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1410节
作者:孤独麦客      更新:2025-09-10 12:09      字数:4058
  其中,慕容翰镇襄平,慕容仁镇平郭。
  慕容廆死后,诸子入柳城奔丧,慕容翰疑慕容皝要害他,仓皇出奔。
  慕容昭、慕容仁惊惧,于是双双逃至辽东,举兵相抗。
  去年年底,慕容皝发兵攻辽东,大胜,取襄平等三县,慕容昭战死,翟楷、庞鉴率残部南遁平郭。
  平郭算是慕容仁的老巢了。
  当年慕容翰镇襄平时,善于抚慰胡汉百姓,从军中士卒到地方豪强都信服他。
  慕容仁向来佩服这个兄长,于是跟着学习,倒把平郭周边的局势安定了下来。
  目前慕容仁势力的主要农牧区域就在平郭城周边,同时也是人口最密集的地带,军士家属、汉人豪强、各色部落皆汇聚于此,总人口当在五万左右——农耕区域大致在后世鲅鱼圈区、盖州沿海平原,东边的山区以部落放牧为主。
  其实他本来还有一个重要的人口聚集区,即襄平(今辽阳),不过已经丢了。
  而在襄平以南、平郭以北的汶县一带,又是一个农牧业发展比较好的区域,但现在处于前线,百姓没法好好生产,这些人口、财富能否有效利用是个大问题——这个区域位于后世营口、海城一带。
  所以说,慕容仁帐下人口看似有十万众,其实要大打折扣,他能养活自己,维持军争就不错了,其实拿不出多少粮食、牲畜支持新近登陆的梁军。
  人,终究要靠自己。
  六月初十,杨宝在马石山上接见了慕容仁的使者。
  第一百三十二章 目的
  山上风很大,但景色却很秀丽。
  翟、庞二人仰头看着一个正在搭建的木质高楼,不解其意,不过也没多问,而是直接进入了正题。
  “我主居辽东多年,已习惯平郭一草一木。追随他多年的部族亦皆在此安家,遽然远徙,恐不易也。”翟楷说道:“大梁天子富甲四海,又何须盯着辽东一地不放呢?”
  “这么说,慕容千年是愿意接受册封了?”杨宝的脑回路果然不一样,直接抓住了重点,反问道。
  翟楷刚要说些什么,却被庞鉴拉住了,只听他说道:“杨将军,事到如今,还得精诚团结啊。吾闻梁帝首倡‘相忍为国’,辽东化外之地也,中朝力有不逮,不如封建出去,我主愿以妻子为质,永不相叛。”
  杨宝笑而不语。
  对慕容仁这种野心勃勃之辈,妻子真的重要吗?妻没了可以再娶,子没了可以再生,你若觉得妻子可以束缚住他,那可就上当了。
  所以杨宝压根就不接这茬,他也没这个权力,于是避过这个问题,转而问道:“安市城一带有多少兵?”
  翟楷、庞鉴不答。
  杨宝怫然不悦,道:“都这时候了,有什么不可说的?我自己都猜出来,最多万人,多了你们就养不起了。”
  控制区最多十万人口,还人心浮动,真正能有效利用七万人就不错了。
  七万人能出两万壮丁,还是十三岁以上、六十岁以下男子尽皆包括在内的。可如今双方在对峙,不可能把这两万人全部集结起来送往前线,那样日子就没法过了。
  这点实力和慕容皝比起来差得太远了。
  也就过去三个冬天太冷了,辽东、昌黎、玄菟、辽西等郡都受到了影响,慕容皝也没有足够的资粮发动大规模战争罢了。
  见杨宝轻易揭穿了他们的老底,翟楷、庞鉴都悚然一惊,旋又有所明悟:听闻慕容翰出奔梁国,被授予将军之职,辽东的内情大概骗不了人,毕竟慕容翰也镇守辽东多年(治襄平),他若不是被迫出逃,而是有机会回到襄平,而今辽东哪轮得到慕容仁说话?
  翟、庞二人沉默期间,马石山下人头攒动,热火朝天。
  不但丁壮在忙活,就连大部分水军士卒也下船了,帮着平整土地、砍伐树木,修建营垒。
  一袋袋的粮食被搬运上岸,一捆捆的箭矢被储放起来,至于刀枪弓牌、车辆弩机之类,更是少不了。
  每过一天,梁人在马石津(旅顺)就扎根愈深。
  而只要让他们占领了以马石津为依托的周边区域,筑城设寨固守,囤积够了资粮器械,谁能赶走他们?
  反正他们主公是攻不破这些营垒的,便是换成慕容皝,他也不一定有这个实力,更准确地说是他愿不愿付出几万人死伤的代价来把这些城寨一一拔掉。
  “汝二人来此就为了册封之事?”杨宝瞟了他们一眼,道:“若止此事,话已分明,无需多说,汝等自回吧。”
  庞鉴拱了拱手,道:“将军,慕容皝丧心病狂,戕害兄弟,如此凶恶之辈,一朝得志,必为边患。梁师既来,不如大举北上,与我主合兵一处,攻破慕容皝,收取襄平。如此,则诸城迫于贼势屈降者,皆杀官响应矣。”
  杨宝一听,心下冷笑,只道:“不急。而今上岸王师不过万众,自保尚可,破贼则难。不如暂且稳固营盘,积蓄军粮,待大军齐至之后,再做计较。”
  庞鉴心下暗叹。果然,和他猜测的差不多,这帮人只想先站稳脚跟,把马石津经营起来,然后便进可攻退可守,怎样都立于不败之地。
  你围攻过来,人家有海上补给,断不了粮道,攻城的话又太亏,还不一定打得动。
  你不管他吧,天知道哪天又有大批军士登岸,实力愈发强盛,开始向外扩张。
  最可气的是,他们完全把平郭给顶在前线了。慕容皝不攻取平郭,很难威胁得到马石津一线,是不是支援平郭方向,支援到什么程度,全看他们自己。
  事已至此,其实没什么好多说的了。
  翟、庞二人又最后争取了一下,无果之后,只能怏怏离去。
  杨宝看着他们远去的背影,嘿嘿一笑。
  他理解对方急切的心情。
  打了两年,实力越打越弱,人心越打越浮动,好不容易来了援军,结果人家压根没把慕容仁的生死放在眼里,只想着最大程度利用。
  换你会怎么想?怕不是一气之下直接投慕容皝算了。
  当然也就只是说说而已。慕容皝这人比较凶狠残暴,即便你投降过去了,也不一定能活命,这就是那么多人到现在为止还在绝望抵抗的根本原因。
  尤其是其中一些曾经是慕容皝部下,后背叛他归降慕容仁的将官、豪族或部族首领,他们是真不太敢降啊。
  在山上站了一会之后,杨宝便下山了。
  这会正是辽东最好的季节,得抓紧了,争取在入冬前建好营房、仓库、城池,并囤积足够的物资。
  能不打仗,就不要打,这是原则。
  当然,另一个原则是不能让慕容仁死了,这也很重要。不然的话,他们何必今年就渡海北上呢?明年再来岂不是更好?还省了不少钱粮。
  ******
  六月下旬的时候,沙门镇将钟离克率船队返回了蓬莱。
  黄头军幢主曾易站在岸边,静静看着这支归航的船队。
  听说他们六月上旬就北上了,连续航行一天一夜就可以抵达辽东马石津,可却过了差不多二十天才返回蓬莱。
  他不知道出航前是多少船,但就归航而来的船只看,好像有一定程度的破损,显然海上经历过风浪,这让曾易的心头蒙上了一层阴影。
  “姨夫,我们便是要乘这船渡海?”队副兰金凑了过来,低声问道。
  曾易没有回答,但眉头皱得厉害。
  老实说,你让他随军横穿沙漠、翻山越岭去打仗,他都没这么怕,因为那是脚踏实地,但乘船渡海?
  “昨日左飞龙卫那边有传言,说天子为激励士气,破除渡海恐惧,给渡海之人普赐绢二匹,不知是不是真的。”兰金又道。
  “怕是真的。”曾易眉头稍稍松了一点,道:“一共才渡海万把人,两万匹绢而已,朝廷给得起。你还听到了什么?”
  “我还听闻渡海之后,今年就回不来了。”兰金说道:“十月开始,水师也不敢渡海了,必然会等到明年五六月间,这一走就是一年啊。”
  “什么?”曾易脸色骤然变化,道:“一年。家里农活怎么办?”
  “这却不知道了。”兰金垂头丧气道:“可能会蠲免赋税吧,或者给赏赐。”
  曾易深深叹了口气。
  渡海作战,一去就是一年,兴许还不止。士气如何维持?粮草够用吗?
  而就在他想到粮草的时候,码头那边已经开始往船上装运粮食、器械了。
  这是六月份留守蓬莱的船队,由水军副都督黄和统率,船只不多,总共二百余艘。
  大船可载粮三四千斛,小船一二千斛,比起内河漕船的载运量差了不少,毕竟这不是真运粮船,而是战船改装的,或者说改都没改,只是拆除了弩车之类的不必要器物,全部拿来运粟麦罢了。
  这一趟过去,能运三十万斛么?
  曾易不知道。
  他的目光落在了另一处,那里聚集了很多人,正在打捞沉船。
  说来也怪,听说之前没事,但他们抵达这一天,蓬莱突然起了大风,将停泊在浦内的船只刮得晃动不已,有几艘小船翻了,死了十几个水师军士。
  这可真是玩命的活计!
  曾易收回目光。
  一万步军屯驻辽东一年,稍稍充裕点的话,需要三十万斛粮。
  如果是两万人,则需要六十万斛,最好再有点余粮,应对突发意外,那就要八十万斛上下。
  七月大概要一直运粮了,就是不知能运过去多少。
  八月接着运冬衣、器械、役畜甚至战马,九月前半个月大概也会运,后面就不好说了。
  “咚咚”的鼓声忽然在营内响起。
  曾易等人神色一凛,尽皆回营列队,准备出操。
  ******
  蓬莱浦的高塔几乎成了一众大小官员们的办公场所。
  青州刺史田茂刚从广固城过来,除了粮食外,还有两万匹绢。
  这是要当场分发给左飞龙卫军士及部曲的,一人两匹,已经渡海的亦有,且会交给他们的袍泽,让他们推举信得过的人载运回各个军府,一一分发下去。
  另外,考虑到征讨慕容氏的战争要明年才会发动,今年渡海之人主要是建立稳固的前哨营戍,并尽可能扶保慕容仁,不让他被慕容皝攻灭,因此他们需要在辽东长期戍守乃至战斗,故出征之人一家再给绢四匹。
  不过这钱就不用青州出了,而是由豫州刺史向诸郡派四万匹绢,发到左飞龙卫府兵及部曲家人手中。
  当然,这种事是要告知所有人的,以激励士气。
  一人六匹绢,可谓厚赏。如此一来,家里那点农活就不算什么了,毕竟只是少了一个丁壮而已,家人也可勉强支应。
  至于黄头军第一营,他们也有赏,只不过由司州承担。
  田茂安排好发赏事宜后,便看到了水师转交过来的“航海日志”。
  他仔仔细细看完了,觉得颇有道理。
  天子欲在北地建船屯,这不是什么秘密,青州就是地点之一。
  说实话,大梁朝有点水平的船屯全是从晋继承而来,而晋又是从东吴继承而来,横屿、温麻、番禹三大船屯全位于南方,布局有点不太合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