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1184节
作者:
孤独麦客 更新:2025-09-10 12:07 字数:3770
吴兴沈氏连吃败仗,请降。
摆出这副姿态后,原本帮着朝廷对付沈氏的江东豪族也停止进兵了,纷纷帮着沈氏求情。
事情就是这么操蛋!朝廷捏着鼻子也要认了。
沈氏为了自赎,将派五千部曲私兵西行,加入荆州战场,为朝廷厮杀。
这场闹剧,基本到此为止了。
吴兴沈氏只需交出沈充一家即可,甚至于,很可能只有起兵造反的沈充一个人需要死,其他人都能活命。
当年义兴周氏就是这么处理的,沈氏也不例外。
而有了沈家私兵,再加上顾陆朱张及建邺豪门凑的三千兵,晋廷又可往荆州发送八千兵马,堵住陶侃的嘴,省得他再三番五次要求增兵。
这些兵虽然有一定战斗力,但野战多半很难敌得过邵兵,只能守守城,或者在水师协助下搞些突袭罢了。
“沈家这一关算是过了。”山玮扔下公文,道:“不过,淮浦陈氏留在建邺的族人却没这么好命,他们死定了。最好的结局也是发配交州。”
杜乂有些叹息。
淮浦陈氏举众而降之时,很显然已经放弃留在建邺的族人了。事情比较仓促,没办法安排妥当了。
他只是有点兔死狐悲之感。
对士族来说,战争果然是最大的噩梦。它能让你不体面,无法完全掌控自己的命运。
“淮浦陈氏之事,京中竟无人说情?”杜乂忍不住问道。
“怎么没有?”山玮冷笑道:“不过没用。小家族而已,门路不广,人脉不多,虽说是士族,可比起吴兴沈氏还要惨。”
说完,山玮站起身,突然又有些感慨:“我那从妹也是个狠人。不过她也没办法,别人可以降,她降不了。”
“未必。”杜乂心里说了一句。
山皇后如此年轻,若被邵太白掳去,不生几个孩子能脱身?
“走了,先用饭去。”山玮不想干活了,一边走,一边说道:“弘治,我和你说,那个姓马的死了。”
“哪个姓马的?”杜乂快步跟上,问道。
“就是今上生母之夫……”两人声音渐渐远去。
******
晋廷竭尽全力,江东大族也多番支持,腊月间的长江江面上,舟楫林立,船只往来不休。
而地处沔水之滨的襄阳,则好像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般。
进入腊月之后,樊城遭到了两次攻打,但都没什么结果。
荆州幕府参军毛宝手下只剩三千人左右了,士气低落得可以,每个人都明白他们必死无疑了,除非援军前来解围,或者投降梁国。但后者面临着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即他们投降后命运无法掌控,搞不好就被发配到幽州或凉州了,此生再也无法和家人见面。
襄阳城也被攻了一次。
城中还剩六千余兵,但其中约两千人是豪门僮仆或市人,襄阳太守邓岳不太信任他们的忠诚,更不信任他们的战斗力,处于两难之间。
另外,襄阳不是什么大城,事先也没囤积太多物资。军粮撑死吃到二月中旬,或许搜刮百姓余粮还能多坚持一些时日,但在补给和援军送不进来的情况下,又有什么意义呢?无非早死晚死的区别罢了。
这个时候,邓岳借口议事,将那位叫杨覃的幕僚留了下来。
“上下二洄现在驻满了梁兵,你家的宅院、地产怕是要不回来了吧?”与杨覃相对而坐后,邓岳问道。
问话时,不着痕迹地打量着杨覃。
杨覃也是老狐狸了,知道邓岳在试探,于是立刻说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国事至此,天下有识之士无不扼腕叹息,杨氏损失点家业,又算得了什么呢?”
邓岳闻言,一脸敬佩之色,道:“北兵南下,破家者众矣。邵太白行事如此酷烈,想必荆地豪族人人痛恨,定要死战到底。”
杨覃心中一动,道:“府君所言极是。不过,吾闻邵公行事颇有章法,许是未及约束,下面人胡乱施为也不一定。”
邓岳有些沉默。
话说到这里,很多东西其实已经很明了了,两人也对对方的态度有了一定的了解。
杨覃悄悄看了眼邓岳,试探道:“邵兵在城外夸口,攻破了纪南城,抓了南郡陶府君,此事未必为假。如果梁帝愿意……”
话说到最后,有些含糊不清。不过,聪明人就当闻弦歌而知雅意,有些事情无需说得太清楚,稍稍点一下就行了。
邓岳听了,只“唔”了一声,没接茬,但观其神色,显然已经记在心上了。
“君素有才智,可知荆州战局会如何?”邓岳直接挑起了另一个问题。
杨覃胸有成竹,道:“朝廷最多和东吴一样,保住能保住的地方,如沔水以南、长江以北,因云梦泽的存在,东吴就固守住了。而也正是因为这些军城的存在,吴人才敢迁都武昌。不过,东吴能保得江陵,国朝不一定。”
“哦?为何这么说。”邓岳颇感兴趣地问道。
“无他,梁帝势在必得耳。”杨覃说道:“纪南城既已失陷,那么梁军定然调集了重兵自当阳南下。由此观之,邵太白非常想得到江陵,决心很大,为此不惜死伤大量兵马,也要强取之。朝廷如今是个什么情形?可未必能在江陵长期耗下去。”
“邵太白欲得江陵作甚?”
“治水军,下建邺。”
邓岳微微颔首。
其实他也是这个看法,因为太明显了。
“主公。”杨覃凑近了身子,低声道:“江陵已然成了两国交兵之所,襄阳会是什么样?可还会有援军来救?”
“若邵太白无法攻取江陵,最终被迫撤兵呢?真那样,纪南、当阳、石城、安陆等地可不一定保得住。”
“即便真从江陵败走,襄阳也是会牢牢捏在手里的。”杨覃说道:“邵太白何等心性,如何甘心南征以来寸土未得?便是豁出老命,也要保住襄阳。主公,其实我等已是弃子了啊,不会有人来救了。”
邓岳这次沉默了很久。
第一百一十七章 不降何待?
从腊月中旬一直到年底,整个荆州的战局简单概括一下便是:三个战场并存。
第一个战场是竟陵战场。
徐朗病好了没几天,又躺下了,于是由黄彪负责指挥,辖下兵马计有右金吾卫、左飞龙卫府兵、黑矟左营、代国骑兵,外加丁壮辅兵,总计三万多人。
与他们对峙的主要是江州水陆兵马万人,外加新调过来的蛮夷兵四千,坚守竟陵、杨口两地。
黄彪自襄阳南下以来,连续打了几仗,后又攻克石城水陆城寨,还在竟陵附近与陶侃部打了一次野战,营中又起了疫病,有点不太想强攻了。
越往南,道路越难行。于是他只派出小股轻骑袭扰,不过在吃了一两次亏后,他也不想这么做了。
目前,主力两万余人屯于竟陵城西,偏师万余人东行,配合江夏豪族兵,看看能不能扫荡一番,削弱吴人的战争潜力。
让敌人经济崩溃,也是获取战争胜利的一种手段。
第二个战场在江陵。
攻取纪南城后,各部兵马陆陆续续南下。
他们首先做的事情就是填平进军路上的沼泽乃至不起眼的小河,修建更多的桥梁。
江陵东北方毗邻云梦泽,有一大片的湖泊沼泽,不适宜大举进兵,故主攻方向在城北和城西——其实西北方也有一片沼泽,不过终究有可供通行的道路。
这是主战场,战兵、辅兵丁壮加起来超过六万。
敌人似乎也在调兵遣将。
梁军大举南下前两天,就有水军输送了大量物资以及先期抵达的两千湘州兵入城,加上临时征集的丁壮,江陵守军达到了七千。
周抚带着五千水师兵马屯于水寨,以为援应。
双方注定要在此大打出手。
最后一处战场毫无疑问就是襄阳了。
老实说,攻防两方都有些精疲力竭,但防守方压力更大一些。
腊月下半月,部分幽州、并州杂胡再度攻打了两次襄阳城、一次樊城,直到正旦前五天才消停下来。
要过年了,谁他妈还卖命打仗?当官的心里没点数吗?
除夕上午,邵勋自淯阳南下,进抵樊城,随行军士及官员、后妃、宫人近二万。
当天午后,他带着从广成泽牧监及羊氏牧场抽调的十万只羊,来到了襄阳城南。
一时间,欢声雷动。
毛宝听到消息后,立刻赶到城头,只见一红袍金甲男子策马奔驰着,所过之处,“吾皇万岁”的声音此起彼伏。
所有人的目光都自动追随着他。
行至步军阵前时,将士们以矛杆击地,跺脚大呼。
行至骑兵阵前时,各部将校、酋豪自发跟随其后。骑队变得越来越壮观,四野之中到处回荡着沉闷如雷的马蹄声,以及“吾皇万岁”的高呼。
邵——大梁天子竟然来了!邓岳看得心绪复杂。
再联想到自家那个天子,多半还住在深宫之内,为人所轻,顿时感到有些沮丧。
诚然,他是晋将,理论上应该效忠大晋天子。但有些事情是可以对比的。
一个英武雄壮,功业赫赫,马鞭所指,武士们如同洪流一般涌过去,将其淹没。
他说一不二,威望极高。
王衍名气比王导还大,但在梁帝面前估计不敢大声说话,更别说厉声呵斥了。
王衍之下的朝臣们,大将多半不敢跋扈,看见梁帝毕恭毕敬,再残暴凶狠的人也得收起爪牙,摇尾谄媚;文臣们不敢玩弄阴私勾当,阳夏何氏、太原王氏、中山刘氏、博陵崔氏等公卿巨室怎么败落的,他们比谁都清楚。
“唉!”邓岳轻轻叹了口气。
再看看跟在身边的将校僚佐,都出神地看向外边。
谁不想追随这样一个天子?
谁想跟着一个被权臣死死压制,只能提拔外戚来限制权臣的跛脚天子?
作为武人,谁还没点梦想?梁帝威压草原、震慑四方的气概岂不教人心折?建邺君臣醉生梦死的时候,梁帝扫平匈奴、数征鲜卑、再破河陇,在很多人看来完全多此一举,但人家就是这么做了,不比那些终日蝇营狗苟之辈要强?
“嘭。”有人一拳擂在女墙上,也不知道是在生谁的气?
梁帝校阅部伍完毕后,径直去了蔡洲岛。
一水之隔的杨氏上洄、下洄庄宅外,几乎成了露天屠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