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1234节
作者:孤独麦客      更新:2025-09-10 12:07      字数:4099
  “是,也不是。”杨朗策马而至,说道。
  “卿怎不坐车了?”邵彦惊讶道。
  “坐了半天了,闷得难受,出来骑会马。”杨朗说道:“桥北那块地在颍阴县内,但却是军府之地。如果老夫没有记错,那是左骁骑卫颍桥防,地跨颍水两岸,分属襄城、颍阴两县。军府再往东南,还有一片官府禄田,以前是荀家的地。”
  “荀家还有多少地?”邵彦问道。
  “以前很多,现在不多了。”杨朗笑道:“荀氏虽未如我杨氏那般败落,却也没捞到多少好处,其子弟散于各处,加起来两三千顷吧。”
  “已经很多了。”邵彦苦笑道:“我那食邑,加起来还不到三千顷。豪族若此,朝廷赋税千难万难。”
  “殿下,老夫也是豪族出身。”杨朗开玩笑道。
  邵彦连忙致歉,道:“此言非孤本意。”
  “殿下无需如此。”杨朗说道:“朝廷不度田,国祚焉能长久?有些事无需避讳。再者,本朝其实已经不错了。去岁为了殿下食邑去尚书台查阅户口、田亩,最早的梁国二十郡已有近74万户、310万8000余口人。昔年苏秦对秦惠文王说关中是天府之国,其实河南、河北才是真正的天府之国。一俟安定,户口大增,关中、江东莫能敌也。故据河南、河北者,虎视天下,此诚王霸之基。”
  邵彦听得有三百余万人,大为吃惊,问道:“旧梁国竟有这么多人?”
  杨朗笑了笑,道:“殿下也不看看都是什么地方。不过也增不了多少人,不然陛下也不会想方设法向外移民。诚然,若强要增,亦可。不论是分家产还是开荒,旧梁二十郡户百万应该不难,不过何必呢?现在一家三五十亩不好么?非得弄得一家就十几亩地,半饥不饱的,活得有甚意思?殿下可知豪族庄园经常有逃人?”
  “听说过。”
  “豪族庄客一家可没有三五十亩地,有二三十亩就不错了。”杨朗说道:“还得被坞堡帅、庄园主拿走大部分,与曹魏屯田无异,如何不跑?”
  “而今朝廷能直接征税之户口有多少人?”邵彦好奇道。
  杨朗意味深长地看向自家主公,道:“殿下平日应该多多关心这些事。”
  “受教了。”邵彦在马车上行了一礼,然后又眼巴巴地看向杨朗。
  杨朗有些失笑,感觉自己像在教自家子侄一样。
  不过,经历了人生浮沉的他对韩王的这份信任和期待倒有些莫名的感动,于是说道:“老夫还真顺手查阅了一下。数年前襄城等十九郡度田,彼时清得约三十万户、一百四十余万口,这会应稍多一些,可能过百五十万口了。”
  “第三批十六郡,凡一百十一县,计有三十四万余户、百六十六万余口人。”
  邵彦大致心算了一下,脱口而出道:“我父岂不是可以号令六百万人?”
  杨朗赞许道:“殿下无需执筹即可算出户口,果真聪慧。”
  邵彦不好意思地摆了摆手,道:“年少时戒尺吃多了,自然会算。”
  杨朗大笑,就连一旁的董志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韩王虽然十六岁了,但终究还是个孩子。
  杨朗收住笑容后,又问道:“殿下可知北地豪族、酋帅、属国手中掌握多少户口?”
  “多少?”邵彦问道。
  这次是董志来抢答了:“我看有千万。”
  “差不多。”杨朗说道:“八百到一千二百万还是有的,这是老夫估算,或许不太准。”
  “竟然这么多。”邵彦喃喃道。
  杨朗、董志相视一笑,谁让你父安定北地了呢?没有了大规模的厮杀,虽然还频频动乱,但整体可称粗安,户口自然会增长,即便天灾人祸都挡不住,只能延缓增长速度,除非再出现当年那可怕的大疫以及持续三年的暴水。
  “其实能号令六百万人已经相当不错了。”杨朗感慨道:“今上文成武德,世所罕见。若换在前汉、后汉末年,一统天下之后,度田定然比现在容易。”
  “魏晋太慷慨了,曹氏、司马氏与士族共治天下。”董志说道:“江东更狠,现在已经不是司马氏与士族共天下了,而是王与马共天下。”
  此言一出,三人皆笑。
  “六百多万人、百余万户,已可养得禁军诸营。”杨朗说道:“有此数万禁军、八万余府兵,天子便可令豪族上供。老夫如此解说,殿下可明白大梁朝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杨公似是说得简单了些。”邵彦道。
  “确实简单了。”杨朗笑道:“但世间万物,究其根底,有时候其实就这么简单。”
  邵彦仔细想着。
  父亲直接掌控六百余万人,主要拿来养军了,这开销可真是浩大,差不多要一百个人养一个兵了。
  其他方面或还有收入,比如苑林、商税、货殖、官田等,但总体而言是远远不能应付开支的,必须要豪族上供,谁让他们手里掌控了千万人口呢?
  如果遇到战争、营建等事项,还得在正税外加征或让豪族提供更多的钱粮。
  说好听点叫“上供”,说难听点叫“要饭”。
  也是在这个时候,邵彦才能深刻理解父亲的不容易。他一介世兵军奴出身,纵横捭阖,不知道费了多少心神。
  很多事光靠打打杀杀是没用的,还得有各种手段。
  以前听父亲念“相忍为国”、“夷夏俱安”、“与时俱进”耳朵都快生茧了,觉得很烦,甚至感觉念来念去有些可笑。现在明白了,这都是局势决定的,每一条都不是随便乱喊的。
  “嘭!”马车重重顿了一下,差点把邵彦晃了出去,他赶忙抓紧车壁,然后喊停。
  挽马喘着粗气,鼻孔大张,显然也被方才这一顿折腾得够呛。
  当然,或许更大可能是天太热了,父亲说“冷血马”比人更难以忍受酷热,现在看来还真是。
  两百护兵同样疲惫不堪,毕竟他们是步行赶路,难受得要死。
  邵彦看到前方一个村落,于是下令进村休整。
  这里还是军府地界,不归地方管,也就向府兵收税的时候才过来——府兵一家可以免税,部曲不能,课税时按三十亩计。
  行至村口时,遇到两名少年郎乘坐牛车出村,旁边还跟着一群人,似乎是其亲族。
  稍一打听,才知道这两名少年都出身府兵勋官家庭,都是正五品上骑都尉,今日是送两个子弟入汴梁国子学,九月就要开学了,提前去做好准备。
  “左骁骑卫府兵手里的功转是真的多……”董志羡慕道。
  说实话,他父亲和他都没国子学的推荐名额,因为他们既非公卿勋贵,又不是府兵勋官,弄不到推荐信。
  这两类人里,公卿勋贵就罢了,毕竟是开国功臣嘛,但府兵勋官也比他们有资格,这就让人感到失落了。
  当然,作为瞎巴酋帅之子,董志内心之中还是希望看到勋官子弟入国子学,然后有机会当官的,因为他们以前都被士族死死压着。
  但国子学却给了普通人机会,毕竟勋官是真的可以卖命搏杀得来的。
  诸卫府兵打起仗来士气如虹,列完阵后恨不得立刻击鼓进兵,冲上去将敌人砍得落花流水。
  遇到以多打少的仗还不乐意,因为功转太少了。
  守城战更是弃若敝履,盖因几乎没什么功转,不如阵列野战,砍他娘的。
  董志早就发现这一点了。
  府兵特别喜欢野战,铁铠武士正面冲,骑兵侧翼袭扰,骑马步兵迂回绕后,恨不得将敌人全留下,斩获一定要超过四成,这样才能拿到全功。
  这完全就是一群终日计算功转,然后四处寻找敌人开战的杀戮狂人。
  制度的变革,带来的影响真的让人震惊。
  邵彦听完之后,心中与有荣焉。
  父亲就是靠这一套对抗豪族,而今一步步加固,大势所趋之下,真怀疑还能不能逆转了,因为这十多万开国精兵可都享受了好处啊,若有一天你告诉他们以后没这些好处了,他们很可能会自己挑选愿意支持他们的皇子。
  “拜见殿下。”正思虑间,远远走来一群人,齐齐拜倒于地。
  远处还有人在呼朋唤友,隐隐传来声音:“陛下的种!快来看。”
  邵彦心中升起一股热流,暗道须不能为父亲丢脸了,遂昂首挺胸,举步向前。
  杨朗拈须而立,笑而不语,随即又看向驿道南侧的荀氏庄田。
  一路之隔,南北分野,两边泾渭分明,仿佛两个世界。
  北边军府地界上,听到今上之子来了,各个呼朋唤友,涌来拜谒。
  南边士族庄田中,世家部曲督促着庄客赶紧浇地,似未看见。
  联想到天子已度田五十五郡,造册六百余万口,拥骁勇忠贞之士十余万,对天下的改变肉眼接见,壮哉!
  第一百七十一章 筹建与成果
  过颍阴之后,向东数十里便是许昌。
  此城东北有洧仓,东南有景福仓,与符宝的庄园毗邻。
  韩王邵彦于七月初十巡视完洧仓,查得实有存粮三十七万七千斛,应有存粮三十七万八千余。差得不多,令诸官尽快补上,就不追究了。
  七月十五日,他又抵达了景福仓,巡视的同时准备拜访一下阿姐,结果得知她去襄阳了……
  邵彦的同胞兄弟、赵王邵勖就在襄阳。
  他来这有段时日了,一直在筹建坊市,而今已经初见雏形。
  襄阳坊市要明年才正式开业,但不代表今年不用,目前就有商徒在此交易,每月朔日、望日各开一天,少府随便抽点商税,作为下一阶段建设费用。
  巳时,邵勖在赵王师裴湛的陪同下,登上了一处高台,眺望坊市。
  裴湛是前大将军府参军,出任赵王师算是家族的决定,对他而言微微有些遗憾,毕竟没法在朝堂上展现自己的能力了,但也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中尉薛涛带着二百甲士在高台下护卫着。
  他是前宁武令,受裴家所托,从汾阴薛氏子弟中精挑细选了一百壮士,与裴家选募的百人一起构成了赵王府的主要军事力量。
  巳时初刻,随着一阵激昂的“开市鼓”,时隔半月的襄阳坊市又开业了。
  市令带着临时征发的丁壮先出了正门,将一道道木牌悬挂于坊墙之上。
  商徒们见了,先是一愣,然后默默读着木牌上的字——
  “有凉州商徒阴本,售龙涎香,号称西域珍品,实乃松脂杂以香料,燃之烟浓而味刺,令人咳喘不已……”
  “荆州商徒刘源所售之楠木梳,言其能通经活络,实为寻常柳木涂以金漆,用之不过数日,漆落木裂,徒伤发肤……”
  “扬州商徒孔修售夜明珠,自夸夜能照明,实乃鱼目混珠,涂以荧光之粉,初时微光闪烁,不久便暗淡无光……”
  “豫州商徒……”
  众人读完之后,怒气勃发,痛骂不已。
  市令静待众人骂完,大声道:“以上售卖假货之人,皆已查实。赵王殿下令曝其货于市门,并绳之以法,倍偿货值。今后若还有奸商售卖假货,可从速报来,殿下绝不姑息。”
  众商徒一听,纷纷叫好,然后举着商旗蜂拥而入。
  “殿下贤名,遍传荆襄矣。”裴湛看着渐渐热闹起来的坊市,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