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1329节
作者:
孤独麦客 更新:2025-09-10 12:08 字数:3942
如果连力耕都做不到,那就女人带着小孩随便刨点坑,播种一下就算完事了,最后能收多少可想而知。
天下以农为本。
庄园主们便是再想对抗邵贼,也不能如此短视。
而除了山阴贺氏为首的会稽大族外,移居本地的南渡士人也要出人出粮出器械,不过比起吴人,他们就虚应故事得厉害了。
有的家族主要人物不出面,随便派个后生子弟带着点粮食、箭矢、刀枪及少许丁壮,到山阴县外交割,装船运走。
比如多年前迁居始宁县(山阴东南的山中)的谢氏就派了一个名叫谢安的十四岁少年,领着谢家凑出来的二百多丁壮,作为第二批出征部队的一部分。
“哦?谢家少年郎来耶?”会稽内史应玄站在湖畔,唤住了步履匆匆,交完差事就准备离去的谢安,道:“何往也?”
“府君。”谢安回神行了一礼,道:“自是去东山游玩。”
“可有朋伴?”应玄问道。
“会稽王友王逸少等七八人。”谢安回道。
“何不带我同往?”应玄笑道:“不白叨扰尔等,自有歌妓为君等助兴。”
谢安似有所悟,不过仍然推辞道:“府君虽解印绶在即,然国步维艰,宜应克终厥职,俟新内史至府,再行游乐不迟。”
应玄奇道:“你怎知我要离任了?”
谢安只笑不答。
在应玄一再催促下,方指着不远处的船队,道:“吴地大族出人出粮,总要给点好处。会稽乃大郡,自太守至内史,垂二十年矣,鲜有吴人,今当变。”
应玄闻言有些感慨:“往日闻谢家郎君清谈之名,本不以为然,今知乃俊彦也,何不出仕?十四岁,小是小了点,但去墨曹书写,熬些资历却也无妨。”
谢安摇头道:“我生性恬淡,做官实非我愿,能终老东山最好不过了。”
应玄叹息一声,道:“可惜了。”
谢安又行一礼,转身离去。
“让王逸少别贪玩了,赶紧督促募兵,送往建邺。”应玄突然出声,叮嘱道。
谢安顿了一顿,道了一声“好”。
“我家怎么就没这等麒麟儿呢?”应玄喟叹道。
小小少年郎,居然看出来自己要离任了,虽然有他前一句话透露口风的原因,但能顺着这个仔细思索、大胆猜测,却也不简单,是个聪明人。
与谢安相比,王羲之就差远了。
都什么时候了,还在游玩!让你来募兵的,结果事情全丢给底下人,自己跑去东山游乐了,还有没有心?
真不知王家这棵大树倒了后,你还能不能有心思游玩。
摇了摇头后,应玄回到了府衙中,抓紧离任前的最后一段时间处理公务。
******
“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也真是稀奇。”纪宪行走在江畔,嘴里不断嘟囔道。
“哈哈。”大梁司农寺少卿桓彝开怀大笑,道:“横江虽好,却重兵看守,难以涉渡,还是皖口好、皖口好。”
“桓公此说倒也不无道理。只是风高浪急,需得小心了。”快到地头了,纪宪看了下不远处正在下马的桓温,说道。
“唔?叫我叔父。”桓彝故作不悦,道:“我与汝父情同手足,你叫我什么?”
“叔父。”纪宪就坡下驴,笑着喊道。
“这声‘叔父’也不让你白叫。”桓彝下了马,看着远处迎来的军士,道:“异日江南必有大变,老夫怎么着也要保住纪氏。元子。”
“父亲。”桓温随口命令身后的部曲去与来人交涉,自至桓彝身前行礼。
“将来江南清查贼党,无论如何要帮纪氏说话。你还小,有些事不知道,唉。”桓彝说道:“当年初渡江……”
渡江之人千千万,有人自荆州渡江,有人自江州渡江,有人自扬州渡江。桓彝先至江北,有人举荐他出任淮南逡遒令,未成,于是直接渡江南下,第一站就是宣城,带着母亲和族弟桓猷。
选择宣城是有原因的。
曹魏后期,大司农桓范罹难,一部分桓氏子弟外逃,首选目的地就是东吴,其中有居吴郡的,有居会稽的,有居于广陵的,也有居于宣城的——桓范之子桓楷、桓彝的祖父。
司马炎开国后,算是比较厚道的,赦免了很多人,包括桓家。
于是桓彝的父亲桓颢就找了个机会,出仕晋朝了。
而在此之前,桓楷、桓颢父子在宣城宛陵住了二三十年,与本地人有所结交——当然,他们在东吴地位也不高,结交的层次自然高不到哪去。
桓楷、桓颢与宣城纪氏相善,桓彝年幼时也与纪氏子弟一起玩耍。
纪氏只是一个本地土豪,虽然有庄园、有部曲、还经商致富,于宣城、宛陵二县都有很大的势力,但在桓氏这种经学世家的刻意结交下也抵挡不住,基本已是通家之好。
桓彝渡江后,找到了年幼时的玩伴纪世和,一时老泪纵横。
桓彝母亲抵达宣城后,很快故去,葬于宛陵,后来桓彝去了建邺,纪世和一直帮忙打扫坟茔。
桓彝曾去广陵寻过亲,没怎么在意,但却对纪世和说将来我若横死荒野,为我收尸的一定是你。
两人这种关系,自不必多说,桓彝若不拉纪氏一把,别人要戳脊梁骨的。
桓温听父亲这么说,对纪宪深施一礼,道:“桓纪两家,荣辱与共,此誓不变。”
桓温说话时面对长江,好像很有说服力。
纪宪立刻将他扶起,道:“弟无需如此。”
两人客气间,前方皖口城那边过来了一队人,为首的便是振武营督军韩忠志。
在看到桓彝、桓温后,经翻译提醒,立刻上前行礼。
“俗礼就免了。”桓彝看着前方的皖口城,感慨道:“昔年曹魏、孙吴为争夺此城,不知道死了多少人。陆逊于石亭大破曹休,俘斩万余。没想到时过境迁,皖口守军却一击而破。”
翻译很尽责,韩忠志听得很懵逼。陆逊、曹休是谁。不认识啊。
不过到底是恶补过的,听到“陆”字后要素察觉,暗道此陆逊必是而今和大梁顽抗的陆氏子弟先人。
同时暗暗警醒,那什么陆逊能斩杀一万多北地武人,江南兵的战斗力却也不可小视。此番要偷渡过江,得打起精神了。
当然,他也有那么点疑惑,难道江南文恬武嬉,没以前能打了?为何建邺搞成那个样子?
一时间,脑子都要炸了。
桓彝很快注意到了韩忠志的表情,遂笑道:“扯远了。”
然后将纪宪请过来与韩忠志相识,让他们私下里沟通渡江后的细节。
对岸有没有人接应,太重要了。
有人接应,那就有粮草、器械供给,有休憩之所,甚至是藏身之所。
桓温看得跃跃欲试,最终还是黯然垂首。
能护送父亲到此已是极限,若敢跟着过江,符宝怕是要带着一群女兵杀过来。
这一仗注定只能看别人立功了。
最可气的是,从皖口偷渡至宣城还是父亲提出的建议。鲁王得知纪氏愿意归顺之后,便将此事告予张硕知晓。
张硕很有决断,立即安排一批人,决定偷渡宣城,在吴人后方再开辟一个战场,令其首尾难以相顾,最终崩溃。
当天夜里,六百步卒、三百骑卒自皖口偷渡,大部抵达对岸。
第五十五章 乱成了一锅粥
二月中旬冷空气已经消退,气温有所回升,但其实并不热,尤其是夜间,结果渡江的振武、玄甲、马前三营(各一百)骑卒就有点不舒服了——未必是气温,更有可能是环境。
时近清晨,五百余步卒已经麻利地收拾东西上岸了,近三百骑卒还在将一匹匹马送上岸,忙得满头大汗。
呃,马也是“北方人”,也不是很舒服。由此可以看出,江南维持一支规模适当的骑兵部队成本是很高的,在适应环境这个大筛选中,就能让相当一部分马死于非命。
众人一直忙到日上三竿,才离开这个破败的小渡口,前往石城县暂歇。
此县晋武帝太康年间曾废弃,并入宣城县,司马睿时期再度恢复,而今已为宣城县大族纪氏所据。
纪世和站在城外迎接渡江的梁军,一番见礼后,他左看右看,没看到桓彝,微微有些失望。
“韩将军、郭将军。”纪世和对着渡江的二位将领行礼。
二人连忙回礼。
“韩将军”自然是韩忠志了。
“郭将军”准确说是郭司马,即汝南郡司马郭诵、李矩的外甥。
他曾当过密县长,后来不干了,走庾琛的门路自带部曲加入捉生军,可惜没立什么功劳,兜兜转转之下去了汝南郡担任郡司马。
此番南下的六百步卒由他亲自挑选、亲自统带,多为历年迁移至汝南分田落户的冯翊胡汉乱匪。为了激励士气,许其只要渡江,无论胜负都可以当府兵,本人阵亡了可挑子侄一人接任,而郭诵本人更是得到了汝南太守的许诺——起步太守,上不封顶,看你表现。
因此,二人见到纪世和后,都不想耽搁,郭诵更是直截了当问道:“敢问纪公,司马冲何在?”
纪世和一愣,道:“在宛陵。”
“带路。”郭诵说道。
“不休整一两日么?”纪世和问道。
“不了。”郭诵说道:“趁着儿郎们还有力气,先打了再说。若迁延日久,病倒了怎么办?”
“哪有那么倒霉?”纪世和失笑道:“石城至濡须口之间,沿江多有侨流,并未尽数病死。老夫看他们在江岸边开荒种地,二十年过去人也没变少。”
“但人也没增加,不是么?”郭诵不耐烦地说道:“速速带路。你家能集结多少人?”
“石城这边有千余人,临城有内应,可打开城门。泾县有些麻烦,不过绕过也是可以的。宣城县乃我祖宅所在,不过近些年建邺派了个县令,专门对我无门第的豪族敲骨吸——”
“够了!带路吧。”郭诵说道:“沿途准备好资粮,我要直攻宛陵。”
纪世和刚想说宣城这破路很难走的,但想想也不敢走大江啊,只能作罢应了声是,然后唤来子侄辈,让他们在石城稳定局面,尤其是看住西面江州方向。
他自己则亲自带路,顺便回宣城县汇合家兵家将。
态度是非常积极的。都这时候了,不赶紧攀上桓彝的高枝还等什么呢?不对,是攀上好大侄桓温的高枝。
江南豪族若想自赎,这已然是最后的机会了。
不知道会稽孔氏那边如何想的。听闻茂伦当年娶孔氏女为妻,还是靠着定居会稽的桓氏族人介绍的——桓范族叔桓晔于后汉初平年间迁居会稽。
十五日正午,吃罢午饭后的郭诵、韩忠志等人便在纪世和的引领下,一路向东,沿着年久失修的破败驿道,直奔临城(今池州青阳县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