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1462节
作者:孤独麦客      更新:2025-09-10 12:09      字数:4320
  燕王府护军及左飞龙卫七千人居中,悉罗部轻骑为后队,总计八千余人,沿着河谷一路疾行。
  二十日傍晚,与两千余敌道中相遇,一举击溃之,斩首五百,余皆溃入山中。
  审讯俘虏,得知其来历后,左飞龙卫一路疾行,深夜抵达黑沟山城(今新宾红庙子乡)外,攀援而入,俘斩守兵两百余,夺取此城。
  第二天,此城东北方的转水湖山城(今新宾响水河子乡)军民弃城而逃。得知消息后,邵裕没有管,他没有足够的兵力接管这座城池,甚至连黑沟山城要不要派兵戍守都很犹豫,在此休整的两天内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高句丽就像枚果核,外壳坚硬,内里虚弱得一塌糊涂。”中尉司马吕罕大笑道。
  众人正在吃饭,吕罕手里拿着个牛腿骨,好不痛快。
  高句丽人舍不得杀的牛,我来帮你杀。
  舍不得吃的鱼干,我来帮你吃。
  “其实本没那么虚弱的。”潘诞盯着瓦罐里正在炖煮的蘑菇、野菜、鱼干大杂烩,说道:“崩掉拷讯之时,贼官不是说了么?精壮都被拉去襄平道了,依城而守,阻遏大军。木底道以守为主,精兵不多,木底城又折了大半,催阵堡、高尔山还分去部分人马,这就没人了。高句丽想御敌于国门之外,可一旦国门失守,内里就很空虚了。大王,臣以为无需守御此城,直接绕至襄平道,前后夹击高钊,大事定矣。”
  邵裕却沉默不语。
  高句丽有多少所谓的“精兵”,到这会差不多有个定论了:五万。
  而他们这种所谓的“精兵”,在梁军看来十分可疑:器械甲具很一般,本身并不是职业武人,平日里散居各城种地,战时征召,也就是农兵。
  当然,农兵的战斗力也不尽相同。
  有的常年不闻兵火,打起来一触即溃。
  有的经常上阵,就没那么容易击败了。
  高句丽的农兵来源更是非常复杂,有五部酋长的部落兵,有朝廷直属的田舍夫,还有新征服地区的仆从兵,不能一概而论。
  这五万农兵之中,超过四万被抽调到了襄平道上,汇合慕容氏残众,依托几座城池,与王师主力对峙,其他地方的兵力就相当吃紧了,“精兵”之外,必须抽调大量老弱助守,所以潘诞建议不要分散兵力了,高句丽人没那个能力截断大军后路。
  不如全军南下,配合王师主力击溃高钊部。
  “如何去襄平道?”邵裕问道。
  潘诞愣了一下,道:“臣只是听闻可抄小路过去,被拷讯的贼官也不清楚。”
  “那便是了。”邵裕摇头道:“你我都不清楚如何绕道,太冒险了。”
  说完,他让人取来一幅地图,道:“而今所走之路乃汉魏时高句丽人开凿,前代使者册封时所行,较为稳妥。绕道之事,祸福难料,万一困于山中,野无所掠,则大军有倾覆之忧,孤如何能拿上万将士的性命开玩笑。”
  潘诞轻轻叹了口气,这也是事实。
  高句丽太神秘了,外界对其的了解非常有限。数百年来,不但中原之人很少踏足这片土地,就连他们的邻居慕容鲜卑都没如此深入过,因此行军征战时面临着诸多困难,只能按照地图上画的大道来行军。
  “殿下。”舍人郭时匆匆入内,禀报道:“高尔山城已克,招讨使遣万余援军东进,他则移师催阵堡,督攻此城。”
  “领兵者何人?”邵裕精神一振,问道。
  “单于府左司马郑隆。”
  “那还绕什么路?直趋丸都。”邵裕说道:“待我直抵城下,高钊必然退兵,一样能达到目的。”
  说罢,沉吟片刻,又道:“兵贵神速,不等了,明日出兵,直趋丸都。木底、黑沟等城,留给郑隆接收。”
  众人齐齐应了一声,同时也有些战栗,这一竿子捅得也太深了,难道会重演当年公孙康破国内城、毌丘俭登丸都城的壮举?
  国内城、丸都城都曾是高句丽的都城,分别被公孙氏、毌丘俭攻破,历史上慕容皝复破丸都,焚毁宫室而去,逼得高句丽王迁都平原城。
  立国以来,都城三破,还有一次被后汉军队进逼都城之下,高句丽以池中鲤鱼、美酒慰劳汉军,让他们误以为丸都城中粮食充足(其实已经没什么粮食了),没法久围,于是退去。
  不过自那以后,他们实力渐强,再也没有过如此狼狈的时刻了。
  北燕之时,更是趁着末帝冯弘投靠的良机,大肆掠夺龙城人口、财富、武库,实力大增,及至唐时被彻底攻灭。
  这个国家韧性还是比较强的,自汉至唐,被中原王朝累计二十三次发兵征讨,吃的败仗一箩筐,但就是没灭,也是离奇。
  这一次,又到了高句丽接受考验的时候了。
  ******
  二十二日,大军继续出发。
  静谧的沸流水(富尔江)河谷之中,山风阵阵,看着甚是祥和。
  不过当骑兵的铁蹄传来之时,宁静很快就被打破。
  无边的箭矢如飞蝗般落下,正在收割粮食的高句丽人四散而逃。
  山坡之上,牧人亦骑上快马,连羊群都不敢要了,逃得无影无踪。
  一部分军士下马,收集敌人遗弃的牲畜,或者冲到田中,将割倒后整齐排放的粮食收起。
  村落之中,几乎空无一人。许是他们已经得到消息,知道有梁军杀将过来,故避往最近的山城。今日被梁兵逮着的,或许只是部分下山收割粮食的丁壮罢了——虽然兵危战凶,但高句丽人真的难以舍弃即将成熟的粮食。
  大队骑兵在此停了下来,不过又没有全停。
  侯莫陈参率千骑换上了一路空跑的战马,继续前进。其余人则把剩下的马匹收拢起来,拿煮熟的豆子喂着。
  左飞龙卫一部亦停驻片刻。
  他们不太需要维持马力,因为大部分时候不在马背上厮杀,但跑得太狠了也不行,故需临时休整,只不过频率比正牌骑兵低不少。
  他们胯下的马儿也换了一些,大概数百匹的样子,多为高句丽特产的细脖裂耳马。
  骑兵们也很喜欢这种马,纷纷说没想到辽地深山老林这么多,居然还有体型如此高壮的马——正常来说,生于林中草原,就应该脖子细、体型矮。
  众人没在这个村落抢到马,不过没关系,有粮食就行。
  高句丽人拉车的挽马众人看不上,直接下了皮套宰杀,炖着吃了。
  肉汤做好之时,下一批行军的人也赶到了。
  一些人随意抓起几把干粮,囫囵着吃了,然后喝了几大口盐水,再度上马,奔驰而去。
  另一部分人则趁着换马的机会,进到村中,随意找了一些房屋,也不管里头一片狼藉,倒头就睡。
  这就是他们这一路大军的行军模式。
  旁人看着只觉寻常,但一个王朝大部分时候是不存在这么能吃苦、这么坚韧的军士的,只有饱尝过乱世流离又或者多次经历残酷的战争,他们才会变得特别坚韧,也特别凶残。
  真饿急了,拿匕首在马屁股上划一个小口子,饮点血都能继续坚持一会。
  比这更凶残、更能忍的也不是没有,比如历史上的蒙古人在得不到补给又抢不到的情况下,甚至随身携带几根来历可疑的骨头,用水煮着就饮个水饱,能有人肉吃都算美餐一顿了。
  这样凶残的兵,如果遇到百年不闻兵火的对手,简直是降维打击。甚至他们的后代遇到他们,都要被打得狼奔豕突。
  邵裕在这个村中过了一夜,第二天继续上路,最终于二十四日午后抵达了一片相对开阔的河谷。
  沸流水在此汇入盐难水,亦名“燕难水”,传闻秦灭燕时,燕王喜与太子丹逃至襄平,“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于秦”。
  高句丽的自安山城便是传闻中太子丹藏匿的地方——传闻而已,沧海桑田之后难以证实。
  邵裕登高望远,发现盐难水对岸有一座修建了半拉的山城(霸王朝山城),此刻屯驻了不少兵马,正惊慌失措地看向他们。
  “衣甲不整,器械不精,此必羸兵也。”他说道:“更兼兵数不众,丸都定然空虚。”
  说完,他又手指左近的河谷田地,道:“听闻高句丽发迹于此,此言诚是。烟村相望、阡陌纵横,本为繁华富庶之地,然田间劳作者多为老弱妇孺,精壮难寻。何也?”
  他一挥马鞭,道:“去搜寻粮草、船只,孤要过河。”
  “大王见微知著,臣叹服。”满脸憔悴的右常侍崔景化走了上来,说道:“然西边尚有纥升骨城,乃高句丽旧都所在,必不会无兵,其若来犯,则我后路全失,臣请大王慎重。”
  邵裕沉吟片刻。
  其实现在双方处于一个麻杆打狼两头怕的局面。
  邵裕手头兵不多,大几千人而已,虽然战力强横,终究还是太少。
  孤注一掷渡河南下,固然有可能取得较大的战果,可若顿兵于坚城之下,后方又被盐难水截断退路,可就傻眼了。
  高句丽人同样很怕,他们兵更少,主力倾国而出堵截来犯的梁军,然后被人一竿子捅到核心腹地,不惊慌是不可能的。
  在这样一种局面下,双方的每一次选择,都有可能产生不同的结局——迥然相异的结局。
  第一百八十七章 渡河!
  河对岸的丽兵站在半拉子山城左近,静静看着河对岸铺天盖地的梁兵,脸色煞白。
  都不用比别的,看看人家的甲具、器械、战马,再看看自己的,不自卑吗?
  “快滚去河滩,他们要渡河了。”背后传来一声炸响,众人一个激灵,纷纷站直了身子。
  大桓推开了几名挡路的军士,三两下爬上半截石墙,目视前方。
  大桓是督造此城的守将,目前官职是“盐难城守事下部大兄”。
  督造完成后,他会被任命为“盐难城都督位头大兄”,兼“盐难城宰”。
  在高句丽的官职体系中,“兄”类官员是仅次于“加”类官员的第二大系统。
  简而言之,古雏加、相加、大加、小加一般对应以前的五部贵族。
  但高句丽在中央集权,新征服的土地甚少给予五部,而是由王室自行统治,以城、谷、村三级管理,各有官吏。
  与此同时,又想尽办法分割五部,并逐渐将五部大加的家臣如“使者”、“皂衣”、“先人”等国家化,即家臣任免也需要朝廷同意,意在架空五部贵族,但又给五部贵族上升通道,即入朝为官、为将。
  大兄、小兄之类的官职就是由“皂衣”、“先人”演变而来的,最初是“皂衣头大兄”,慢慢变成了各种文武官职的后缀,位次于“加”类官职,但实权很大。
  大桓看了一会,见梁人已经收集了十余艘渡船,跺脚长叹。
  敌人来得太快了,所有人都来不及反应,而沸流水(富尔江)、盐难水(浑江)又是航运重镇,船只不在少数,不提前销毁的话,形同资敌。
  呃,说起这事还涉及到高句丽“开国太祖”朱蒙。
  此人本是扶余国王子,因政治斗争出逃,敌人追至盐难水,朱蒙不得脱,于是鱼鳖浮出水面成桥,朱蒙过河后,鱼鳖散去,于是得脱。
  建国后,见水中菜叶,于是逆流而上,至沸流国,征服之。
  故事比较扯淡,和朱蒙自称河伯外孙、自壳中出生一样,都是为了神话自身而乱说的。但自从第一次用船只运输物资征服沸流国后,沸流水、盐难水流域就成了高句丽的航运重镇,小型船只并不少。
  一旦被梁人搜去,恐为大患。
  但大桓又不敢主动派兵过河,至于原因么——
  “快去当道挖沟、设鹿角啊,快点!”不远处一名“小兄”大吼道。
  有的军士行动了,有的军士则茫然地站在原地,不知所措。
  这其实不怪他们。