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1171节
作者:孤独麦客      更新:2025-09-10 12:07      字数:3236
  “未必如此。”陶侃说道:“打仗哪有一定成规?邵贼也是走一步看一步。他一开始就是奔着襄阳来的,只不过襄阳城高池深,守军亦不下万人,难以猝拔罢了。且其兵来去如风,攻城乃最下乘的打法。不如放出去,看看能不能歼敌。”
  “致人而不致于人……他若攻城,便致于我。不攻城,则我为其所致。”
  “这是大面上的。再说说临阵对敌,此番宋夏便为贼所致。我军长于何处,敌军短于何处,他本是知道的,但利令智昏,兵败身死。”
  “古人云‘天时、地利、人和’,邵贼尽起大军南下,其实占了天时。”说到这里,陶侃转过身来,看向周抚、王愆期。
  周、王二人尽皆苦笑。
  这个“天时”说的不仅仅是天气,更多指代建邺的新老交替,人心动荡。
  人心一动荡,就有可能有人投敌,比如江夏李氏。
  李充的投敌十分麻烦,导致江夏郡城落入贼手。
  另外,这两天有谣言传播,说中庐蒯恒接受了邵贼襄阳太守的任命,反了!
  如果此事为真,那么这也是人心动荡的一个反应。
  当然,邵贼也挑了个相对不错的季节,于深秋、入冬时分南下。
  这时节当然是有疫病的,但不如夏天严重,对北人来说,可谓救命之时。
  “地利其不占之。”陶侃说道:“荆州用兵,水师为要,越往南越需要水师,地利在我。人和——”
  陶侃摇头苦笑:“荆襄豪族首鼠两端,人和已不尽在我手。”
  “天时地利人和,我只占地地利和半个人和,邵贼据有天时和半个人和,此仗,难矣。”
  被陶侃这么一分析,周抚、王愆期二人相顾失色。
  现在他们终于明白为何陶荆州不愿守襄阳了。
  越往南,地利越明显,人越坚定抗邵。
  越往北,水师优势越小,人越发首鼠两端。
  古人已将军争之要说得清清楚楚,奈何建邺胡乱指挥。
  不过——或许也怪不得他们啊。
  新君登基,上来就舍弃重镇,面上略微须不好看。
  “明公,还要救襄阳吗?”周抚忍不住问道。
  “先整顿一番。”陶侃沉默片刻,说道:“能救就救一把,看看能不能把人撤出来。”
  这算救吗?周抚、王愆期面面相觑。
  “朝廷若追责……”周抚迟疑道。
  “存人失地还是存地失人,朝廷总要做出选择的,哪有存地又存人的好事?”陶侃叹道:“邵贼号称‘八十万兵’,固多虚言也,而我只能号称‘十万兵’,以十万对八十万,胜算几何?不如南撤,把精兵强将留存下来,依托水师,能抗得一二。”
  “今只有长江能挡八十万兵。若强要说有无取胜之机,老夫不敢说一定没有,但决计不在襄阳。”
  “明公,胜机在何处?”王愆期听得入神,遂问道。
  陶侃没有明说,只道:“致人而不致于人,天时地利人和,已道尽矣。”
  说罢,便转身离开,声音还远远飘来:“让陈修撤兵。汝南没甚意思,邵贼完全不为所动。”
  王愆期下意识应了一声,眼神之中颇多茫然。
  周抚则暗中寻思,到最后怕是还要按照最初的方略打,朝命可违乎?
  ******
  当窦勤带着宋夏的人头返回鄀县时,守军士气大跌。
  黄彪趁机组织大军围攻,黑矟左营一锤定音,攻破城池。
  此城攻克后,再无人阻止他们截断沔水了。
  其实,也就宋夏当初没再往前走走。如果抵达鄀县附近,看到梁军在河中下木桩的企图,一定会明白他们的作战意图:他们就是想先吃掉襄阳,稳稳拿下,然后再图其他。
  陶侃对安陆易手的判断其实是正确的,那就是一个意外,临时抽调兵马接管,暂时也没有南下的意图。
  东路军之外,西路军轻取上黄、沶乡,主力渡过沶水,往漳水方向挺进。
  两路大军消息传回的时候,邵慎正在城南岘山外转悠。
  昔年羊祜很喜欢登上这座山游玩,如今山上甚至还建有纪念他的庙和碑。
  而今时过境迁,岘山却成了兵家必争之地。
  崎岖狭窄的山道之上,此刻晋梁双方的将士正在奋力搏杀,舍生忘死。
  邵慎只略略看了几眼,似乎不是很关心。
  叔父是要求以围困为主,但他同时还有一个不便宣之于口的要求,邵慎却是不能不执行。
  岘山脚下,黄头军第二营严阵以待,紧紧看着正爆发激烈战斗的岘山。
  捉生军两千将士则席地而坐,马匹就放在身侧,也是做好了随时出击的准备。
  南阳乐氏的陷阵军两千甲士压在山道正中的土墙后,弓弩齐备,驱赶着一批杂胡仰攻,将山道上的吴兵一点点清除,再度把他们压回了城塞之中。
  这是今天最后一次进攻了,如果不克,就鸣金收兵。
  多日以来,已经有三千余杂胡死在这一片了,今后还会有更多的人战死。
  攻城、攻山哪有不死人的?老正常了。
  至于说逼得人家造反,那就呵呵了,自古以来都是这样的,甚至于在历史上的南北朝,也一直是这么做的。不然的话,那句“吾今所遣斗兵,尽非我国人”怎么会那么有名?
  反呗,人家早就做好你反的准备了。
  邵慎转了一圈后,又在数百亲兵的围护下,转到了襄阳城南。
  这里立起来很多木杆,每根杆子上都挂着不少人头。
  更有数十技艺高超的骑手,手持长矛,挑着战场上割来的晋军将校人头,来回奔驰,大声呼喊——
  “宋夏已死,贼兵已退。”
  “外无援军,内无粮草,不降何待?”
  “自缚出降,不失富家翁,迟则玉石俱焚。”
  “襄阳非吴地,何必卖命?”
  城头偶尔落下几支箭矢,但在一开始吃了点小亏后,骑士们十分机灵,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距离,直到守军调来的弩机,这才一哄而散。
  但消息已经传播出去了……
  邓岳站在城头,仔细看着沔水南北密密麻麻的敌营,心一点一点沉了下去。
  围城好些天了,梁人除了猛攻岘山之外,基本没什么动作。
  都是打老了仗的人,邓岳一看就知道他们打算以围困为主。
  围而不攻,也是一种打法,就是比较耗费资粮,但看起来梁人不在乎。
  看了南侧之后,邓岳又转到北侧,看向沔水对岸的樊城。
  樊城外更是静悄悄,没有一点大战将起的意思。
  邓岳不担心樊城被梁军攻破,他担心的是守军士气低落,最终不战而降。
  这并非杞人忧天,因为就连他自己都在怀疑。
  梁人真的杀了宋夏吗?援军真的被阻挡于外,进不来了。
  他不是看中那点援军,守城兵力还是够的,他看重的是襄樊与外界的联系是否通畅。
  如果陶都督真的一直没法杀至城下,那么他们这万余人岂不是死定了?
  敌人打都不用打,直接围困到你粮食吃光即可。接下来难道吃人?
  当然,也有可能围城大军先吃光粮食,坚持不住撤退了。
  或者干脆瘟疫蔓延,士气低落,全军失去战斗力。
  又或者他们自己发生内乱,打不下去了。
  究竟会怎样,没人知晓。
  到目前为止,邓岳还存着几分希望。
  第一百零六章 陛下可走华容道,也可径下赤壁
  十月底的时候,邵勋收到消息,陶侃组织大军,沿着沔水北上,声势浩荡,直扑襄阳。
  这个时候,他正在淯阳乐氏老宅接见新降顺的蒯恒、李充。
  两人一老、一中,都听到了这个消息。
  “陛下似乎不急于攻城略地?”蒯恒察言观色,问道。
  “存人失地,存地失人。这个道理,蒯卿可懂?”邵勋笑问道。
  “若能歼灭陶侃数万大军,则江北之地难保,陛下英明。”蒯恒说道。
  “野战破敌,向来是一劳永逸之策。”邵勋说道:“跋山涉水,一城一池争夺,要打到什么时候?”
  说完,邵勋慢慢踱着步子,又道:“荆州诸郡,卿以为何处为要?”
  “当首推江陵。”蒯恒亦步亦趋,道:“前晋检户时,南郡一地占荆州十六郡户口四分之一,也就比荆北南阳五郡加起来略少。”
  邵勋点了点头,他确实很想得到江陵。
  如果说荆州军事上的重点是襄阳和夏口的话,那么经济中心就是江陵。
  晋末以来,大体太平。
  张昌、杜弢之乱平定后,基本处于和平发展状态,已经十多年了。
  除本地户口外,还安置了大量巴蜀流民、雍秦流民,现在户口肯定不止五万五千,可能上八万了。
  这还是明面上的户口,实际则不知。
  如此多的人口,已经足以支撑江陵成为一个相对较大的城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