚索要了大批资粮,给他们画张饼,让他们不至过于怨忿。
另外,开国后必然要度田的。
而北方度田与攻伐江东是一体两面,只有攻灭建邺政权,度田才能顺利进行,反弹相对较小。
王衍深知这个道理,现在就开始预热了,今日只是第一场。
这也是他的施政风格。
他没有庾琛那种细致处理公务的能力,他的本事多在嘴皮子上,所以也就只能“使人”,而不是“任事”。
众人在竹林边一直谈到了申时方才作罢。
王衍批准了调粮三十万斛南下之事。
若按照他二十年前的脾气,断然不能如此痛快。
我掌握着军粮,就拖拖拉拉,不给你立功的机会。
我掌握着援军,就见死不救,让你孤军奋战。
这种事也不独他一个人这么做,门户私计不专指王衍,他只是代表之一罢了。
协助沔北都督乐凯打赢了有什么好处?让南阳乐氏名望更上一层楼,来挑战他的地位吗。
让乐家诸子入朝堂,占据各个要害位置,打压琅琊王氏吗?
但现在不太能这么做了。军国大事,谁敢儿戏,梁王就让你变成儿戏。
被这么一个强势的君主压着,天下士人都不太舒服,都被迫做着自己不太喜欢的事情,都不容易啊。
六月二十六日,王衍返回了汴梁,又召集陈留、濮阳、陈、梁、荥阳等周边郡国士人相聚。
这一次,明显喊来了很多寒素子弟。
但没有地方豪强,老王终究还是出身高门,对这些人比较歧视。
与此同时,原梁国诸曹丞、令史一级官员外放了不少,充任郡县官员,取代他们的就是王衍精心挑选的寒素士人。
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丞相也是这般。庾琛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是王衍用事了。
而这个时候,一份来自洛阳的信函,让老王颇为踌躇:梁王让他呈交一份新朝的选官方略。
七月初一,高阳内史毛邦抵达汴梁,出任吏部尚书郎,协助王衍厘定此事。
很显然,做完这件事后,毛邦多半会立刻升迁,担任吏部主官。
前途之光明,让人艳羡不已。
第十四章 王政(下)
毛邦抵达汴梁时,住进了宣仁坊的自宅。
宅子是梁王赐下的。
当年汴梁役户多,直接“白嫖”这些劳动力,兴建了一大批住宅,赐给帐下文武官员。
宣仁坊地段一般,离定鼎门不远,离宫城不近,但对中下级官员来说不错了。
即便将来当上了高官,如果没有官邸的话,也还是住这里。死后更可以传给子孙,盖因都城的这种带前、后二院的两进宅子可不一般,抢手得很。
入住之后,毛妻满面春风地指着着仆人搬运行李,婢女洒扫庭院。
几名鲜卑家兵将马送到厩边,仔细洗刷。
另有数人持械站在门口,昂头挺胸,同时好奇地看着大名鼎鼎的汴梁城。
只是有些失望,人也太少了!
毛邦没有过多地查看这个他只短暂住过的宅邸,而是带着四名宾客到书房一叙。
“此事较为紧迫,冬月前就得定下来,算一算也就四月时光。”毛邦开宗明义,直接说道:“十余年来,选官不畅,至今仍有不少州郡中正尚阙。官员入仕多靠举荐,有些地方甚至孝廉、秀才都不能每年察举,更有武人入仕占官,乱象频生。正所谓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大王所忧之事,便在于此。”
几人仔细听着。
他们的出身都不算高,除了两人是高阳孙氏、许氏这种中小士族子弟外,另外两人身份更低:一为豪强子弟,一为富商家庭出身。
大晋朝官场是士人的天下,但你若说普通百姓没资格当官,那我可要说你造谣了啊,明明是可以的,只不过实际上凤毛麟角罢了。
不过实际情况如此,久而久之,人们就真的认为只有士人才能当官了。
太康九年(288),武帝诏曰:“令内外群官举清能,拔寒素。”
看到没有,一个是让官员推荐,第二个是要求推荐“寒素”。
寒素也是士人!
可能有的寒素子弟饭都吃不饱,有的豪强顿顿大鱼大肉,但前者这类穷鬼可以当官,后者这种地方实力派,跺一跺脚能让一县翻天的人不行。
有实力造反的人没法登堂入室,没落的寒素士人却可做官,从国家稳定的角度来说好像有点问题。
“启之。”毛邦看向左下首一人,问道:“先前让你整理魏晋以来仕官履历,可已完成?”
孙容孙启之解开身旁的包袱,取出一本册子,苦笑道:“府君,皆在册中了。老夫日察夜看,还跑了五次洛阳,终于办成此事。查阅档籍之时,眼睛都看花了。”
场中几人一笑。
毛邦接过册子,一开始是随意翻看,到最后一页时才仔细审阅。
看了许久之后,放下册子,沉吟许久,道:“国朝选官不如曹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