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1101节
作者:孤独麦客      更新:2025-09-10 12:06      字数:3958
  见少年感兴趣,府兵轻笑一声,道:“待小儿长成,谁能说他们是氐羌?反正我看不惯的地方,都让他们改。”
  “他们听吗?”
  “听。”
  “为什么?”少年下意识问道。
  “大概是因为我心善吧。”府兵说道,说完,自己都笑了。
  少年亦笑,但他觉得府兵说的可能是真的。
  “我……”少年笑完,看了看天色,支支吾吾道。
  “回家了?”府兵拈弓搭箭,只听“嗖”的一声,稍稍偏离。
  射完后,他摇了摇头,叹息不已。
  “是要回去了。”少年不好意思道。
  “去吧。”府兵摆了摆手,又抽出一支箭,开始练习。
  “嗖。”这一次正中草人。
  “明日我也要去军府了。”府兵朝少年笑了笑,道。
  “出征?”少年惊道。
  “为天子扈从,西去安定。”府兵脸色一正,抚摸着弓身,道:“若要为天子厮杀,那也是本分。昔年在乞活军里时,真没想到有今日。”
  说完,又抽出第三支箭,继续练习。
  少年对他行了一礼,转身离去。
  ******
  邵勋此时正驻跸于沈阳军府以西数里之处。
  午后收到急报时,正在召集远近父老宴饮。
  距离攻灭刘汉已经一年多了,关中偶有叛乱,但大体还算平静。
  这其实并不奇怪,因为损失的主要是匈奴,其他部落及时投靠了过来,除了冯翊郡之外,格局基本没动。
  你没动人家利益,人家也没那么傻,非得上杆子一定要造反。
  至于有没有蛰伏起来的野心家,用脚趾头想想都知道肯定有,还不少。但他们既然选择暂时蛰伏了,那就当他们真心顺服。
  总之主打四个字:相安无事。
  因此,当邵勋抵达关中时,士人、酋豪还非常给面子,纷纷前来拜见。
  邵勋与他们言笑晏晏,实则腻歪透了,在接到急报后,便离席而去,召随驾而来的太保潘滔、尚书左仆射梁芬、中书侍郎沈陵、侍中刘闰中、抚军将军侯飞虎、西中郎将北宫纯、秘书监卢谌等人商议。
  军报挨个传了一遍。
  众人看完之后,尽皆沉吟,显然都有想法。
  “陛下。”潘滔率先说道:“祖约举事之期并没有特别急迫。他方就任镇西将军领淮南太守,司马睿便是想动他,也会再等几个月。而今三路大军已经出动,平凉之役近在眼前,一切以西事为重。”
  邵勋一听,笑道:“卿过虑了。朕起兵以来,腹背受敌,南北同时开战之事并不鲜见。昔年曹孟德据河南,亦如此这般。张硕有银枪中营六千、苻洪部三千、质子军五千、左飞龙卫府兵九千余,此骁锐之徒两万余人,辅以郡县丁壮、沙海、河阳水师数千,又有何惧?或许无法南下合肥、东关,但守御寿春却不难也。”
  潘滔说道:“陛下还是小心一些。寿春一失,合肥便近在眼前,吴人不会善罢甘休的,恐招至大战。”
  “若有大战,我自河北檄调兵马。”邵勋说道。
  “如此,臣无话。”潘滔说道。
  大梁朝的兵力还是很雄厚的,尤其是可征调大量府兵。
  此番西巡,左右金吾卫各出动了六千人,左右羽林卫各出动三千,右骁骑卫亦出动三千骑,这便超过两万步骑了,连带着黑矟右营六千人,已经西行秦州,配属金正指挥。
  留在身边的扈从部队则有亲军两千、黑矟左营六千、银枪左右二营一万二千、义从、落雁二军一万五千骑,外加临时征调的关中府兵两千余人,约三万七千步骑。
  而在关东,除宿卫洛阳的一万八千府兵外,地方上依然可以调用数万人,只不过没必要罢了。
  府兵这种部队是真的好使,谁用谁知道。
  若非今年要打仗,邵勋还会继续下令设置府兵。尤其是胡人较多的关中,非常有必要增设几个军府——此番冯翊、上郡叛乱,韩城、朝邑两防府兵就发挥了不小的作用,把叛乱规模限定在了一个不大的范围内,没让其蔓延出去。
  “陛下。潘公所言不无道理。”中书侍郎沈陵说道:“依臣之见,江东大族对寿春、合肥还是比较着紧的,一旦有失,必然群集大军,舟师巨舰溯流而上,直扑巢湖。这里不好打,昔年曹孟德兵不可谓不精矣,然四越巢湖不成,只得空望濡须水,叹‘生子当如孙仲谋’。今时过境迁,或有变化,但陛下万不可大意。”
  邵勋一听,微微点头,道:“景高所言不无道理,朕知道了。令祖约拖延即可,待击破张骏,朕亲至寿春治水师,会一会江东群豪。”
  想当年,苻天王都亲至寿春(彼时为避郑阿春讳,已改名“寿阳”),派尚书朱序前去面见谢石,劝其投降——呃,好像不太吉利。
  但不管怎样,南下恐吓一下吴人总是需要的。
  这会直接灭晋可能有些困难,条件还不成熟,但打一场防守反击,问题不大。
  难道八公山还能因为我创造什么成语不成?
  “三郎,你尽快去一下秦州。”邵勋看向北宫纯,道:“金正为南路都督,卿副之。听闻辛晏父子据枹罕,张骏亦忌之,你看看能不能劝降。他若愿归正,朕立置河州,以他为刺史。”
  “臣遵旨。”北宫纯立刻应道。
  “靳准已经准备渡河,此先不论。”邵勋又道:“再催一催王雀儿,四月了,还在盛乐打转,要等到几时?子谅,诏书你来写,措辞可以委婉些。”
  “是。”卢谌应道。
  安排完这一切后,邵勋站起身,道:“天下就西北、江南、蜀中三地了,朕不想等太久。”
  第四十二章 河州
  开春之后,枹罕城外就多了不少壮丁健妇,开始修缮城池。
  原因是辛晏嗅到了不同寻常的气味。
  进入四月之后,族兄辛谧的到来,更证实他的许多猜想。
  “兄长说张骏不似人主,却不知邵太白如何?”起伏不定的丘陵之上,草长莺飞,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辛晏随手折下一朵野花,放在鼻尖轻嗅着,问道。
  辛谧也对这样的景色非常怀念,因为他童年时长大的陇西就是这个样子。
  绵延不绝的山岭、水势湍急的河流、高过腰身的蒿草以及那点缀在河谷中的屋舍、农田,即便过了数十年,依然让他难以忘怀。
  此刻听到辛晏问询,哑然失笑,道:“邵太白已奄有北地泰半,何须多言?这个天下,更是他一刀一枪打下来的,与张骏这等坐享父祖其成之人可不一样。”
  “功业说完,再说形貌。邵太白魁伟清奇、豪爽大度,又有识人之明、容人之量。这可不是愚兄说的,而是王夷甫说的。他身负天下之望,亦为邵太白折服,公明觉得大梁天子如何?”
  辛晏想说王夷甫可能言过其实了,但一想起他的名气,又生生止住了。
  “张骏又是什么样人,公明比愚兄更清楚吧?”辛谧继续说道:“他年少时的那些传闻,知道的人可不少。”
  说到这事,辛晏忍不住笑了出来。
  张骏是个什么样的人?从有能力御妇人开始,就食髓知味,嚣张跋扈,骄奢淫逸。
  不知道是特殊癖好还是怎么着,他总喜欢深夜在大街上晃荡,行那荒淫放荡之事,以至于都有人效仿。
  另外,虽然才学不错,十岁就能写还算可以的文章,但张骏长相可不怎么样。凉州上下想方设法为张骏的仪容粉饰,最后只给出了四个字:“奇特壮美”。
  这样一个人,在非常注重仪容风姿的年代,肯定会让人嘲笑,乃至轻视。
  一句话,你的长相不似人主。
  辛晏是士人,审美自然靠拢世家大族。
  更何况陇西辛氏也不算小门小户,曾为袁绍效力的辛毗、辛评兄弟认识不?前者做到曹魏侍中、卫尉。
  辛毗之子辛敞是曹爽参军。
  女儿辛宪英是才女,与泰山羊氏联姻,生了二子一女。其中长子名叫羊瑾,就是羊献容的祖父,女儿嫁给淮南太守夏侯庄,外孙名叫司马睿。
  你说说,这盘根错节的关系,能差么?
  事实上,直到晋朝灭亡前夕,陇西辛氏还有不少大官,只不过战乱一起,留在关东的较少,大部分人麻利地收拾行李跑回关西了——危机一来,人本能地想往家乡跑,即便嫌老家偏远,对以后发展不利,那也尽量留在离老家最近的大城,比如长安。
  辛谧西行前见了羊献容一次,叙了叙关系,算是远房表兄妹,于是西行劝降族弟辛晏。
  当然,这只是一部分原因。
  真正核心原因是辛谧吃够了颠沛流离的苦,见到有人能收拾旧山河之后,非常高兴。
  而这个人还不是胡人,尤让他赞赏,毕竟当初他可是拒绝了刘聪的征辟的。
  现在他只想大梁朝稳定下去,他在京中当官,为陇西辛氏的发展壮大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辛晏,他必须劝。
  若能举西平、晋兴二郡及枹罕营来降,辛晏的发展甚至比他还要好,陇西辛氏就更上一层楼了。
  只不过辛晏还有些犹豫,想了想后,问道:“叔重,你说大梁天子欲委我为河州刺史,此河州括地几何?”
  “焉支山以南,皆为河州。”辛谧说道。
  “那便是金城、晋兴、西平、枹罕三郡一营?”辛晏有些心动。
  “营”是凉州一个非常特殊的编制,与郡平级。
  比如凉州就有“玉门大护军”,领营兵,直接受刺史管辖。
  戊己校尉府本身的屯军也是一营。
  辛晏的正式官职就是“枹罕护军”,领枹罕营兵。
  枹罕非郡,其地甚至属于陇西郡。因长期镇守河南(黄河以南),且有战争压力,辛晏已经控制了晋兴、西平二郡,作为金城郡的侧翼防护力量。
  大梁朝若想直取金城,理论上枹罕不在行军路线上,可以不管。
  但真的吗?显然不能。因为人家可以从侧翼发起攻击,威胁你的粮道,不将其拔除是无法全力攻打金城的。
  这便是他的统战价值了。
  所以邵勋愿意为他设河州,以他为刺史,但方才辛晏提到了金城郡,这却有点不同。
  只听辛谧解释道:“公明,这就是贪心了。君现在也管不了金城,难道大军压境之下,还贪心到想占此大郡?金城郡已然许给了别人。”
  “谁?”辛晏非常敏感地问道:“游、麴还是窦?”
  辛谧摇了摇头,并不回答,仿佛让他猜似的。而这只让辛晏更加焦躁,感觉自己可能要被卖了。
  “公明,张骏早就对你不满了,上次便要发兵攻打,只不过正值隆冬,最终作罢而已。”辛谧说道:“此番你等便是侥天之幸,击退了大梁王师,你觉得张骏还会容忍你吗?你若不信,让辛容礼(辛韬)问问从事中郎刘庆,当时到底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