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1460节
作者:
孤独麦客 更新:2025-09-10 12:09 字数:3866
慕容皝现在也不太好过多联络其他部落,一旦联络,就有暴露的风险。
不过邵慎猜测他有可能在想办法向北逃窜。
管他呢,那是李重的事情,与他无关。
第二条消息是银枪左营督军蒋恪、沙门镇将钟离克两面夹击,大败慕容汗。
汗率残众数千遁逃,坚持抵抗,不过不知道是不是听到了棘城告破的消息,慕容汗又遣使而出,接洽投降事宜。
大难之际,人皆为自己考虑,倒也正常。
慕容汗先前转移了三万多人去襄平,结果慕容儁跑了,三万余人为黄头军击破,尽诛酋帅,残众被押往北丰(今瓦房店)。
天子令恢复汉北丰故县,隶辽东郡。
残部两万余人的牛羊尽数发还,令其在北丰县内任意择地放牧——随便找,荒草甸子太多了——另调拨青州方向海运而来的资粮、工具,开始营建城池、屋舍。
到目前为止,集中在旅顺、北丰二县的慕容鲜卑俘虏已超过六万,负责看押他们的却只有黄头军一部五千人,虽说扣押了这些鲜卑人的老弱妇孺,酋帅又被杀了大半,一时半会难以组织起叛乱,但时间长了总是有隐患。
李重行文至此,要求邵慎调拨一部分人马南下,帮着看押。
邵慎想了想,令平城侍卫亲军及板楯弩士总计六千人南下,协助镇守,同时也好就食青州粮草,减少后勤压力。
这一次战争,他也认识到了海运的巨大潜力。
好家伙,一艘船抵百辆马车,真的比陆运省太多了。
或许说会沉船,这是事实,但邵慎这种老武夫根本不在乎人命,沉船就沉船,怎么了?打仗哪有不死人的?
退一万步讲,陆路运输不苦吗?累死、病殁、逃亡乃至被敌人奔袭粮道而死的人也不少了,算算人头是大于海上运输的。
再者,陆路的消耗同样不小,人吃马嚼的,即便他手头没有精确的数据,粗略想想也知道是远远大于海运时因沉船、受潮而导致的粮食损失。
更别说时间上的巨大差距了。
以后别的地方海运他还会犹豫,但蓬莱和旅顺之间,眼都不带眨的,顺风一日夜的事情,直接海运完事了,省钱省时省心。
处理完文书后,邵慎将其悉数交给幕僚,然后起身来到营中,登上一座瞭望高台,俯瞰四周。
天稍稍有些凉了,不如上个月那么热。
军士们囤积在幽州的绵衣陆续开始起运,差不多八月可以送达。
八月肯定是走不了的,兴许要到九月,就是不知道届时会取得什么战果了。
高句丽人若不傻傻地出城野战,怕是来不及灭掉此国。
也罢,灭不了,就让他们感受到痛,兴许他们实在受不了,就大举来战呢?
******
进山三天了,充当先锋的侯莫陈参才发现第一个村子,喜出望外的同时,又忍不住破口大骂;“不是说高句丽以‘城’为官府,下面还有‘谷’和‘村’么?这个高尔城穷成这样,走了三天才见到一个村子。”
将士们听了哈哈大笑,一边下马,一边准备器械。
对面的高句丽人显然早就发现他们了,这会正敲锣打鼓,将正在寨子外劳作的农人纷纷召集回去。
但梁人来得太快了,百余名没下马的轻骑兵纵马而上,直接追上了一批没来得及撤走的村民。
他们似乎想捕捉奴隶,嬉皮笑脸地围拢了过去,十分松散,目的是恐吓敌人,让他们慌乱中耗尽体力、神气崩溃,进而束手就擒。
不料就在此时,人群中连续飞出几支箭,将两名靠得过近的骑兵射杀。
箭不断飞出,顷刻间又一人受伤栽落马下,一人侥幸躲了过去。
骑兵呼啦一下就散了开来,惊疑不定地看着这些高句丽百姓。
他们从没和高句丽人交过手,不清楚他们的底细,见到逃跑途中居然还能挽弓反击,那是真的比较惊讶。
村民中有人振臂高呼,嘴里喊着什么,似乎在招呼众人赶紧跑,他来断后,又似乎在呼唤寨子内的村民出来接应。
骑兵怒了,在军官的招呼之下,不顾敌人的箭矢,直接冲了上去。
奔跑之间,角弓连连发射,所有人都收起了轻视之心,以对付正规军的办法,正面驰射,侧翼包抄,更有甲骑自后而上,挺着长枪大槊就冲了上去。
认真起来的他们是高句丽人难以抵敌的,毕竟就寥寥数人手挽步弓抵抗罢了。
一轮奔射之下,断后的高句丽弓手尽皆倒地,惨呼不断,不过临死前也拉了两个垫背的,似乎不算太亏。
骑兵愈怒,迂回包抄的数十骑横着抛射一轮箭矢,正在奔逃的高句丽男女老少如同被割倒的麦子一般齐刷刷倒地,哭喊连天。
当十名甲骑挺槊冲入人群之后,一切都结束了。
战后一清点,俘虏了七十多人,还有一些乱七八糟的农具。
妈的,好像有点亏。
侯莫陈参又组织人手冲进位于寨子外的一间间民房内大肆搜剿,居然有意外之喜,又抓出了二十多人,基本都是女人和小孩,躲躲藏藏的,皆被火眼金睛发现。
军士们一个个下马,先将高句丽人遗弃的车马、驮兽装载好粮食拉走,然后再找找有没有其他值钱的物事。
整个搜剿行动十分彻底。
挂在屋檐下的鱼干、藏在地窖里的豆豉、长在地里的蔬菜、树上结的果子等等,通通取走。
完事之后,水井给他填上,再放一把火,将房屋烧掉。
他们故意放慢动作,似乎在等着寨子里的人出来相救,很可惜没有。
临行之前,侯莫陈参下令割取田中接近成熟的粮食——还差半个月或一个月可收获。
这些粮食似乎不太能给人吃,但喂马一点问题都没有。
收不掉的粮食纵马践踏,看得寨子中的高句丽人目眦欲裂。
夕阳西下之际,数百骑一声招呼,拉着哭哭啼啼的俘虏,以及粮食、牲畜、布匹乃至斧、锛、镰、铲、犁铧甚至是渔具,大摇大摆而去。
诚然,此番突袭未必能对这个寨子(“谷”级行政单位)产生多么致命的打击,但真的会让他们元气大伤,同时也打击了他们的士气。
而这样的行动并不是孤立的。
邵裕率万余骑入山之后,前后折腾旬日,俘一千六百余人,缴获粮食五千多斛、杂畜近九千头,并击溃了一支前来驱逐他们的高句丽军队,斩首八百余级。
至于烧毁的房屋、破坏的农田,此事隐去不谈,没人记录。
从整个战场来看,也不仅仅只有邵裕这一路。
徐煜率义从军万人、凉城兵二千,并右飞龙卫六千、宇文鲜卑轻骑万余人,总计近三万骑,携带十日粮草,自襄平出发,向东攻梁貊城。
也就是说,邵裕这一路是“北道”,经小辽水(浑河)一路推进,终点可至高句丽都城丸都山城。
徐煜这一路是“南道”,亦称“襄平道”,没北道那么好走,但最终也能经梁水(亦称梁貊水,即太子河)通向丸都城,甚至高句丽还在过去十年前修建了南道分支,即通往朝鲜(平壤)的道路。
与北路军相比,南路军规模更为庞大,因为根据可靠消息,慕容儁、慕容彪二人就是逃往这个方向的。
这两路之外,慕容仁也被安排了一个临时任务:发精骑五千,绕道辽东郡西安平县(丹东附近),迂回袭扰高句丽——慕容仁自是不愿亲征,于是派慕容稚率军东行。
三路大军攻伐,有机会打野战自然不会放过,没机会就在保证补给的情况下,四处劫掠,尽可能破坏高句丽的战争潜力。
当然,最好还是能打大规模阵列野战。
曹魏正始年间,毌丘俭率步骑万人攻高句丽,东川王(高句丽国君)以步骑二万人迎之,双方在梁口野战,高句丽大败,死者一万八千余人,东川王逃走,国都被破。
那一次送人头之后,不知道他们还敢不敢这么做。
但不管怎样,我先抢为敬。
第一百八十五章 空虚
箭如雨下,火光映红了半个夜空。
刀劈斧砍,尸体充塞了整座城寨。
不知道存在了多少年的古道上,一群群俘虏啼哭而走。
邵裕坐在树下,就着火把微弱的灯光,一笔一画绘制着地图。
一路行来,城寨不少,但大部分都绕过了。
一开始绕得战战兢兢,担心大军过去后会被人截断后路,因此他甚至还特地设计了一个伏击战术,打算趁机歼灭来抄截他们后路的贼兵,但在山里等了整整两天都没等到。
后来反复思考,再询问玄菟土人,确认这些地方屡遭慕容氏劫掠,都被打怕了。
于是便不再管了,专心搜掠,及至目前为止,军中粮草尚支两旬,竟然越打越多了。
他们甚至还帮高句丽人收割了一些庄稼,多为糜子、黄豆、粟米之类,与北方很多地方大差不差,还能适应。
“前方就是木底城(今新宾木奇镇)了,有没有查探过?”听到前方传来动静,邵裕头都不抬,问道。
“大王,木底城似乎增兵了。”幢主刘九答道。
邵裕抬头看了下他,问道:“侯莫陈呢?”
“还在木底城西。”
邵裕收起地图,思索了下,道:“看清楚了?”
“清楚了。”刘九答道。
邵裕许久没有说话。
其实他半途分了一次兵。
过高尔山城后,向东行了数十里,然后一分为二,宇文部三千骑打着他的王旗,继续向东,沿着小辽水(浑河)大肆烧杀抢掠,而他则带着燕王府护军、左飞龙卫、悉罗部轻骑约一万一千人折向东南,进入南苏水(苏子河)流域,直奔木底城。
从玄菟、辽东二郡通向高句丽的道路其实非常复杂,大体上分南北两道,但两道中又有分叉,邵裕现在走的便是北道中的南道,又称“木底道”。
这是一座平地与山城相连的城池格局,即当道有城,在其北五里的山上还有一座山城,共同构成了木底城。
这高句丽人怎么回事?明明王旗在北边,却不去北边防御,反而要在南边增兵?是何道理?欺软怕硬吗?
不管他了,来就来,还怕了你不成?
想到这里,他下达了命令:“明日拣选一部分未及送走的俘虏,押到城外,让他们哭。”
“遵命。”刘九应道。
邵裕又看了他一眼,道:“若立下战功,你便可独领一营了。孤正是用人之际,唯才是举,不问出身。”
“谢大王恩典。”刘九喜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